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清华大学公布的推免名单让乒乓球迷和吃瓜群众都炸了锅——孙颖莎和王曼昱这两位“海产姐妹”不仅拿了澳门赛的冠军,居然还被清华直接保研!这事太劲爆了,网友都开始疯狂刷屏:“刚看完她们打球,转头又成学霸,这操作太离谱了吧!”
9月16日,清华大学公布的推免名单让乒乓球迷和吃瓜群众都炸了锅——孙颖莎和王曼昱这两位“海产姐妹”不仅拿了澳门赛的冠军,居然还被清华直接保研!这事太劲爆了,网友都开始疯狂刷屏:“刚看完她们打球,转头又成学霸,这操作太离谱了吧!”
说实话,我平时就爱看球赛,她们俩在澳门赛女单决赛那场硬仗我全程盯着电视,真是看得手心冒汗。孙颖莎和王曼昱打满了七局,每一分都像在演动作片,最后莎莎才1分险胜。结果这两位赛后转头就能上清华,让我想起以前运动员退役后不是开馆子就是当教练,现在直接变成边打球边读研,简直是开了挂。
细看她们的经历,才知道这俩姑娘早就为这条路打基础了。孙颖莎和王曼昱是上海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边打球边上课,听交大的学长说她们上课都是通过直播或者假期补考,论文写的是《乒乓球战术与经济决策》,这名字听着挺高大上,估计是把打球的策略和管理学知识混在一起研究了。要我说,她们能行得通,全靠学校给开绿灯——像北大就给王楚钦安排了线上课,还把比赛当实践案例算学分,这模式确实聪明。
要说最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运动员现在居然都往名校挤。全红婵前段时间也进了暨南大学,苏炳添还给她当院长,说专门给特招生搞了个“弹性学制”,最长能读八年,听起来像是给他们留足训练时间。我看新闻说现在清华北大都开始抢运动员,连课程都避开国家队训练时间,连作业都能用比赛录像交,感觉运动员的读书路现在比以前好走了不少。
不过这事儿也有争议。有人担心运动员读名校是不是降格了标准?网上有人说:“这不就是特长生变了个花样,考试会不会走过场?”但仔细想想,孙颖莎她们的论文答辩也是要真枪实弹的,清华公布的考核名单里有答辩成绩,估计不会瞎搞。再说了,她们打球确实厉害,读个研提升自己,总比退役后没着落强吧。
我还听说清华给她们安排了双导师,一个教体育,一个教经济,准备让莎莎和曼昱以后往运动管理和科学方向发展。王楚钦在北大选的课都是体育产业管理,把东京奥运会的备战日记拿来写论文,听起来挺有意思的。要是以后这些运动员既能打球又能搞科研,说不定真能给乒乓球这个项目找到新出路,比如开发数据分析系统啥的。
有意思的是,以前运动员退役后都得转行,像刘翔搞导演,姚明经商,现在这些95后、00后的运动员反而在往学术路上冲。全红婵刚进大学时还背着书包害羞,但听说她已经开始学跳水与空间感知的课题了,感觉年轻人真能多线操作。
不过这事也让我纳闷:为啥以前没人这么干?可能是以前政策没这么开明,现在教育部出了新规,要求运动员保送要过绩点和论文双关卡,这才逼着他们真学东西。你看澳门赛上王曼昱和莎莎打得那么拼,这训练强度下还能抽空写论文,没点真本事真不行。
说到底,现在看运动员也不只是看奖牌了,人家转身就能进名校,退役后路子更宽了。以前觉得运动员是“特长生”的天花板,现在看来是他们把自己的特长变成了通行证,还能顺便学文化,这模式要是能推广,说不定以后学校和体坛合作会更多。
不过归根结底,这事能不能长久还得看效果。要是真能培养出既懂运动又会管理的人才,那挺好;要是最后变成形式主义,搞些花架子,那反而浪费资源。现在看着孙颖莎她们这么拼命,应该不是玩虚的。总之,未来几年这些“冠军学霸”能不能在学业上也拿个好成绩,估计很快就有分晓。
来源:余温电影收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