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风波的起源并不复杂。一名消费者吐槽西贝莜面价格过高,本是市场反馈的常态。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却远超公众预期——他扬言起诉,语气强硬,一连用了多个“一定”来彰显决心。可惜的是,这份决心并未建立在对法律的清醒认知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发表意见,是再正常不过的
罗永浩“收刀”,西贝却仍在“流血”。而它所流的,又何止是商业意义上的血?更是一种文化底色的失血。
这场风波的起源并不复杂。一名消费者吐槽西贝莜面价格过高,本是市场反馈的常态。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却远超公众预期——他扬言起诉,语气强硬,一连用了多个“一定”来彰显决心。可惜的是,这份决心并未建立在对法律的清醒认知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发表意见,是再正常不过的权利表达;企业若以诉讼相威胁,则首先得自问:法律依据何在?遗憾的是,贾老板似乎一条法规也没记住,热搜位置倒提前预定了。
随后,贾国龙进一步将矛头指向罗永浩,暗示其言论属“黑社会作风”。这一指控,不仅情绪化,更在法律上极具风险。根据我国法律,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转发量达500次,而贾国龙本人的微博动辄十万加浏览。若罗永浩当真截图存证、委托律师发函,西贝极可能陷入被动境地。可以说,贾老板这一回合,是亲手为对方递了刀。
品牌名“西贝”本身,也意外成为话题焦点。有网友翻出中文传统用法——“西贝”合为“贾”,而“贾”与“假”在古语中常相通。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早就用过“西贝草斤”的拆字法暗示“贾芹”其名其质。三百年后,西贝却主动将品牌名解读为“西贝=贾”,仿佛自我认领了“假”的标签。文化符号的误读与反噬,在这一刻显得格外荒诞。
事情并未以老板的个人发言告终。西贝企业官方发布的道歉信中,竟引用了二十年前流行于QQ空间的一句话——“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如此陈旧且饱含受虐意象的表达,迅速被网友群嘲。后来虽匆忙为“虐”字加注引号,但公众显然并不买账。更令人愕然的是,贾国龙还号召1.8万名员工集体在微博发声,“教育消费者”如何理解餐饮定价。这种操作,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钟薛高因类似问题引发的舆论崩塌——缺乏文化共情的企业,注定难以获得消费者的宽宥。
而贾国龙所说的“以后打明牌”,则堪称灾难级的表达——言下之意,此前并非明牌?一句本想表决心的话,反而引发公众对品牌诚信的广泛质疑。老用户感到心寒,新用户则望而却步。
有意思的是,这场争论还意外催生了“后厨直播”这一新赛道。不少餐饮企业开始公开厨房操作、展示烹饪流程,以回应消费者对“价值可见性”的诉求。甚至还有网友调侃要创立“东贝餐饮”:“西贝炒不了的菜,东贝来炒;西贝煲不了的汤,东贝来煲。”这虽属段子,却真实反映了市场对透明、诚信经营的迫切期待。
回过头看,罗永浩在这场交锋中似乎没费太多力气。他只做了一个手势,贾国龙却仿佛抢过话语的刀,连连自伤。罗永浩的“坏”,是精准且带有修辞功底的——他熟知传播规律、法律边界与公众情绪,出手稳准,不拖泥带水。而贾国龙的“惨”,则源于文化准备的不足:法盲、文盲、网盲,三盲叠加,终致舆论上的全面被动。
这场闹剧,与其说是商业博弈,不如说是一堂残酷的文化课。它再次提醒所有企业家:当今时代,商业早已进入“文化税”阶段。缺乏文化感知力,每一句冲动发言都可能变成热搜上的罚款单;没有足够的表达修养,每一次回应都可能成为品牌的自白书——而内容,却可能是对自己不利的。
归根结底,老罗收刀,不是因为他仁慈,而是因为对手已遍体鳞伤;西贝流血,也不是因为罗永浩太狠,而是因为自家文化防线的彻底失守。
所以,若问“老罗坏不坏?”——也许该换一个问题:在这个每句话都可能被放大检视的时代,企业是否真的准备好了与之相配的文化修为?
来源:迷世书童H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