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清显示不是梦!苏州大学教授用一种材料,破解高技术难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19:04 1

摘要:苏州大学张晓宏团队发现,让OLED材料实现窄谱发光的关键,竟然是违背传统设计原则——让分子轨道"该分不分,该合不合"。这种看似"错误"的设计思路,如何成为解决超高清显示技术瓶颈的关键钥匙?

苏州大学张晓宏团队发现,让OLED材料实现窄谱发光的关键,竟然是违背传统设计原则——让分子轨道"该分不分,该合不合"。这种看似"错误"的设计思路,如何成为解决超高清显示技术瓶颈的关键钥匙?

当你观看4K电视时,是否注意过画面色彩的纯净度?超高清显示技术正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矛盾:既要高效率,又要窄光谱。

对于OLED材料而言,实现BT.2020广色域标准需要极高的色纯度。然而,传统的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设计陷入了两难境地。

为了提高发光效率,科学家们通常让分子的HOMO和LUMO轨道充分分离。这种设计确实降低了单重态-三重态能隙,提升了激子利用率。

但问题随之而来:轨道分离导致分子结构容易发生弛豫,发射光谱严重展宽。你能想象吗?越是追求高效率,色彩纯度就越差。

这种矛盾让TADF材料难以直接应用于超高清显示。整个行业都在寻找突破口,但传统思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那么,有没有一种材料能够打破这个魔咒呢?

2016年,多共振型(MR)发光材料的出现让研究者们大跌眼镜。这类材料拥有杂原子掺杂的平面稠合结构,分子轨道明显重叠。

按照传统理论,轨道重叠应该导致大的能隙和低效率。但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MR材料同时实现了小能隙和窄谱带发光。

这种"反常"现象让科学界陷入困惑。现有的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无法准确预测这类材料的激发态性质。

更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分子轨道空间重叠反而有利于实现理想的发光性能?传统的单电子激发模型显然已经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张晓宏团队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我们对激发过程的理解过于简单。如果不是单电子激发,那会是什么呢?

突破来自于一个大胆的假设:MR材料的激发过程并非简单的单电子跃迁,而是多电子的协同作用。

研究发现,除了HOMO到LUMO的跃迁,HOMO到LUMO+1的激发过程同样重要。这两个过程的耦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两个激发过程相互作用时,S1态能量得到显著稳定,从而大幅减小了单重态-三重态能隙。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轨道重叠反而有利。

基于这一认识,团队推导出了一个简洁的预测公式。你知道最令人惊讶的是什么吗?仅需要两个基态参数就能预测材料的能隙大小。

这个公式包含HOMO-LUMO交换积分和LUMO-LUMO+1能级差,完全摆脱了复杂的激发态计算。

但理论终究需要实践检验。这个新模型能否指导设计出真正优秀的发光材料呢?

基于新模型,团队设计并合成了IV-DABNA材料。实验测得的能隙与模型预测高度吻合,证实了理论的准确性。

更令人振奋的是器件性能:最大外量子效率接近40%,创下了同类材料的新纪录。

在1000cd/m²的高亮度下,效率仍保持在38%,效率滚降极低。这意味着什么?即使在高亮度工作条件下,器件依然能保持优异性能。

审稿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项工作不仅深化了理解,还在材料筛选和设计中表现优异。"Nature Materials编辑团队也认为这一发现为OLED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审稿人对普适性的质疑,团队经历了怎样的挑战?

第一轮审稿意见要求验证模型在全光谱范围的普适性。团队虽然在理论上快速设计了候选材料,但实验合成却困难重重。

有的中间体难以溶解,有的硼化反应产率极低。每一次失败都在考验着团队的信念。你是否也曾在困境中想过放弃?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团队成员王凯的这句话道出了科研的真谛。正是这份坚持,让他们最终找到了突破口。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理论突破。它为超高清OLED材料的理性设计奠定了基础,为国产材料替代进口提供了可能。

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MR材料的其他共性问题,推动这类新型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当基础物理遇上产业需求,创新的火花必将照亮显示技术的未来。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