摘要:1954年夏季的一天,测量小组正从铜鼓地区往下陆进行二千分之一的细部测量。苏联测量专家古雪夫也来到了现场。他头戴一顶草帽,手拿一根手杖,和蔼可亲的笑脸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一看就是上岁数的人了。
1958年9月13日
武钢一号高炉
第一炉铁水喷薄而出
作为“共和国钢铁长子”
上世纪50年代
在武钢建设史上
留下了不少苏联专家的影子
也留下了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青山那些事”
带你一起看看
苏联专家在武钢的故事
测量专家——古雪夫
1954年夏季的一天,测量小组正从铜鼓地区往下陆进行二千分之一的细部测量。苏联测量专家古雪夫也来到了现场。他头戴一顶草帽,手拿一根手杖,和蔼可亲的笑脸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一看就是上岁数的人了。
只见他走到测站和每一个同志亲热地握手,和蔼地用中国话说:“您好!”接着低头仔细看了看图板,又抬头向四周望望,时而点点头,时而摇摇头,忽然一个箭步,敏捷地跳过小沟,跑到徒工王天义身边,把手杖一丢:“辛苦了,休息吧,把尺给我跑跑。”说着接过王天义手中的尺,就亲自跑尺去了。
老专家跑尺很快,小王几乎跟不上,有时还要来个“八步”才行。他跑尺极熟练,从不跑错点或跑重点,总是朝直线跑。即使是遇到山坡、河沟、茅草刺林,也阻挡不了他直线前进。他一停下来就是一个点,点子不但对而且十分准,测站的同志看了连声称赞:“好准啊!”古雪夫专家每跑一个点之后,就站在原地,把跑尺技术告诉小王,并指出小王立尺的姿势不好,说完便做示范动作。
太阳当顶了,专家还要往前面500米高的山上爬,山很陡,茅草长得很密,有一人多高,人从其间走过,身上就会被荆棘划破。大家劝他不要上去,但他全然不顾,弯着腰一个劲地往上爬,爬得比谁都快。他第一个爬上了山顶,立了一个点,然后高兴地把头上的草帽取下来扇了扇。
王经理见他满头大汗,又跑了两个多钟头,请他下山休息,可他坚持要到其他小组跑尺,他说:“我是来帮助中国建设的,不是来休息的,走吧,时间要紧。”说着又走到王天义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跑尺工作很重要,也很光荣,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这个工作不能粗枝大叶,如果点子跑不好,就要严重影响测量质量。作为一个跑尺工,当跑完一站之后,就要回到测站,看看所测的所画的对不对?这是很重要的……”说完甩开大步,又向其他小组走去。
测量专家——波利申
1958年春天,平炉车间场地,根据载荷实验结果表明,地基强度达不到要求。面对复杂的地质情况,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开会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方案,但这些方案在理论上的根据以及使用土的效果等都无法确切地得到说明。人们心急如焚,眼看离预定开工日期越来越近,迟一天开工,就迟一天建成,就会少生产几千吨钢。
这时期,一个靠拐杖走路的老人,差不多天天顶着烈日出现在土堆起伏的平炉车间工地上。这位鬓发斑白、年逾花甲的老人,就是苏联专家波利申教授。他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为了帮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来到武钢建设工地,武钢领导看他年纪大,行动很不方便,一再劝他留在室内工作,他诚挚地说:“领导对我的照顾,我衷心感谢,可我来中国是工作的,别看我是假腿,身体很结实,要不可以比比看!”老教授不顾大腿被假肢摩擦带来的疼痛,坚持亲自深入现场,研究从钻孔取出的土样,观察碎石垫层的载荷实验情况等。
波利申教授多次深入现场,详细而系统地分析了平炉车间的特点、地基的地质构造特点,提出了需要按变形理论处理地基的论断,又结合苏联多年建设经验和新的计算理论,提出了解决方案。针对大家提出的各种细节问题,波利申教授又做了令人满意的解答。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专家所提出的方案,是一个既经济又合理,既有充分理论根据又严密结合实际的方案,武钢领导马上采纳了。
波利申教授凭借着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渊博的学识,又帮助我们解决了炼钢及轧钢厂各车间的地基问题。他不仅热心为武钢解决技术问题,还关心职工们的学习。老教授除了白天紧张工作外,还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做了多次内容丰富的报告及学术演讲,帮助我国技术人员迅速提高水平。几个月的工作,老教授消瘦了,头上又添了一些白发。
老教授传授的经验在建设工地上传播开来,老教授日以继夜、忘我工作的精神鼓舞着创业者们。
作为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武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青山人的城市记忆。如今,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武钢有限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着绿色低碳转型,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钢铁力量。
岁月无声
钢铁为证
这份奋斗精神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
续写着中国钢铁的辉煌
来源:喜欢历史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