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产生的一种强效神经毒素引起的疾病。疾病的发病率低但集中在发达国家,全球年发病约70~100万例1,影响到所有年龄段人群,尤其易感染老年人和婴幼儿。未治疗者病死率近100%,即使积极治疗,病死率仍达30%-50%2。正因为破伤风梭菌的芽孢广泛
前言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产生的一种强效神经毒素引起的疾病。疾病的发病率低但集中在发达国家,全球年发病约70~100万例1,影响到所有年龄段人群,尤其易感染老年人和婴幼儿。未治疗者病死率近100%,即使积极治疗,病死率仍达30%-50%2。正因为破伤风梭菌的芽孢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从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进入机体,在厌氧条件下繁殖,产生神经毒素和溶血毒素,侵袭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往往患者出现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一系列症状,重症患者可因脑干受侵袭出现呼吸衰竭和窒息,甚至引发死亡3。本文对破伤风的诊疗要点进行总结,以飨读者。临床表现
破伤风临床类型可分为4种:全身型、局部型、头部型和新生儿型➢全身型破伤风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一种破伤风,患者常呈现一种特殊的面部表情,即苦笑面容,并伴随着牙关的紧紧闭合。他们的腹肌会异常坚硬,仿佛被铁板覆盖,而颈部则表现出明显的强直,头部常常向后仰起。在身体姿态上,患者通常表现为上肢的屈曲和下肢的伸展,背部肌群的强烈收缩更是使得整个躯干扭曲成弓形,这种现象被称为“角弓反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痉挛发作时,患者并未失去意识,但他们会承受严重的疼痛折磨。更为棘手的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外界刺激,如光线、声音或是物理接触,都可能触发患者的痉挛发作。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喉头阻塞和膈肌的痉挛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呼吸突然停止,进而产生致命的后果。此外,全身型破伤风患者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些表现包括心慌、乏力、心律不齐以及血压的显著波动,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
➢局部型破伤风并不常见,表现为受伤局部或单个肢体的肌肉痉挛和强直,这种改变通常温和持久,并且可以自发缓解。
➢头部型破伤风通常源于耳部感染或头部受到的直接创伤。显著特征为张口受限,并伴随着一条或多条颅神经的麻痹现象,如第Ⅶ、Ⅵ、Ⅲ、Ⅳ、Ⅻ对颅神经,而且颅神经麻痹的症状可能出现在张口受限之前或之后,这使得病症的识别变得相对复杂和具有迷惑性。如果临床中能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脑卒中、脑炎或脑膜炎等,则需考虑破伤风诊断。
➢新生儿型破伤风是全球防控的重点之一。患儿在出生后3~28d出现无法哺乳、全身肌肉僵硬和抽搐等症状即可以诊断为新生儿破伤风。
破伤风的临床诊疗
诊断
破伤风的诊断依据主要还是要靠此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比如牙关紧闭或苦笑面容,肌肉痉挛且具有疼痛性,上述两项至少有一种,虽然有明确的外伤史有助于诊断,但外伤史并不是诊 断的必要条件。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辅助手段,比如说:
1. 对有疑问的病例还可采用压舌板实验,具体方法为用压舌板触及咽后壁时,发生下颌反射性痉挛,而不是恶心反射。
2. 伤口处分泌物的涂片,培养及PCR检测;
3. 无近期接种史的抗体检测:如果患者诊断困难,可疑是破伤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应用检测破伤风抗毒素抗体的水平,通常我们会使用被动血凝分析的方法来测,一旦血清抗体滴定度超过了0. 01 U /mL,则很大程度可以排除破伤风5临床治疗
破伤风梭菌的生长需要厌氧环境,因此,创伤后的早期彻底清创和循环改善成为预防破伤风的关键环节6。除此之外,《成人破伤风急诊预防及诊疗专家共识》6● 在伤口处理方面,彻底清创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步骤。务必清除坏死组织,并采用高压(6~12 psi,1 psi ≈ 6.9 kPa ≈ 70 cmH2O)伤口冲洗方法,液体量不少于1升。也可以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帮助消灭可能存在的破伤风梭菌。然而,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外伤后的破伤风通常不被推荐。
● 破伤风患者需要镇静镇痛甚至肌松治疗以控制肌肉痉挛,可以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等。硫酸镁可以作为辅助,但不推荐常规使用。
● 吗啡或芬太尼持续静脉滴注可用于控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存在争议,不推荐作为常规使用。发生低血压时,建议补液及静脉给予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
● 抗生素在破伤风的治疗中发挥辅助作用,建议给予抗生素以抑制伤口中的破伤风梭菌增殖,推荐的一线用药有甲硝唑和青霉素。
● 破伤风患者应注意避免声光刺激,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在操作前增加镇静药物的剂量,病情较重的需要入住ICU。
● 需加强气道管理,必要时尽早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并及时气管切开,防治各种并发症,加强心理疏导。
● 破伤风患者出汗多,能量需求高,必须进行早期营养支持(高热量、高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免疫预防
破伤风芽孢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但由于人类普遍缺乏对此的自然免疫力,因此,人工免疫成为至关重要的预防措施,而这种免疫方式能有效激发机体产生对破伤风毒素的抵抗力。
● 在主动免疫方面,也称为自动免疫,人们通过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来促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实现对破伤风毒素的免疫。对于未曾接受过破伤风疫苗的患者,需要分次连续注射3剂疫苗,以确保达到足够的抗体滴度。尽管完成3剂疫苗后抗体水平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建议定期进行加强接种,以保持持久的免疫力。
● 而被动免疫则是通过外部给予破伤风毒素抗体,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但这种方法提供的保护时间相对较短。目前,我国常用的被动免疫药物包括精制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马破伤风免疫蛋白。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谭文君,张晓刚,等.外科ICU诊治的6例成人重症破伤风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1( 5) :742-746.
[2] Wang CL,Liu S,Shao ZJ,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post- traumatic tetanus vaccines and passive immune preparation[J].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2020,41(2):167-172.
[3] Fan Z,Zhao Y,Wang S,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tetanus:a retrospective study[J].Infect Drug Resist,2019,12:1289-1293.
[4] 黄晶煜,杜贤进,魏捷.破伤风诊治的关键环节[J].临床急诊杂志, 2019, v.20;No.161(11):6-10.DOI:10.13201/j.issn.1009-5918.2019.11.001.
[5] 薛林林,王永杰.成人破伤风诊治进展[J].吉林医学2001年42卷4期, 970-973页, CA, 2021.DOI:10.3969/j.issn.1004-0412.2021.04.081.
[6]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成人破伤风急诊预防及诊疗专家共识.临床急诊杂志.2018.19(12):801-811.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儿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