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华伟、殷俊、李林飞 | 社交媒体新闻的用户参与——基于“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价值话语分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01:27 1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新闻媒体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传播面和影响力,获取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是主流媒体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新闻价值话语分析框架,分析了2022年“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全年的新闻报道,重点关注新闻标题和内容的新闻价值,探究新

原文刊载于《全球传媒学刊》2025年第3期“新闻学研究”专栏

谈华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殷俊(通信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李林飞: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助教。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新闻媒体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传播面和影响力,获取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是主流媒体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新闻价值话语分析框架,分析了2022年“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全年的新闻报道,重点关注新闻标题和内容的新闻价值,探究新闻话语是如何被建构和呈现的,并进一步研究了社交媒体中的新闻报道如何通过语言手段构建新闻价值观,实现用户参与。研究显示,新闻标题通过使用数量词、强化词展现事件超常性,用时间标记彰显新闻时效性,用预指手法制造新闻悬念以吸引用户点击、浏览;新闻内容则通过使用专有名词、褒义词等建构事件显著性,通过直接引语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利用情感词增强个性化以呈现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引导用户深入理解新闻事件。本研究论证了社交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可以通过语言策略有针对性地构建新闻价值以获取用户注意力并推动用户参与,为传统媒体的社交化转型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用户参与;新闻价值;社交媒体;话语分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引言

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报刊、广播、电视等官方传统媒体纷纷转型,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社交化媒介生态系统中,微信公众号不仅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移动端口,其互动性、移动性也为传统电视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最早一批试水微信公众号的媒体机构之一,“央视新闻”公众号凭借其在传统媒体时代建立的优势,以首发新闻、独家报道等特色,迅速拉近了和人们的距离,在第三方社交平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25年7月,“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每周“周阅读数”超千万,“周点赞数”超百万,长期位列全国微信传播力前列,帮助传统电视媒体突破单向传播的限制,增强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互动传播力,构建了新型移动传播平台。然而,当前关于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吸引用户的方式和策略的系统研究还很少。本研究试图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为考察对象,从用户参与的理论视角,探究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如何通过语言资源和话语实践来吸引用户。

新闻用户参与是指在社交媒体新闻背景下,用户在阅读时愿意花费在相关内容上的时间以及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分享等(Ou,2016)。用户参与为新闻机构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并建立了用户对新闻品牌的信任和忠诚,产生了积极的商业影响(Chung & Nah,2009)。现有关于用户参与的研究主要从新闻接受者(用户)和新闻生产者的角度展开。从用户角度的研究有用户效果、新闻的互动性特征、用户动机、用户感知和用户使用等。高关联度的新闻阅读对用户的新闻消费动机有显著影响(Kang et al.,2013)。克雷布斯等学者发现严肃的新闻内容比其他形式的新闻更能吸引用户(Krebs & Lischka,2019)。这些研究提出了关于用户如何在浏览和阅读中感知新闻的论述,突出了新闻交互性作为社交媒体用户参与的关键特征。以上研究多是从新闻生产者应然角度而非实然角度探究社交媒体新闻。要理解新闻中的用户参与,从新闻生产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同样重要,即关注新闻是如何被生产和呈现的。新闻内容是记者为了吸引用户而呈现新闻故事所依赖的重要因素。唤起正面和负面高唤醒情绪的新闻内容更多呈病毒式传播,负面新闻比正面新闻更多地被转发(Barnes,2014)。

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网络新闻须与其他信息竞争受众的注意力,因此,能否通过新闻价值来满足新闻消费者的偏好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来衡量和判断事件报道的标准,包括争议性、显著性、冲突性、负面性等。新闻价值不仅影响记者的选择,也影响用户的参与程度(黄敏、袁蕾,2021)。新闻故事包含的新闻价值元素越多,用户参与度就越高。在互联网语境中,新闻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也发生了变化。网络新闻价值判断的新标准可概括为即时性、需要性、亲近性、趣味性、实用性等(蒋晓丽,2004)。这些新的价值标准反映了新闻在互联网语境下的特性。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新闻价值观嵌入在语言中,在话语中得到建构和强化(Bednarek & Caple,2012)。在此观点的指导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聚焦于新闻价值与语言手段的关系的研究。例如,有学者将词汇、评价、最高级、标题、指示语等语言手段与新闻价值联系起来,识别出更多能够建构新闻价值的语言资源(Cotter,2010)。贝德纳雷克基于新闻价值可以用语言表达、指示、强调或突出的观点,在批评话语分析中为学者们引入了分析新闻价值的话语框架,探索了分析新闻价值语言资源清单,提出了新闻价值的话语分析(DNVA)的方法。记者、编辑和其他新闻生产者对什么是新闻价值以及什么是观众认为的新闻价值有一套观念,这影响了新闻生产者在新闻话语中对新闻价值的建构。新闻话语正是通过向受众展示新闻故事的新闻价值来吸引受众的(Bednarek & Caple,2014)。在当今各种媒体争相报道同一事件的数字世界中,各种语言策略的运用对提高观众参与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研究聚焦于语言资源,即用户以何种方式参与话语(Molek-Kozakowska,2013)。本研究将从作为社会实践和符号实践的新闻话语分析这一新的理论视角探讨新闻实践,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探讨社交媒体新闻价值的构建,以期为新闻价值理论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和支撑,丰富传播学和新闻学关于用户参与的现有研究。

二、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将“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新闻语篇作为分析的重点,因为“央视新闻”作为最探索微信公众号的传统媒体机构之一,其传播力与影响力不言而喻。考察“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如何在数字媒体竞争中成功生存,可以为其他类似的传统媒体在新闻实践中的结构性变化提供参照。因此,本研究选择具有公信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为研究对象会让结果更具代表性。

基于DNVA框架,本研究将分析新闻标题和内容的新闻价值,以研究社交媒体中的新闻报道如何通过语言手段构建新闻价值观来实现用户参与。关于新闻价值观的研究浩如烟海,但新闻话语如何建构新闻价值的研究并不多见,使用DNVA框架可以揭示语言资源在传播新闻价值方面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

问题1:“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利用话语策略构建了哪些新闻价值?

问题2:“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价值如何通过话语提升关注度?

本研究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为样本,抽样范围为2022年1—12月,每周抽取一天,形成建构周,共抽出46天的推送信息作为本研究样本库。分析单元为有独立标题的报道,被选取的新闻点击量均达到10万+,总样本量为581条。在以星期为单位周期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在不同星期中抽取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样本来反映总体,以避免简单随机抽样中产生的周期性偏差。本研究重点以文字(标题和正文)为研究对象,排除以视觉为中心的元素(如照片、视频、排版)。

本研究通过词云分析网站将581份样本的标题文本和内容文本都提取出来。通过观察进行第一轮数据清理,删除清洗掉无效的内容文本,如微信合集名称、编创者信息、超链接地址以及其余不属于新闻内容文本的无效信息。采用NVivo11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在自动生成的词频表中进行二次清洗,将如“新闻”“联播”“视频”等与新闻内容无关联的词语删除,再对清洗后的内容文本进行进一步分析。将按照词频顺序排列的前200个词语放入Wordsmith5.0进行分析,结果为:使用预指语163次,占标题样本结果的28%;数量词、强化词110次,占19%;时间标记87次,占15%。主要高频词(含符号)和词频数如下:专有名词如“北京”(525次)、“上海”(154次)、“乌克兰”(125次),情感词如“希望”(178次)、“关注”(174次)、“需要”(169次),引语标志词或符号如“说:”(868次)、引号(256次)、“说道”(17次)。新闻标题、新闻内容高频词对应的新闻价值如表1所示。

三、研究发现

(一)标题:构建新闻价值吸引用户浏览点击

1. 数量词、强化词展现超常性

新闻价值中的超常性是指新闻报道或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异常或极端,通常是在某个特定类别中最大、最小、最快、最昂贵或以某种其他方式超越其他所有事物(Harcup & O'Neill,2017)。这是记者用来确定新闻是否值得报道的关键标准之一。超常性的新闻标题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更愿意参与新闻(Reinemann et al.,2012)。根据对新闻标题的词频统计,“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主要通过使用大数字、最高级、数量词、程度副词等方式,构建超常性的新闻价值。

从表2可以看出,使用大数字,“6000千米”这种数字多突出数量庞大,从而体现新闻的超常性价值。使用最高级通常以“最……”为标志,用于强调事件的实时情况——仍须持续关注,或者体现事件的极致程度,如表2中用“世界之最”表明在珠峰上建立自动气象站的不同寻常。数量词与程度副词通常可以联合使用,如“3个”这样的数量词,将文章的新闻点通过量化方式呈现出来,并在标题中突出强化;“必须”“很”“特别”等副词可以突显事件的特殊性质。标题使用数量词和强化词等手法渲染事件的超常规模,凸显超常性这一新闻价值,更容易吸引读者眼球。

2. 时间标记彰显时效性

新闻价值中的时效性指的是新闻报道应当及时反映当前事件和发展。及时性是记者用来确定一个故事是否值得报道的关键标准之一,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Miles,2021)。及时新闻因反映当前的事件,帮助人们了解周围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对用户来说具有直接关注的价值。在竞争激烈的新闻领域,率先报道或提供最新信息可以使新闻机构脱颖而出,增强自身的声誉,进而吸引更多受众(Jambak et al.,2021)。在紧急情况下,如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危机中,及时报道至关重要,有助于当局和公众有效地应对,以减轻此类事件的影响。构建及时性新闻价值的语言策略有时间参考、事件触发器、日期和地点标记等。通过有效使用策略,记者可以构建新闻价值的及时性,确保其报道始终保持当前、相关,并吸引受众。总之,及时性可以使公众保持了解,并迫使媒体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中的时间标志词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构建“时效性”的新闻价值。使用时间点,即用准确的具体时间来突出新闻事件的即时状态,时间甚至可精确到分秒;使用时态,通过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词语来突出事件在曾经、现在、未来的发展态势,是一种动态性的捕捉;时序表达,利用时间顺序来表明时间的流逝,如表3中,在标题中用“14年前”和“现在”两个时间对比,突出前后时序的变化;时间词语,用“今天”“明天”“最近”等直接反映时间的标志词,强调信息的即时性。综上,标题中的时间标注、时态、时间词语等,都可以凸显事件的及时性,让读者意识到新闻与自己密切相关,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 预指手法制造新闻悬念

指示是指在言语活动中,要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过程和活动作出确切的理解时,把它们和某些语境构成的要素(如交际空间、交际时间)联系起来的一种现象(冉永平,2007)。预指语是相对于话语中的当前位置,对即将到来的话语的指称(Blom & Hansen,2015)。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预指语是为了增强悬念,吸引用户注意力。编辑通过对新闻价值的预判,提炼出亮点,采用特殊手法将其嵌入标题之中,形成强烈的悬念。在新闻报道中设置悬念是媒体增强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所收集数据中的预指原型主要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表示地点和时间的副词。使用预指语的数量共计163份,占总样本的28%。其中,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数量最多,作用也最为明显。含指示词“这”的词语多达109个,含人称代词“他”的词语达35个,这说明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预指语的言语策略已经充分运用在社交媒体新闻中。例如:

例1:这些小动物,其实都是“石头”(2022.11.4)

例2:原来,“北京时间”是他们创造的(2022.1.4)

例3:明天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2022.7.31)

在第一个标题中,指示代词“这些”直指新闻故事中即将出现的话语片段。在阅读标题时,用户会带着问题去找寻答案,并且须阅读全文才能理解。根据一般的话语规则,除非有先行词,否则不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他、她、它、他们)。然而,第二个标题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使用了第三人称代词“他们”。观众不得不通过阅读新闻故事来确定他们的名字。第三个标题不仅使用了指示代词,也有时间指示词。此类空指示语的使用旨在制造信息鸿沟,制造悬念。前向引用式标题试图邀请用户将注意力集中在显示明确信息的整篇文章上。

另外,预指语的运用,营造出了一种用户与记者和被指称的人处于相同的话语语境中的感觉,拉近了记者、被转述者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例(1)中的“这些”暗示了记者和观众在地理位置上相近,造就了用户、记者与被指涉者之间的心理亲近感。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记者试图引起受众的强烈反应,表现对话感。根据DNVA框架,例(3)中的“明天起”和“将”属于时效性范畴,报道了事件将在不久后发生。这种对事件的时间定位不仅表明了报道的新颖性,还可能会引起观众的期待。这样的时间指示词在时间方面也执行着临近的功能,因为它使观众产生一种时间临近的感觉。换言之,及时性可能会将用户带入当下的语境,产生一种事件发生时与记者在一起的感觉。悬念性的构建通过预指语呈现,不同类型的预指语又会体现不同的悬念感。通过营造悬念,新闻标题可以让用户主动探索新闻内容,探寻其新闻价值。

(二)内容:呈现新闻价值观引导用户深度理解

1. 专有名词、褒义词等建构显著性

显著性的新闻价值是指人们对有社会影响力或高地位的个人或群体的故事或事件的内在兴趣(Mañoso-Pacheco,2020)。构建显著性新闻价值的语言策略有:提供关于重要人物的背景信息,包括他们的角色、成就和权力或影响力的职位;尽可能包含精英人物的直接引用;解释精英的行动或决策为何重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或政策格局;提供专家分析或评论,帮助受众理解精英行动或决策的影响;跟进有关重要人物的报道,报道他们的行动或决策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提供更新和分析。通过有效使用这些语言策略,新闻机构可以构建精英性新闻价值,使有关拥有权力或影响力的人物和团体的故事对他们的受众更具吸引力和信息性。

表4展示了利用专有名词、褒义词等呈现“显著性”这一新闻价值,以吸引观众的方法。

使用权威机构或团队名可以借助其影响力将事件传播出去,如用“中国民用航天局”作为新闻来源,能够充分增强信息可信度,并且通过权威性提高影响;使用如“战士”“领导人”等褒义词描述重要人物,可以明确其贡献,强调精英人物在事件中做出的“重要指示”或历史成就。总之,标题中明确提到精英人物和机构,使用崇高头衔和褒义词描写,突出其在事件中的贡献和主导地位,都可以强调新闻事件的显著性,吸引观众的关注。

2. 情感词建构个性化和人格化

个性化的新闻价值是指当新闻聚焦个人或个人经历时,新闻故事更能吸引观众,更易使观众产生共鸣(Thurman,2018)。这种新闻价值强调了与个体的关联性,通过凸显事件对个人的影响,使其更具相关性和情感共鸣。新闻中的个性化有助于在观众和报道的故事之间建立更强烈的情感联系,使新闻更具关联性。使用涉及新闻的个人的人性化语言,是构建个性化新闻价值的主要语言策略。有效地采用这些语言策略,新闻机构可以构建个性化新闻价值,使其故事更具可关联性和吸引力。个性化为新闻报道增加了深度和情感共鸣,使其成为与读者或观众在人性层面建立联系的强大工具。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较频繁地使用“希望”“担心”“需要”等情感词来表达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这些词语赋予新闻人文关怀的色彩,突出新闻对普通民众的影响,能够构建读者与新闻中的普通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增强新闻的代入感,例如“民众表达了对灾难的担心”“老人们渴望重返正常生活”。通过情感词汇的使用,新闻事件不只是客观报道,还连接了人们的情感体验。这种人性化的叙事视角,使新闻更贴近读者的生活,更易使读者产生认同和共鸣。与个性化的新闻价值一样,构建新闻的人格化价值亦能大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大量使用情感词以呈现新闻的“人格化”价值取向。这种从民众视角出发的叙述,拉近了新闻与普通读者的距离,使新闻变得更具亲和力和代入感。

与情感词相匹配的是特定称谓语的使用。在所收集的情感词数据中,出现了两类称谓词:一类是称呼新闻事件中的主人公,比如孩子(353次)、战士(84次)、英雄(54次);另一类是称呼用户,如我们(654次)、自己(540次)、网友(230次)。在收集的数据中,非正式的亲属关系术语被广泛地用于称呼新闻故事中的英雄,如大爷、大姐、阿姨、大哥、姐姐。这样的称呼可能会使用户对完全陌生的主人公产生亲近感,用户和新闻内容之间可能会构建起一种亲密关系(Rubino,2016)。其他通常指代“普通人”的社会术语,如“师傅”和“老人”,也被频繁使用。这种人格化的称呼可以给观众一种感觉,好像被提及的人是同一生活空间的成员,从而使新闻被赋予了“人”的面孔。例如当“张师傅”被用来指代一位姓张的出租车司机时,用户很可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联系和对新闻故事的信任。此外,受众对发生在这个普通人身上的事情的好奇心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与对一般过程或概念的描述相比,对普通人的提及更容易吸引用户。

3. 直接引语体现客观性

在新闻内容的数据文本中,引语标志词或符号如“说:”(868次)、引号(256次)、“说道”(17次)运用得非常多。在新闻语篇的建构过程中,记者往往使用引语来表现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收集的新闻数据来看,新闻内容中超过1100条的直接引语,其平均每篇文章有1~2句通常以“冒号+引号”的形式出现。

直接引语代表了普通新闻行动者的观点、经验或想法,引用他人的观点是为了与特定群体保持一致(Bednarek & Caple,2017)。遵循客观性原则,记者通常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让新闻故事中的人物“代言”。一方面是让读者相信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通过引语,引导用户理解话语主体所传达信息的内在意义。

例4:与此同时,副驾驶上的谭师傅

不停地对失控车辆喊话

“前面有避险车道

不要跳车!不要跳车!”

下车后,货车司机杜师傅心有余悸

直言“我都想跳车了”

危急之时,两位师傅果断出手

为失控车辆开辟出生命通道

为他们点赞!(2022.9.25)

在例4中,新闻引用了谭师傅和货车司机杜师傅的话,以展现两位好心的师傅热心帮助货车司机紧急避险的过程。杜师傅在被帮助后激动地说“我都想跳车了”,他的这番话表达了对这次事件的后怕,间接表明了对两位好心人的感谢。这些信息由被救司机说出来,听起来更具说服力。直接引语构建了互动关系,可以帮助观众接触到好心的师傅和货车司机对话的声音,被救者对好心人的感动和敬佩之情在用户面前表现得更加明显。

同样,网友们的评论也经常被引用来表达记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些评论大多是在新闻报道的结尾处引用。通过观察与全文统计,本文发现,581个样本中有1017个评价性标记,这种标记通常以致敬、祝福、祈祷、默哀等形式出现,拥有该类标记的样本数量占总样本数的60.24%,这种评价性标记会和评论区形成互动,呈现一种共情传播。这种基于民间舆论场客观存在并被记录下来的语言,具有客观性。如例4中结尾处,文章用“为他们点赞!”这样的评价性标记配合评论区中用户的点赞手势和赞扬式语言,反映了官方与民间的一致态度。与直接表达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借用网友的言论使报道变得客观,同时可有效地激起用户的情感共鸣。网友是普通民众的代表,引用网友的评论,说明记者代表民众说话,更容易赢得用户的信任。一般来说,新闻报道的结尾部分会点明新闻的意义,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引用网友的评论作为故事的结尾会更有效,比记者的评论在用户中更有吸引力。此外,引用网友的评论是一种内容互动的方法,意味着网友已经阅读了新闻并提供了反馈,表明其他人已经验证了这则新闻,因此该新闻是值得阅读的。

四、结论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在新闻标题中通过话语策略凸显新闻价值中的悬念性、超常性、时效性,以此来吸引用户。第三人称代词和名词短语之间的距离越大,悬念和预期的作用就越大。在新闻报道中设置悬念是媒体增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新媒体语境下,有效地针对新闻素材设置合理的悬念,可以使用户感到与新闻中的事件和人物有个人联系,唤起心理期待,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新闻标题通过使用大数字、最高级、数量词、程度副词等来体现超常性,突出事件的程度也可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使用时间点、使用时态、时序表达、时间词语这几种策略可以突出时效性,在标题中突出时间的紧迫感或时间推移下事件对用户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而提高用户的阅读兴趣。

在“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新闻内容中,显著性、客观性、个性化、人格化等新闻价值要素十分显著。从显著性来看,在公众号中,记者使用权威机构名等专有名词来突出和强调事件或人物的重要程度以及权威性,使得新闻内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传播价值,以此来获得“转发”或多次观看。从客观性来看,通过直接引语将不同人物的“声音”引入新闻文本,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性标记,让新闻叙事话语的建构再现了记者、新闻人物与用户的对话关系,在增强交互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新闻来源话语的完整性。从个性化来看,利用情感词体现新闻的价值方向。就官方层面而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主流新闻媒体做好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指南。“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作为意识形态重镇和国家广播电视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此外,民间舆论场的声音同样不能忽视,在公众号中,记者大量使用特定称谓词,以人格化表达拉近心理距离,唤起用户的亲切感并拉近新闻生产者和新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得新闻具有强烈的“有的放矢”感,从而引起用户的感情共鸣。

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并不局限于阅读和观看层次上,参与和体验也成为其追求的功能。主流微信公众号上的新闻报道所体现的悬念感、个性化、超常性等与用户的情感密切相关。媒体通过文字图片及其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表达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提高用户的注意力,更易在碎片化时间和移动化空间中抢占用户参与度与关注度。“信息+情感”的传播模式契合了社会化媒介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与引导力。

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进行新闻内容生产的背后,是传媒技术、经济流量、社会影响力等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体现了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之间合作联动、互惠共赢的传媒生态。新形势下,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中基于用户的情感诉求进行的创新实践探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以情感作为信息传递主要特征的社交媒体新闻,可能会制约内容主流媒体深层价值的有效传递,过度强调情感可能会导致新闻内容的浅化和娱乐化。主流媒体应积极探索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公众需求的变化,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面,提高影响力;同时还应注重提升新闻内容的质量,避免过度追求点击率而忽视新闻的深度和价值。

本文系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教师数字化素养水平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4YJC880121)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参考文献从略,完整版请参看刊物原文

来源:再建巴别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