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评论——真的很需要文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7 02:55 1

摘要:一是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部分诗人为迎合大众低级趣味和市场功利需求进行创作,一些商业活动中的诗歌朗诵形式大于内容,诗歌沦为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工具,失去了应有的纯粹和尊严。

一一与颜庭月商榷

当今诗词评论界可谓乱象频发,存在多种不正常的现象:

一是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部分诗人为迎合大众低级趣味和市场功利需求进行创作,一些商业活动中的诗歌朗诵形式大于内容,诗歌沦为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工具,失去了应有的纯粹和尊严。

二是圈子文化和利益纷争:诗坛存在小团体主义,诗歌报刊多发表著名诗人和圈内人的作品,自由投稿采用率低,财政拨款和征订款项被圈内人瓜分,限制了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三是学术不端与抄袭:部分诗人在创作中抄袭他人成果,在评奖和职称评审等场合弄虚作假,违背文学创作伦理规范,践踏文学尊严。

四是 “强制阐释”与标签化 :不少诗歌批评家强行移植各种理论,理念先行地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乱贴标签,肢解诗歌,使诗歌失去了原本的诗意。

五是缺乏独立判断:一些评论者习惯给诗人和诗歌作品戴高帽,极尽吹嘘之能事,掩盖作品缺陷;还有些评论者则会给诗歌文本做翻译或集合,缺乏个人独到见解;更有甚者会给诗人和诗歌作品护短,明哲保身,不指出作品的不足。

六是极端化倾向:表现为极度吹捧和极端否定,前者是评者竭尽所能地掩盖作品的缺陷,把肤浅和平庸吹捧成深刻和完美;后者则是一棍子打死,吹毛求疵、以偏概全,用狭隘的目光和兴趣评判他人个性化的作品。

其危害是扭曲诗词价值判断、破坏评论公信力,最终阻碍诗词创作与鉴赏的健康发展。

1. 对读者层面:误导普通读者的审美认知,使其无法建立客观的诗词鉴赏标准,难以分辨作品的优劣,甚至将平庸之作奉为经典。

2. 对创作者层面:让创作者陷入虚假的赞誉中,丧失对自身作品的清醒认知,弱化自我反思与提升的动力,最终可能导致创作水平停滞甚至倒退。

3. 对诗词生态层面:破坏评论界的公正与严肃氛围,助长浮躁、功利的创作与评论风气,挤压真正优秀作品的传播空间,损害诗词文化的生命力。

最近诗坛又发生一起公案,就是云任之点评颜庭月几首诗而引发的争论,似乎也偏离了诗诗评论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谁是谁非,本文试辩析一二

原文:

赠张雷兄

颜庭月

张郎不醉亦如仙,太白风流逊比肩。

疑恨盛唐功未建,今朝又谪九重天。

云任之点评:咱不吹牛行不行?咱夸人就好好写,不要去比较,不要去蹭太白行不行?你写自己,要与太白并肩。你写朋友,直接把太白都比下去了。但凡有颗花生米,也不至于醉得这么厉害。

本诗之差,差就差在没有具象、只有抽象,没有细节,只有泛泛。看似夸了张雷兄,其实这首诗送谁都可以,比如赠颜庭月兄、赠蔡神兄、赠刘会长,只须把首句的张郎改成颜郎、蔡郎、刘郎就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特别感触、毫无真情实感,所以才会用泛写来投机取巧。就像很多人写牡丹诗,用形容词一通乱夸,最后遮住题目,读者却根本就猜不出这写的是什么花。就算吹得天花乱坠,最后因为读者看不出是什么花,你写的诗,这终究也不是一朵花。

——辩析

应该说,云任之的评论,虽然语气有些随意,口语化、调侃式表达,虽显直白,但是,评论的基本观点应该还是正确的。

1. 核心问题指出精准:准确点出诗歌“无具象、缺细节”的关键缺陷。诗中仅用“如仙”“风流”等抽象词汇夸赞,未提及张雷兄具体事迹、性格或场景,导致形象空洞,确实存在“赠谁都可”的泛化问题,这是古典诗词创作中“言之无物”的典型弊病。

2. 对比手法的批评合理:批评“用太白作比”的不当之处,符合古典诗词“夸人有度”的审美逻辑。直接说“太白风流逊比肩”,既缺乏对张雷兄独特性的铺垫,又因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过高,使夸赞显得夸张失真,难以让读者信服,反而削弱了赞美效果。

3. “牡丹诗”类比贴切:用“写牡丹却看不出是牡丹”的例子,生动类比诗歌“无辨识度”的问题,将抽象的创作缺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案例,让批评逻辑更易理解,切中了诗歌“缺乏个性表达”的核心问题。

——

下面试分析一下颜庭月的《赠张雷兄》:

张郎不醉亦如仙,太白风流逊比

肩。

疑恨盛唐功未建,今朝又谪九重

天。

一、诗作的优点

1. 体裁与格律合规,符合古典诗词规范

作为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在格式、平仄、押韵上基本遵循古典诗词的创作要求。四句押平水韵“先”部(“仙”“肩”“天”),韵脚清晰且统一,读来节奏流畅,体现出创作者对古典诗词体裁有基础掌握,具备合格的格律素养,避免了“失粘失对”“韵脚混乱”等基础错误,为作品搭建了规范的形式框架。

2. 立意明确,情感指向清晰

诗歌核心是“赠友夸赞”,开篇以“张郎不醉亦如仙”点出赞美对象,后三句围绕“风流”“才情”展开,情感方向直白,无立意模糊或偏离主题的问题,读者能直接感知到创作者对张雷兄的欣赏之意,完成了“赠友诗”的基本功能。

二、诗作的瑕疵

1. 形象空洞无具象,缺乏“辨识度”

全诗仅用“如仙”“风流”等抽象词汇夸赞,未融入张雷兄的具体特质——既无“性格细节”(如“笑谈时解众人忧”),也无“场景细节”(如“灯下敲诗常到晓”),更无“事件细节”(如“曾伴寒夜煮茶论”)。这种“泛泛而谈”导致人物形象扁平,正如前文评论所指“改个姓氏赠谁都可”,失去了“赠张雷兄”的专属感,违背了古典诗词“以事托人、以细节显情”的创作原则(如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具体习性显人格)。

2. 对比手法失当,夸赞失真难信服

将张雷兄与李白(太白)对比,且用“太白风流逊比肩”的表述,存在两点问题:一是缺乏铺垫,未先交代张雷兄“风流”的具体表现,直接与“诗仙”对标,显得突兀;二是尺度失衡,李白在文学史上的“风流”形象(才情、气度)已成为文化符号,过度抬高的对比不仅难以让读者认同,反而让“夸赞”沦为夸张,削弱了情感的真诚度——若改为“颇得太白三分韵”,以“参照”替代“超越”,既显谦逊,也更贴合实际。

3. 情感表达浮于表面,无“真情实感”支撑

古典诗词的“夸人”需以“情”为内核,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场景藏友情。本诗因无具体细节承载情感,“疑恨盛唐功未建,今朝又谪九重天”的联想也与“赠友”主题关联薄弱(未说明张雷兄与“盛唐功”“谪仙”的联系),导致赞美停留在“口号式”层面,读者无法感受到创作者对友人的独特认知与真挚情谊,最终显得“空有赞词,未有真心”。

总之,颜庭月的这首《赠张雷兄》是一首“格式合格但内容单薄”的古典赠友诗:虽立意明确,但因“缺细节、比失度、情浮浅”,未能塑造出专属的人物形象,也未能传递出深刻的情感,最终停留在“合格”而非“优秀”的层面。若想改进,核心在于“以具象填内容,以适度显真诚”——用具体细节替代抽象词汇,用合理参照替代过度对比,让“夸人”既有“形”(细节),更有“神”(真情)。

——

写赞美诗的核心是“以实托情、突出专属、情感真挚”,避免空泛夸赞,让赞美有细节、有温度、有辨识度。

一、写赞美诗的3个核心原则

1. 拒绝“万能夸”,聚焦“专属感”

赞美对象的独特性是关键——不写“你很优秀”“你很厉害”这类抽象话,而是抓其专属特质:比如性格(“遇事总笑解人忧”)、习惯(“深夜改稿常忘餐”)、事迹(“曾冒雨送邻人就医”)、特长(“笔下山水能醉人”)。这些细节是“换个人就用不了”的,能让赞美落地。

2. 对比/参照要“适度”,不捧杀

若用名人、经典作参照(如前诗提“太白”),需避免“超越式”夸法(如“XX不如你”),改用“贴合式”:比如赞友人善诗,可写“常得太白三分趣”(而非“太白逊你”);赞友人仗义,可写“颇有孟尝好客风”。既显文采,又不夸张失真,让读者信服。

3. 情感藏于“场景”,不直白喊口号

少用“我真心佩服你”“你是我的榜样”这类直接抒情,而是把情感融入具体场景。比如赞老师,不写“你很负责”,可写“窗明每见晨光里,红笔圈点到夜阑”——用“晨光改作业”的场景,让“负责”自然流露,比直白抒情更打动人。

二、实操步骤(以“赠友人张雷,赞其善饮且豁达”为例)

步骤1:确定“赞美核心”(1个具体特质,而非多个泛特质)

先聚焦1个最想突出的点,比如“张雷善饮且酒后不失豁达”,而非“张雷又能喝又开朗又仗义”(多特质易分散,难写深)。

步骤2:找1-2个“具象细节”支撑核心。围绕“善饮+豁达”想具体场景/画面:

- 细节1:聚会时他喝酒的状态(“酒过三巡仍谈笑”);

- 细节2:酒后的举动(“醉后还帮邻桌拾杯盘”)。

步骤3:选体裁/语言风格(古典/现代,贴合对象)

- 若写古典七言绝句(如原诗体裁),可用“酒过三巡”“拾玉盘”的细节显善饮与豁达,无抽象夸,有专属感

步骤4:检查“情感浓度”——细节是否能传递赞美

写完后问自己:“去掉直白的‘赞美’词,读者能从细节里感受到我想夸的点吗?”若能(如上述诗中“拾杯盘”“捡月光”显豁达),就是合格的赞美诗;若仍需靠“你真豁达”来补充,说明细节不足,需再调整。

——

赞美诗的本质不是“把对方吹得很高”,而是“用细节让对方的好被看见”。抓一个专属特质,配一两个具体场景,让情感藏在细节里——这样的赞美,既不空洞,也更显真诚。

如 :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的《别董大》之所以成为唐诗中送别赠友的经典,核心在于其以豪迈破伤感、用自信励友人的独特风格,在传统送别诗的离愁基调中开辟出昂扬气象,具体优秀之处可从三方面拆解:

1. 写景:以壮阔雪景压离愁,奠定豪迈基调

首联“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没有用常见的“杨柳”“残月”等柔婉意象,而是选取“千里黄云”“呼啸北风”“漫天飞雪”等壮阔、凛冽的冬日景象。这种苍茫辽阔的画面,不仅勾勒出友人远行的环境,更以“大景”消解了送别时的“小情”——没有沉溺于离愁的细腻感伤,反而用天地间的雄浑气象,为后文的鼓励铺垫出开阔的意境,避免了送别诗常见的哀怨。

2. 抒情:以绝对自信励友人,超越普通安慰

颔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全诗的灵魂,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不同于一般送别诗“保重”“相思”的温和叮嘱,高适直接用“莫愁”破题,语气斩钉截铁,不给友人沉浸忧虑的空间;

“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更是将对朋友的赞美推向极致——它不是泛泛的“你很优秀”,而是以“天下皆知”的绝对自信,肯定友人的才华与声望,既贴合董大(董庭兰,唐代著名琴师)的身份,又赋予其冲破困境的底气,让送别从“不舍的牵挂”升华为“坚定的期许”,感染力远超普通安慰。

3. 立意:以乐观破困境,传递时代精神

此诗创作时,董大可能正处于人生失意阶段(一说其仕途不顺),高适自身也多有漂泊经历。但诗人没有借诗抒发自身的困顿,反而将个人境遇融入对友人的鼓励中——“前路无知己”本是友人的担忧,高适却用“天下识君”的信念扭转,既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更传递出盛唐士人“自信豁达、不畏困境”的精神气质。这种“不以己悲,反以友励”的立意,让诗歌跳出了个人离愁的局限,具有了更普遍的激励意义,能引发后世所有身处困境者的共鸣。

来源:天奕文化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