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国故事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6 22:23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关键一点在于充分而鲜明地展现中国

作者:刘雪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关键一点在于充分而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蕴含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得到广泛传播,形成有形有感、共情共鸣、引领潮流的积极力量。

中国故事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思想和精神

故事与人类历史同生共存,以打通认知和理解的通道、激发情感与情绪的共鸣、找寻心灵与灵魂的归属,编织出人类普遍交往的社会图景,表征着人类思想观念的传播和精神世界的建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显现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和精神深受重视、备受关注。

面对日益精细化、品质性、内涵式的思想需要和精神诉求,人民群众渴望从感官到心灵、物质到精神、实用到意义,都能得到充分满足和深厚滋养;面对世界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的认知诉求及评价需要,国际友人对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和精神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更多外国朋友想探索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喜欢且擅长讲述故事,并早就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从诗歌词赋等文学叙事,到书画刻印器乐舞蹈等艺术叙事,从《左传》《史记》《汉书》等古代历史叙事,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的历史叙事,从文字记载、实录实记、口耳相传等传统叙事方式,到视听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智能叙事……这些故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达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发展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底蕴和精神文明价值。这一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和薪火相传的精神文明,伴随着中国故事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不断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心中的文化意识、文化信念和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配、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并不断转化为具有现代意识、引领现代文明的实践力量。

中国故事揭示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的道理、学理、哲理

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具有穿透时空、超越国界、深刻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力量,其来源于贯穿始终的“理”,既包括普遍追求而日用不觉的“道理”,也包括揭示思想本质、精神实质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理”,还包括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理”。这三层“理”的澄明和昭示,为展现中国故事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提供了内在逻辑支撑和科学真理支持。

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是关于“道”的思想主张和精神追求。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把大道为公、公道正派、志同道合、安贫乐道、天下大道等“天道”“人道”“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贯通于故事之中,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以循循善诱的办法促人悟“道”,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所崇尚、所践履的“道”,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智慧启迪。

中国故事背后的学理逻辑在于推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实现自主创新,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得到完整立体的呈现、客观中肯的评价、真诚友善的认可。通过学理揭示展开对西方现代化话语陷阱、资本逻辑、价值迷思、叙事渗透的解蔽和超越,推动国际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全新构塑。

中国故事背后的哲理承载和表达着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世界和对历史、现在、未来的看法,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哲学的总高度和整体性,用对用好“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着重讲清楚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的互动历程、内在逻辑、经验启示,更好彰显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旨趣、时代价值、世界意义。

以文化主体性推动话语创新和叙事创新

思想和精神的力量离不开话语作用和叙事支撑。人类叙事总是与文化如影相随,任何叙事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文化语境。话语和叙事的创新,取决于文化主体性的自觉意识和自信能力。文化主体性越是自觉自信,话语就会越有底气,叙事就会越有力量。以文化主体性推动话语创新和叙事创新,在于使中国故事得到结构完整性、价值导向性、影响广泛性的全面呈现,更好展示中国故事背后的人文图景、文化旨趣、文明境界。

以文化主体性作为话语创新和叙事创新的根本依托,一要坚持“两个结合”的叙事原则。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既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精神,保持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又善用中华文化的深厚资源,促使理念创新与表达创新相结合、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贯通、思维方式创新与资源组合创新相融合,增加专题化、品牌化栏目打造,打造亮眼吸睛、印象深刻的标识性话语符号,强化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中国故事里的逻辑、情怀、价值更好获拥国际认可。

二要遵循“世界现代化中的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世界”双重叙事逻辑,构建“主动发声”的自主叙事和“借力发声”的他者叙事。一方面,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九个本质要求”等基本范畴打造标识性概念,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两个结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不断形成概念集群,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特色以鲜明的话语表达和话语阐释,鲜明反映中国故事背后聚焦共同利益的独特价值追求、眷注共通情怀的鲜明价值取向、实现共生发展的崇高价值境界,公开表达和友好传递中国的理念主张和价值旨趣。另一方面,借助他者叙事延伸和拓展自主叙事有限触及的空间,借助国际社会对中国作出的中肯认识和积极评价,大力弘扬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独特智慧和全球意义,为不同文明进行对话、交流、互鉴、融合赋予叙事性,增强各国携人民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信息,引导世界各国共同壮大和平发展的进步力量。

三要形成多元主体联通互动的叙事合力。激活党政部门、宣传队伍、科教团队、文体组织、青年群体、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等多元叙事主体的话语优势,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对话互动,打破各自为阵的话语壁垒,形成交互融通的叙事主体关系,共同整合多种视角和多维向度的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叙事载体、叙事资源,使之聚焦到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同向构建上来,推动形成“大叙事”格局,更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