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暖阳下,走进壶关县店上镇绍良村,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温室大棚内红彤彤的旱地西红柿挂满藤蔓,种植户穿梭其中,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因其西红柿口感甜、个头大、品相好,引得客商纷至沓来洽谈收购事宜。
秋日暖阳下,走进壶关县店上镇绍良村,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温室大棚内红彤彤的旱地西红柿挂满藤蔓,种植户穿梭其中,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因其西红柿口感甜、个头大、品相好,引得客商纷至沓来洽谈收购事宜。
“壶关旱地西红柿不仅好看更好吃,口感绵软沙甜,深受消费者青睐。” 一位河南的收购商已连续3年从店上镇订购旱地西红柿,供应当地大型超市。
这座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古镇,如今因旱地西红柿焕发出新活力。2025年,店上镇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达5710亩,38个行政村实现“村村有西红柿”,并配套建成3912座设施农业大棚,其中春秋大棚3802座、日光温室大棚110座,连同倒茬种植的812.9亩辣椒、2753.5亩豆角,全镇蔬菜总面积突破9000亩,不仅成为壶关县名副其实的“菜篮子”,更凭借“特”“优”产业升级,先后摘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山西省农业产业强镇”等多项桂冠。
逆境变优势 “旱”出独特好品质
“以前总觉得干旱、寒冷是劣势,没想到现在成了种西红柿的优势!”在林青庄村种植园区,有着5年种植经验的郭昊然,捧着刚采摘的西红柿向记者展示。
店上镇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具有典型的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等气候特征,这样的气候条件曾让农户犯愁。通过科学规划和品种改良,这些逆境因素已转化为旱地西红柿独有的竞争优势。
“干旱少雨的气候,不仅使农药使用量较平原地区减少60%以上,还促使西红柿根系纵深生长,充分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郭红亮解释,昼夜温差大延长了西红柿生长周期,让糖分和营养物质充分积累,而高海拔带来的强紫外线,既实现天然杀菌,又让果实表皮增厚,大幅降低储运损耗。
为守住“生态”底线,店上镇划定专属种植区,推行秸秆还田、绿色防控技术,搭配太行山大峡谷天然山泉水灌溉,让“高山净土”的标签愈发鲜明,产品远销全国14个省市。
全链谋升级 “优”创产业新格局
“以前卖西红柿靠吆喝,现在靠品牌、靠技术!”在绍良村农业园区,智能水肥一体机匀速运转,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棚内温湿度,工作人员只需在手机上操作,就能完成灌溉、通风等作业。
从2021年起,店上镇锚定“一镇一品”,启动“个十百千万”工程(“个”即建设一个乡村振兴孵化基地;“十”即建设十个田间地头市场;“百”即建设百亩种苗繁育基地;“千”即建设千亩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万”即建设万亩农业托管基地),搭建乡镇级村集体发展平台公司,引进7家企业和1家农科院,从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研学、农文旅融合等全链条发力。
林青庄村自动化育苗基地,一盘盘嫩绿的秧苗长势喜人,这里每年可培育优质种苗600万株,为全镇种植户提供“源头保障”;绍良村栗氏番茄农产品深加工车间,西红柿正被加工成番茄酱、番茄饮料,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由“镇干部+种植户”组成的直播团队,今年已开展助农直播30余场,线上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如今,店上镇已形成绍良传统种植、林青庄新品种种植、西汉智慧农业、中桥采摘、固村博民农场五大特色园区,构建起“科学化育苗、标准化种植、电商化销售、订单化发展”的产业模式,真正叫响叫亮“西红柿产业强镇”品牌。
产村景融合 绘就振兴新图景
漫步店上镇林青庄村,昔日的残垣断壁变成“小微景观”,闲置空地种满花草,村口的文化墙描绘着西红柿丰收场景,“省级卫生村”的牌子格外醒目。
近年来,店上镇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污水、厕所治理,创新开展“校地合作”进行乡村文化创意设计,稳步实施旧物利用、旧景改造、“小微景观”打造、绿化空间创设、民俗文化创意等工程,精细打造沿线景观廊带和精品示范村,下好人居环境整治“先手棋”。同时,持续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补齐乡镇发展短板弱项,熬街村、洪掌村、岭上村、绍良村、林青庄村、中桥村、长林村、固村8个村被评为2023年度至2025年度“省级卫生村”,镇域环境“颜值”飙升。
今年,店上镇整合瓜掌古村落、林青里文化、绍良红色文化等优势资源,推进西红柿世界综合体、林青里产业文化园、瓜掌古村落休闲度假园区项目建设,打造“西红柿+文化+旅游”新业态。
店上镇党委书记赵淑珍表示,将继续以“特”“优”产业为抓手,深入挖掘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等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从逆境中寻机遇,在创新中求突破,在融合中谋发展。千年古镇店上,正以旱地西红柿“特”“优”产业为引擎,奏响乡村振兴时代强音,向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稳步前行。
来源:上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