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以色列的战机突然空袭了也门的萨那和焦夫省,把整片街区炸成了废墟,据官方统计,已经有46人丧生,165人受伤,还有不少人被困在瓦砾堆里。
前几天,以色列的战机突然空袭了也门的萨那和焦夫省,把整片街区炸成了废墟,据官方统计,已经有46人丧生,165人受伤,还有不少人被困在瓦砾堆里。
现场的视频让人揪心,救护车在狭窄的街道里穿梭,消防员用手扒开砖块找幸存者,街头到处都是哭喊和尘土。
焦夫省的情况同样很糟糕,医院只剩下不到一半还能运转,伤者只能挤在临时安置点,医生缺药缺设备,甚至用手机灯照明做手术,很多人捧着遗像、抱着孩子,在废墟旁等消息,人们脸上写满了绝望
对于这次行动,以色列军方态度强硬,坚称轰炸的目标是胡塞武装的导弹库和营地,是为了防止胡塞对以色列南部发动攻击。
官方媒体还特意播放导弹残骸,想证明行动合理,但问题是,如果真的只是打击武装目标,为什么死伤的却是这么多平民?这个疑问让外界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而以色列的行动很快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红十字会表示当地情况“极度严峻”,联合国人道事务办公室也呼吁马上开放救援通道。
阿拉伯国家联盟也召开会议,公开谴责以色列,认为这种跨境打击完全没有合法性,随着国际社会的关注,外部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然而对于也门普通人来说,外界的谴责和关注并不能立刻改变现实,轰炸留下的废墟依然在吞噬着他们的时间和希望。
也门民众情绪高涨,萨那街头爆发了集会,大家高举旗帜,口号声一浪接一浪,要求胡塞武装必须报复,社交媒体上,“报仇”成了最热门的话题,积累的仇恨也被彻底点燃。
胡塞武装很快做出回应,在第二天,他们宣布发射了一枚“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导弹,袭击了以色列的特拉维夫。
胡塞方面称“数百万以色列人逃进避难所”,场面一度紧张,以色列国防军随后证实,确实有一枚导弹从也门飞来,防空系统成功拦截,警报拉响,但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也就是说,这次胡塞的反击虽然声势不小,但实际效果有限,双方都没有公布具体损失,相比之下,也门在以色列的空袭下,伤亡数字已经远远超过200人。
其实最近半个月,以色列和胡塞武装之间的对抗一直在升级,以色列虽然军力强悍,但面对胡塞的新式高超音速导弹,也有些吃力,防守压力越来越大。
就在双方冲突愈演愈烈的时候,联合国也坐不住了,在9月13日深夜,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了紧急会议。
各国代表围坐一圈,神情严肃,翻译耳机里各种语言此起彼伏。美国代表首先发言,强调“以色列有自卫权”,但俄罗斯马上反驳,指责以色列严重侵犯主权。
法国和德国则语气谨慎,说“人道主义优先”,听起来有点像场面话,但也是一种态度,埃及和约旦则更直接,把以色列的轰炸称作“赤裸挑衅”,整个会场气氛异常紧张。
最后联合国大会以142票赞成、10票反对、12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支持和平解决巴以冲突、推进“两国方案”的纽约宣言。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以色列投了反对票,而英法德日韩等国则没有和美国站在一起,有的投了赞成票,有的选择弃权。
这种分歧,说明西方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已经出现了明显裂痕,对以色列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可以说这次联合国的表决结果很有分量,国际社会已经明确表态:希望停止冲突、恢复和平,如果以色列继续在加沙和中东地区发动攻势,肯定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压力和反制。
对于以色列来说,继续强硬只会加剧地区动荡,也让自己在国际上更加孤立,全球的目光都在关注中东,局势是继续升级,还是出现转机,取决于各方的选择。
而对于也门和巴勒斯坦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报复和轰炸,而是安全与希望,联合国的表态虽然无法立即终止战火,但至少说明,世界依然关注他们的苦难,和平仍是多数国家的共同目标。
来源:五常融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