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枪械附件接口演进之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22:11 2

摘要:早期的光学瞄准具,大多固定安装在枪械上。不过,当时的光学瞄准具很是娇贵,一旦出了问题需要费力更换或维护。于是,人们设想在枪械上预留一个接口,需要时才让光学瞄准具与枪械联结在一起。后来,这类接口不仅发展出性能各异的品类,而且驳接范围也从光学瞄准具拓展到战术手电乃

早期的光学瞄准具,大多固定安装在枪械上。不过,当时的光学瞄准具很是娇贵,一旦出了问题需要费力更换或维护。于是,人们设想在枪械上预留一个接口,需要时才让光学瞄准具与枪械联结在一起。后来,这类接口不仅发展出性能各异的品类,而且驳接范围也从光学瞄准具拓展到战术手电乃至握把等枪械附件,故而也被称为附件接口。

最早出现的枪械附件接口,是燕尾式导轨-由铣床铣出的一条横截面为倒梯形的凹槽。因其横截面左右两边的“<”形与燕子展开的尾巴相似,故又俗称燕尾槽。

燕尾槽最初被用于民用产品。例如,机床的拖板常用燕尾槽与梯形导轨相配合,起导向和支撑作用。相机顶部用于接驳闪光灯、摄像灯和麦克风的“热靴”接口,也是燕尾槽的一种。因燕尾槽加工简单、定位稳定,故在枪械需要时,燕尾槽便“参军”了。

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MK16/17突击步枪

燕尾槽固定光学瞄准具时,只要将光学瞄准镜底座的凸槽套进燕尾槽中,通过拧紧螺丝增大侧向摩擦力,就能固定住瞄准镜。因拧螺丝需要时间,故燕尾槽又发展出快装快拆紧固装置。简言之,这种装置是个由手柄控制的偏心轮结构,只要扳动手柄,令偏心轮小直径一侧压向燕尾槽与瞄准镜底座凸槽的接触面,就能对其施加更大的压力,继而让二者的接触面产生更大的摩擦力。

燕尾槽原理虽简单,但具体形制却无统一标准,槽宽从11至20毫米不等。因此,各国枪械上的燕尾槽常常是为某种光学瞄准镜量身定制的,无法前后串接使用。这种做法虽让燕尾槽变得短小精悍,但也严重限制了其功能的拓展。若一定要通过燕尾槽给枪械驳接各种其他类型的战术附件,就要给这些战术附件增加转换接头才行。这样就要付出额外的体积、重量和成本代价,削弱了燕尾槽简单廉价的优势。

尽管燕尾槽主要靠左右两个斜面提供摩擦力,但因强调轻巧,两个斜面面积并不大,所能提供的摩擦力很有限。为保证与战术附件的结合精度和稳定性,就要求燕尾槽的安装底座尽可能牢固,方能抵御枪械发射时后坐力引发的震动,确保附件安装的牢固度。因此,像AK-47自动步枪之类采用下机匣结构的枪械,其上机匣实则只是个由薄钢板冲压成形的防尘盖而已,是不适宜在其上机匣上设置燕尾槽的。这也是AK-47自动步枪为何将燕尾槽设置在机匣左侧的原因。此外,因一些枪械的光学瞄准镜接口设在提把的U形槽中,为方便安装光学瞄准镜,枪械设计师将传统的倒梯形燕尾凹槽变成了“串”字形,其虽是燕尾槽的变型,但此前工艺简单的优势已荡然无存。

AK-47自动步枪的燕尾槽设置在机匣左侧

作为附件接口,燕尾槽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若附件插口因制造公差而形成角度偏差,侧面夹紧时只有极小的面积贴合在导轨斜面上,会导致光学瞄准镜光轴难以与枪管平行,枪械瞄准精度无从谈起。当然,附件拆装次数多了,燕尾槽也会磨损,继而导致附件定位欠稳固、瞄准精度变差。燕尾槽最被诟病的是,复装精度难以保证。一旦燕尾槽固定的光学瞄准具被拆下,若重新与枪械结合在一起,射手必须对光学瞄准具重新校验,这样很容易贻误战机。

20世纪90年代,反恐作战的需求催生了皮卡汀尼导轨。与燕尾槽不同,皮卡汀尼导轨的横截面是较为宽扁的六边形。也就是说,其与附件安装座有六个接触面,同等紧固力下所产生的摩擦力大幅提高。此外,导轨上方还开有横槽,可用横向螺栓对附件的纵向安装位置予以固定。导轨顶部的横槽也可提供额外的摩擦力,显然在安装牢固度上更具优势。在伊拉克战场上,曾有一支M4卡宾枪被反美武装用RPG-7火箭筒炸成两截,但该枪机匣上附装的一具M1型内红点式瞄准镜仍死死“钉”在皮卡汀尼导轨上,且安装位置都未偏移。这虽是个特例,但足以证明皮卡汀尼导轨固定附件的牢固度。

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MK18突击步枪

皮卡汀尼导轨最具革命性的设计,是将横槽宽度定为5.23毫米,横槽间距定为10.01毫米,从而统一了形制。因其各个横槽上均涂有数字标记,便于附件精准复装。接口有了统一的规格标准,各厂商生产的各种附件都能很方便地驳接在皮卡汀尼导轨上。这对厂商及使用者而言,都是利好。

不仅如此,这种导轨长度只受枪械基本结构与尺寸限制,可同时驳接多个战术附件,且驳接位置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只要横向螺栓卡在哪个横槽中,附件就能被牢固固定在是不够方便。于是,使用皮卡汀尼导轨接口的附件上,还出现了快装快拆装置。在加工制造方面,皮卡汀尼导轨的形制虽较燕尾槽复杂,且加工精度很高,但对于数控加工中心来说,加工这样的零件并非难事。初期的皮卡汀尼导轨主要由钢材加工而成,后来其材质拓展到铝合金和尼龙聚合物,于是便出现了诸如挤压成形、注塑成形等较铣削更具生产效率、成本更低的精加工方式。

皮卡汀尼导轨各方面性能均较燕尾槽优越,因此一经问世便备受欢迎。一些国家的特种部队不满足于在枪械机匣上安装这种先进的附件接口,甚至给枪械换装了四面皮卡汀尼导轨护木。这么做可以让使用者根据战术需求和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在导轨护木上加装各种战术手电、激光指示器、前握把、两脚架。其缺点是,当枪械不需要同时驳接多种战术附件时,四面导轨护木的有效利用率便骤降,大部分都成了无用的“死重”。此外,皮卡汀尼导轨细节设计上虽力避出现锐角,但横槽设计却令其边缘呈带有棱角的方齿状,不仅易刮缠周边的衣物布带等物品,且手感相当差,以至于不少使用者给四面导轨护木的“闲置”部分缠上胶带或布条,以改善握持舒适性。

当然,与皮卡汀尼导轨诸多优点相比,上述不足只能算美玉微瑕。因而,继美国率先大规模采用后,北约于2009年宣布将其定为STANAG 4694北约标准附件导轨。然而,与美国原产皮卡汀尼导轨采用英制尺寸参数不同,STANAG4694北约标准附件导轨尺寸参数改用公制,且将公差范围减少了50%,改进后的北约标准附件导轨对附件底座加施了一个垂直方向的压力,因此导轨两侧的棱面和顶面均能产生摩擦力,从而使附件安装的坚固程度得以更上一步,并能向下兼容适应美制皮卡汀尼导轨的枪支附件。

针对皮卡汀尼导轨作为四面导轨护木时存在的握持不舒适及“死重”大的缺点,美国VLTOR公司和Noveske 公司,于2012年联合推出KeyMod护木导轨系统。其中,“Mod”意为“模块化”(Modular)的缩写,而“" Key "”是指其接口像钥匙孔,因此其全称为“模块化钥匙孔型槽”。

KeyMod护木导轨系统与M-Lok系统

KeyMod护木导轨系统由两部分组成:护木上的KeyMod插孔和附件上的KeyMod螺母。KeyMod插孔由一大一小两个圆孔连接起来,外观呈葫芦形。小孔靠近枪口,大孔靠近枪尾。小孔的那端内侧加工有一圈倒角。该倒角向内50度形成一个凹槽。KeyMod螺母平时挂在战术附件上,并不取下来。战术附件靠近 KeyMod螺母后方的位置上,加工有一个被称作“后坐凸耳”的凸起。若要让战术附件与安装了KeyMod护木导轨系统的枪械结合在一起,就要先将战术附件上的KeyMod螺母从KeyMod插孔的大孔一侧放进去,再令其向前滑入小孔下面的凹槽。此时,附件上的“后坐凸耳”也卡入大孔中。待二者分别在大、小孔中就位后,拧紧螺母即完成了附件的安装紧固工作。

因射击时产生的后坐力有令枪械产生向后运动的趋势,故安装在KeyMod护木导轨系统上的战术附件在惯性作用下会相对护木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加之KeyMod螺母和“后坐凸耳”分别卡在KeyMod插孔的大、小孔中,因而附件不会因射击震动导致松动,甚至只会越卡越紧。

AK-74M上装了带导轨的前护木、两脚架、PSO瞄准镜和非标准的枪口制退器。RPK-74将大大扩展他的能力

尽管在安装稳固性和握持舒适度上有明显改善,但KeyMod护木导轨系统其他方面较应用广泛的皮卡汀尼导轨并无明显优势,且只能用轻质合金金属制造。相形之下,M-Lok系统可能更具发展前景。

M-Lok系统,是马盖普公司开发的“模块化锁定”(Modular Lock,简称M-Lok)插槽式附件接口的简称。其在聚合物护木的左、右及下方各加工了三条细长的插孔。M-Lok系统在附件上装有一种宽度比插孔宽度略小一些的T形螺母。螺母长边与插孔平行时,就可直接将其放入插孔内,然后转动螺丝,令螺母在插孔背面旋转。因该螺母中部较细部位的横截面呈橄榄形,插入插孔后只有90度的旋转空间,故能令T形螺母长边恰好卡在插孔内侧两边。此后若继续拧紧螺丝,螺母便会将附件牢牢地夹紧在护木上。当要拆下战术附件时,只要令T形螺母旋转90度即可。

因不必在护木内侧加工出供螺母定位的倒角,T形螺母的形状也比KeyMod的螺母简单得多,所以M-Lok系统生产成本较KeyMod护木导轨系统低,且可直接用在聚合物护木上。此外,因T形螺母是对称的,不必选定特定方向,只要能插入插孔中便可拧紧,故安装便利性更佳,也降低了出错概率。

2015年,加拿大陆军宣布选定M-Lok系统作为其步兵标准导轨平台。不久,美军选定M-Lok系统为下一代特种部队的武器模块化导轨系统。以美国在全球轻武器界的影响力看,M-Lok系统有望继皮卡汀尼导轨后,成为下一个引领潮流的技术标杆。

HK416突击步枪与M4卡宾枪非常相似

然而,M-Lok系统虽能替代皮卡汀尼导轨成为下一代四面导轨护木,但其仍有不便于安装到诸如枪械机匣顶部、机匣侧面等部位的缺点。该系统安装附件的方式,需要在插孔内侧留下足够空间来容纳转动的螺母,这就需要在枪械机匣上开插孔,可这么一来,极易导致异物进入机匣内,从而出现枪械可靠性降低的严重问题。其实,即便不考虑枪械可靠性问题,强行将M-Lok系统与枪械机匣采用一体化设计,也会出现增高机匣高度,继而抬高瞄准基线的问题。正因如此,时至今日尚无哪款枪械尝试将M-Lok系统与枪械机匣相结合。

由此可见,M-Lok系统成为下一代枪械附件通用接口,继而“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并不大,皮卡汀尼导轨仍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燕尾槽这种优缺点均很突出的附件接口,也不大可能在短期内销声匿迹。

来源:军师军茶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