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一大早,南通的老百姓还愁明天饭桌上有没有点新花样,央视就“唰”地一下把如皋蘘荷给抬进了新闻直播间。一个土得掉渣的时令小菜,直接硬核冲上全国C位。白李社区村民叔叔曲着腰在地头摘蘘荷,经纪人阿姨边数钱边感慨:“这年头,连蘘荷都成抢手货啦!”我就问一句,这金名片
昨天一大早,南通的老百姓还愁明天饭桌上有没有点新花样,央视就“唰”地一下把如皋蘘荷给抬进了新闻直播间。一个土得掉渣的时令小菜,直接硬核冲上全国C位。白李社区村民叔叔曲着腰在地头摘蘘荷,经纪人阿姨边数钱边感慨:“这年头,连蘘荷都成抢手货啦!”我就问一句,这金名片,咱老百姓捧起来,是不是比什么山珍海味还带劲?
别看蘘荷这家伙名字听着拗口,长相也不算多出挑,掀开绿油油的叶子,露出那一根根、胖嘟嘟、脆生生的“蘘荷”,在如皋下原镇可是家家必备的宝贝。有的人说这玩意儿像野葱,吃起来却比大葱还精致;也有人嫌弃它太清淡,可在江苏人嘴里这就是来自土地最直接的慰藉。
去年、前年,在下原镇的大路上,每到丰收季节就可以看到一窝一窝的蘘荷堆在农户门口,几块钱一斤都不稀罕有谁搭理。可如今风水轮流转,蘘荷摇身一变成了“带货王炸”,一天八九百斤往外卖,价格直接飙到三十多元一斤,你酸不酸?曾经埋头苦干的村民,如今分分觉得自己站在了“农业风口”的尖上。
这话咋说呢?央视只要一来,一切都变得像打了鸡血。蘘荷从田埂飞到城里的餐桌,从家常凉拌到高档宴席,从村头野地到文旅打卡地,真是一步登天。这世道啊,就怕啥?就怕你不红。想挣钱,一定得被看见。以前村民栽蘘荷,是为自家锅里添个菜,有口福就行。现在,大队人马“公司+经纪人+基地+农户”齐上阵,谁都摩拳擦掌想分一杯羹。
讲真,这阵仗跟当年流浪歌手一夜之间变超级巨星差不多,蘘荷的命运全靠舞台,谁给麦克风谁罩得住。前些年咱们喊口号“家乡特产要出圈”,都够呛;今年到好,央视一声吆喝,蘘荷直接成“金名片”。农民大姐腰板挺直了,经纪人阿姨从早笑到晚,村长叔叔坐在地头都有了战略家气质。
有人可能要说,这热度能持续吗?菜价高了,蘘荷还敢天天端上桌?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口上的猪都能飞。只要品牌做得溜,模式搞得顺,蘘荷还能成为旅游景区的“吉祥物”——啥叫接地气?这才叫真正的地气扑面!而且聪明的如皋人也刷出了新花样,蘘荷糕、蘘荷沙拉、蘘荷小酥饼,只要你能想到的,没准明天商场门口就排起几十米的队。
但说句糙话,有些事得冷静点。央视新闻一播出,大家伙都看着蘘荷这口大锅,蜂拥而上,可等到明年春风再起,行情坐过山车的日子也说不准。家乡特产出圈,绝不是临时抱佛脚。眼下的局面,更需要地方政府兜兜底,企业别一哄而上,村民更要多学几招“品牌生意经”。要不然今天火成朱莉娅,明天又跌成路人甲。
其实这事放眼整个中国、哪家哪户没遇过?东北的大榛子、广西的百香果、云南的菌菇,一个个都是靠“爆款新闻”蹿红,又有几个踩稳了节奏长红不衰?在信息时代,产品火一天算运气好,能火七天算实力强,但要是十年磨一豆,就得拼体系、拼思路、拼耐心。
说到底,蘘荷的火,不光是家乡的一张新名片,更是农村转型升级的小窗口。想要“名片”扎实立住脚,炒作热度和市场规律得双管齐下。农产品要想不当“昙花一现”的追热点,要坚持品质第一、创新第二,小伙子们,别光眼红央视的流量,更得琢磨怎么把蘘荷做成百姓的生活标配,让南通下原真正走出一条田园致富路。
这事其实和家里做饭一样,你不能光指望偶尔一道惊艳大菜打动全家稀罕,更得靠每天扎扎实实的烟火气。蘘荷虽然短暂“出圈”,能不能长期霸榜,还得靠“土”字两手抓:一手保质量,地地道道不改性子;一手做品牌,既接地气又冒热气。碰到困难可别慌神,回头看看村头那些 “四十年铁杆庄稼人”们,是纯朴和坚守让他们一步步熬出头。
末了再扯点家常。村民们开心、经纪人有钱赚、游客有口福——这买卖要是能一直做下去,谁还舍得让蘘荷回到无人问津的泥沟?所以,风口总归会刮过去,能不能乘风远航,还是得走心,走实,走远。一场央视报道仅仅是开始,蘘荷能否成为南通持久的“金名片”,还得看这片土地的韧劲和智慧。
蘘荷都能上央视“火辣出圈”,下一次你的家乡特产还甘心做“路人甲”么?你觉得,这股农业新风到底能吹多远?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全球家居设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