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北京朝阳区的某公寓里,27岁的设计师李薇戴上耳机,点开一档名为《故事FM》的播客节目。“每天只有这段时间完全属于自己,”她说,“听着别人的故事入睡,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单一人。”
凌晨一点,北京朝阳区的某公寓里,27岁的设计师李薇戴上耳机,点开一档名为《故事FM》的播客节目。“每天只有这段时间完全属于自己,”她说,“听着别人的故事入睡,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单一人。”
在上海陆家嘴工作的金融分析师张浩,则偏爱一档讲解历史的播客。“盯着屏幕分析数据一整天后,眼睛又干又涩。闭上眼睛听人讲述历史故事,既放松又能学到东西。”
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城市夜晚重复上演。曾经被认为“过时”的电台形式,正以播客、有声书、音频平台等新形态回归年轻人的夜间生活。
数据背后的声音复兴
《2023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播客用户规模已达1.8亿,同比增长30%。更有趣的是,夜间10点至凌晨2点成为播客收听的高峰时段,占总收听时长的45%以上。
知名音频平台喜马拉雅的数据表明,其深夜时段用户活跃度近三年来增长了两倍,ASMR(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白噪音、散文朗读等内容类型播放量增幅显著。
“视觉过载时代,耳朵正在解放。”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教授王志安分析,“当我们的眼睛每天需要处理成千上万条视觉信息,闭上眼睛只听声音成为一种奢侈的放松。”
深夜声音:何种内容抚慰人心?
情感故事类:“真实故事计划”、“故事FM”等讲述普通人真实经历的节目大受欢迎。“听别人讲述自己的挫折与成长,反而能缓解自己的焦虑。”经常加班的程序员小陈表示。
散文朗读类:“为你读诗”、“经典散文朗读”等账号拥有大量忠实听众。“听着优美的文字入睡,连梦境都变得宁静了。”一位忠实用户评论道。
轻科普类:不需要视觉辅助的知识内容成为新宠。历史、哲学、心理学等“软知识”节目让用户在放松的同时满足学习需求。
白噪音与自然声:雨声、篝火声、图书馆翻书声...各种环境音效为都市人营造出沉浸式的放松环境。“听着雨声入睡,让我忘记自己住在隔音不好的合租房里。”一位北漂青年坦言。
声音陪伴:治愈现代孤独
“不是不想睡,是不舍得睡。”29岁的互联网运营王瑶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白天被工作填满,只有深夜这段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
在这种心理下,深夜音频内容不再仅仅是“背景音”,而成为一种“深度陪伴”。相比视觉内容需要专注投入,音频允许大脑在半放松状态下接收信息,创造出一种“有人相伴”的安心感。舒涵奇门遁甲退费
“人的声音有一种独特的温暖感。”心理学家李明解析,“特别是在入睡前这种脆弱时刻,一个沉稳、温暖的声音能够带来安全感,缓解孤独感。”
对于失眠群体,特定类型的声音内容更是成为“数字安眠药”。32岁的失眠者刘先生表示:“听人平静地讲述一些不那么刺激的内容,比数羊效果好得多。”
电台VS短视频:慢节奏的治愈
在短视频霸占注意力的时代,为何慢节奏的音频内容能够逆势崛起?
对抗碎片化焦虑:短视频不断刺激的多巴胺分泌让人兴奋,反而影响睡眠质量。音频内容的线性叙事节奏平和,更有利于心理放松。
降低认知负荷:闭上眼睛听声音让视觉皮层得到休息,降低了信息处理负担,特别适合已经用眼过度的都市人群。
营造想象空间:“声音最大的魅力在于留白。”知名播客主理人阿米说,“通过声音,听众会主动构建自己的画面,这种参与感是纯视觉内容无法提供的。”
一对一亲密感:许多播客采用“对话体”或“独白体”,营造出一种“对一个人说话”的亲密感,这种拟人际交往体验恰恰是碎片化社交时代所缺乏的。
声音陪伴的未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音频内容正在变得更加个性化、交互化。AI语音合成技术已经可以生成极其自然的人声,未来可能出现根据用户偏好实时生成定制化内容的服务。
“但技术再进步,人类对真实人声的需求不会改变。”声音疗愈师张悦认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始终是声音中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真实的温度。”
在这个视觉过载、注意力分散的时代,闭上眼睛,让声音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宁静的内心世界,或许正成为现代人自我疗愈的最佳方式之一。深夜电台的回潮,不仅仅是一种怀旧,更是一种对深度陪伴的心灵渴求。舒涵奇门遁甲退费
来源:星点世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