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着出现腹痛恶心,上吐下泻,吐出的居然是黑绿色的水,而且,怎么也止不住。
有些病,即便现在治愈率非常高,致死率非常低。
可当你听到它的名字,依然会心生恐惧。
比如,霍乱。
93年前,霍乱弧菌奇袭洛阳,夺去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
1932年夏天,洛阳城内,很多人得了一种怪病。
这种病,既奇怪,又可怕。
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而且,死得很快。
刚染上这种病,病人会感到头昏脑涨、持续发烧,干渴难耐。
接着出现腹痛恶心,上吐下泻,吐出的居然是黑绿色的水,而且,怎么也止不住。
最后,等到人不吐,也不泻了,已经是面色青黄,眼窝深陷。
而且会出现昏迷不醒,熬个一两天,就死了。
其实,这就是霍乱。
可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就把这种怪病称作“大家病”“胡来拉”。
为什么叫“大家病”?
因为,这病传染性太强了,一个人得病,往往一家人都得病。
洛阳是个人情味很浓的地方。
霍乱在洛横行之初,病人的亲戚、邻居、好友等,都去探望、安慰,甚至,在病人家里,帮忙干些活。
人死后,人们都会去吊孝,并且帮着入殓、打墓,过白事儿。
可是,没多久,人们就发现。
去看望的,去帮忙的人,很多也得了相似的病,有的几个小时便死去。
大家这才意识到,这病原来传染呀!而且得上就离死不远了。
于是,人们开始远离病人,病人死后,也没人再敢为其收敛、入葬……
03霍乱如此凶猛,可当时的国民政府,应对失当。
当时的洛阳,可是行都。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
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迁洛办公,全国党政要人和卫生部门因此汇集洛阳。
同年3月,国民政府撤豫西行政长官公署,设置河南省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负责治理洛阳。
既然行都是洛阳,按说,洛阳的各种应对措施,应该远远好于其他地方。
可惜,并没有。
《洛郊文史资料》第二辑(1992年版)中,保留了亲历者张宏兴、李文修对这场霍乱的记忆。
他们说,“国民政府在洛阳,也没有听到防病治病宣传。死活道理自己也不明白,真是可恶的霍乱,可怜的百姓。”
对日益蔓延的霍乱,国民政府没能采取有效的宣传、防治措施。
当局失职、失声,不给力,不靠谱的结果,就是——谣言四起。
有传言称,这种怪病是洋人传来的。
于是,愤怒的人们在街上,支上一口大锅,捏成洋人模样的面人,丢进锅里“煮洋鬼”。
“养鬼”煮熟了,人们就捞出来吃掉,尤其是给小孩子们吃。
一时间,“七家面,八家米,十字街上煮洋鬼”的民谣不绝于耳。
05当局不作为,那么卫生医疗机构呢?
据《洛阳市志》第13卷第38篇的《卫生志》记录:
当时的洛阳,确实有一些卫生医疗机构,但卫生保健和预防医学严重滞后。
医疗机构的缺席,导致人们无法获取正确的防治知识,对于流传的方法,也容易产生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比如,流传最广的“防治这病要忌生冷”。
现在,大家都知道,霍乱通过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和生的、不熟的食物,进行传播。
避免生冷食物(尤其是未经煮沸的水、生食、凉菜),本身是一种正确的预防措施。
可当时的人们错误地理解了“忌生冷”,并将其极端化,甚至完全禁止饮水,这导致脱水,加速死亡,或者认为只要“忌生冷”就万事大吉。
这反而导致患病的人有增无减。
张宏兴、李文修家住洛阳南郊大屯村,当年只有10多岁,据他们回忆。
村里得病的人很多,多是一个病人,传染家人,连死两三口人的情况并不少见,最多的一家,居然死了五口人。
村里一个中医也信了谣言,家里死了几口人,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得上这病两天,就不行了。
一大早,村民们见个面,都会小声说“昨天夜里,谁谁完了,一大早埋了”。
“大屯村村外到处有新坟,死人有八九十口。”
其实,如果病人上吐下泻,失水多,发烧,可以快速大量补水、降温,加上注意营养,增强抵抗力,就会好很多。
可惜,人们都听信了“防治这病要忌生冷”,很多人与其说死于霍乱,不如说死于不当的应对方法。
07有些“豁得出去”,没有严格“忌生冷”的人,反而活了下来。
有的人一看病势太猛,觉得自己反正也会得病,就啥也不想了,吃点好的饭,渴了就喝水吃西瓜,反而没得病。
当年,大屯村很多村民都种瓜,大屯瓜,远近闻名。
可是,为了“忌生冷”,很多人不吃西瓜了。
村里有个孝子,叫解正祥,他母亲染病后,病情沉重,家人甚至,为她办好了寿衣、棺木。
老人也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就想在临走时,再好好吃几块西瓜。
解正祥眼见母亲活不了多久了,就和父亲商量后,答应了母亲的要求。
谁知道,老太太放开了吃西瓜后,不仅没有就此离世,反而,慢慢好了起来。
而当年的大屯,类似的事,并不少。
渐渐的,人们对霍乱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经验,霍乱这才被遏制,继而慢慢消失了。
1932年,洛阳的霍乱导致多少人死亡,没人统计。
但是,据《洛阳市志》第13卷第38篇《卫生志》概述记录: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洛阳霍乱流行,虽然进行了整治工作,但城乡死人仍以万计。”
可见,这场霍乱,持续了至少两年,数万人的生命,被霍乱夺去。
来源:人文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