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脏水、带节奏、敲竹杠……车圈的“黑风”该刹刹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7 08:25 1

摘要:近段时间,汽车圈这类蹊跷事频现,打破了产业发展的平静。看似寻常的舆论争议,实则是“黑公关”精心设计的套路。他们通过操纵水军刷评、伪造证据抹黑,甚至以谣言为要挟实施勒索,把本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搅得乌烟瘴气。

新车尚未开启试驾,网络上的差评就已刷屏;新品刚官宣,便遭莫名谣言围攻;AI合成的虚假事故视频,转眼就被包装成“实锤黑料”疯传……

近段时间,汽车圈这类蹊跷事频现,打破了产业发展的平静。看似寻常的舆论争议,实则是“黑公关”精心设计的套路。他们通过操纵水军刷评、伪造证据抹黑,甚至以谣言为要挟实施勒索,把本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搅得乌烟瘴气。

“黑公关”设计套路,抹黑企业

近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出手,在全国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剑指汽车行业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迭代升级,防不胜防

“黑公关”是指通过恶意造谣、抹黑竞争对手牟利的商业行为,这一现象由来已久。近两年,汽车圈的“黑公关”事件愈发猖獗,从捏造虚假数据,散布降价、裁员及销量下滑谣言,到雇佣水军刷评、操控自媒体发布攻击性内容,形成了一条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手段还在不断迭代升级:从早期的笼统抹黑、粗放式水军刷评等“初级玩法”,迭代为更精准、更隐蔽、更难追溯的“进阶操作”。

比如,AI造谣,技术化栽赃。

不断升级的AI技术,成了“黑公关”手中破坏力极强的栽赃利器——能快速生成以假乱真的专业内容、批量产出差异化虚假信息,而且成本低、迷惑性强。

今年2月,闫某某发布文章,声称广州某法院已就L3自动驾驶事故判决小鹏汽车承担70%责任,引发广泛关注。可经警方查证,该内容全系AI捏造。

AI技术搭建的场景往往自带极强的现实感,很容易让受众难辨真伪,不自觉地放松对内容真实性的审视与判断,让造谣更容易得手。

比如,围攻车主,群体化抹黑。

部分“黑公关”不再局限于攻击产品本身,转而将矛头对准车主群体,试图通过给特定品牌车主贴负面标签,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消费认知,从而达到抹黑品牌的目的。

最近,社交平台涌现大量“理想车主违停”图文,通过高频曝光形成了“标签化”传播态势,不仅让广大合规驾驶的理想车主陷入无端困扰,更对理想汽车品牌的口碑造成直接负面影响。

比如,假扮专家、车主,隐蔽化造谣。

“黑公关”深谙“身份伪装”的套路,通过假扮不同身份造谣传谣,让虚假内容自带“专业”“真实”的幌子,以降低大众的警惕性,增强对舆论的引导力。

他们或是伪装成行业专家,发布虚假测评报告,用“参数分析”“性能对比”等专业话术左右消费判断;或是假扮成普通车主,在评论区带节奏,以所谓“亲身感受”放大产品负面情绪。

这类操作包裹着“权威”“客观”外壳,让人难辨真假、防不胜防。

车圈“黑公关”为何猖獗?

比亚迪起诉两大自媒体账号传播不实信息,索赔300万元;江淮汽车报案称,遭3000余条虚假信息恶意攻击,警方立案调查;长城汽车依法追责“咦 xxx”等账号,让造谣者公开认错……仅8月以来,就有多家车企针对恶性造谣采取法律维权行动。

为何“黑嘴”“黑公关”乱象,在汽车圈如此猖獗?

行业内卷催生“歪招”。这些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吸引众多入局者,赛道日益“拥挤”。行业内卷催生“流量绞杀”等非合规竞争,个别车企的竞争逻辑也随之走偏。

他们打起“小算盘”:认为深耕技术、优化服务的投入大、回报慢,而造谣抹黑对手成本低、见效快——“发一条负面评论仅需一毛钱”,几天内就能用虚假差评等动摇消费者对竞品的信任。

在“重营销轻技术”的浮躁心态下,个别企业把“黑公关”当“超车捷径”,用投机的“歪招”取代深耕产品力的“正途”,助长了“黑公关”的气焰。

利润诱惑撑起灰产。“黑水军比造车赚钱容易”,业内这句话道破了“黑公关”的牟利本质。知情人士透露,其灰产链条明码标价:“黑公关”套餐收费数万元,承诺为客户创建社交媒体话题,若上热搜再加价;一条60秒的短视频,黑商单报价超3.8万元,虚假测评视频甚至能赚数百万元。

近期理想车主被“网暴”背后,有着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上游5-10元/张收车辆“黑料”,中游组织水军加工发布成“爆款帖”,下游靠平台互动量赚差价。

比亚迪起诉两大自媒体账号传播不实信息

链条隐蔽难追溯。蔚来创始人李斌坦言:“每个月黑我们(蔚来)的水军费用有3000万-5000万元,但谁花的钱我们真不知道。因为隔离得都很好,搞不清楚。”

这番话道破了“黑公关”追溯难的核心——背后非单一群体操作,而是多方势力交织。

车企雇“黑公关”打压对手,自媒体靠“黑稿”引流吸粉或索要“删帖费”,资本则操控舆论影响车企股价牟利。背后金主、“黑嘴”、水军分工明确、层层隔离,让“黑公关”源头难寻,灰色生态愈发顽固。

如何刹住车圈“黑风”

这股不断蔓延的“黑公关”之风,早已不是无伤大雅的“小打小闹”,而是正以破坏性力量伤及汽车全产业链,将行业拖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对消费者而言,虚假谣言成了“认知陷阱”,轻则被误导选错产品,重则对单个品牌失去信任,久而久之更会削弱对整个汽车市场的消费信心。

对车企而言,其危害更是多重的:既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应对,还要莫名承受“黑公关”造成的直接冲击,品牌信誉被拖累,经营节奏被打乱。

对汽车产业而言,“黑公关”更是在啃食良性竞争的根基:当靠造谣抹黑就能轻松打压对手,谁还愿意沉下心攻克核心技术?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风气蔓延,会拖慢产业升级的步伐,更会向外界传递失真的行业形象,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车企开始反击“黑公关”“网络水军”

“黑风”已触及行业底线,治理迫在眉睫。作为直接受害者,车企正在主动反击。但必须认识到,“黑公关”灰产盘根错节,单靠车企力量远远不够。构建清朗的车圈舆论场,需多方共同发力。

企业“守正”,扎紧自律“篱笆”。要认识到,拼核心技术、优质产品、贴心服务才是赢得市场的根本,搞“歪门邪道”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企业要守住初心、远离“黑公关”,也要联动“反黑”、共享线索,抱团形成抵制合力。

监管“亮剑”,打出整治“重拳”。今年以来,相关部门频频出手,整治网络“黑嘴”伤企等乱象取得了一定成效,还需趁热打铁。对典型案件、网络水军群体,依法从重从严处理,抬高违法成本,让“黑公关”不敢伸手。

自媒体“尹哥普及新能源”持有人尹某通过其社交账号发布视频,就其此前关于蔚来公司及乐道品牌的不实言论公开道歉 图源:网络截图

平台“守门”,设好内容“过滤闸”。平台是信息传播的核心渠道,这道“门”守好了,才能从源头切断“黑内容”的扩散路径。要严审账号注册、清违规马甲号,堵住实名制漏洞;升级技术甄别虚假内容,加设谣言澄清区,让真实信息跑赢虚假误导。

公众“明辨”,卡住黑料“扩散口”。公众是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面对车企“黑料”,先辨来源是否权威、有无实证,再查官方回应;无实据内容不盲目转发,避免成“黑公关”传声筒;发现疑似“黑料”及时举报,以个体理性挤压“黑风”生存空间。

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也是行业的优质生产力。让“黑嘴”噤声、“黑公关”绝迹,才能护住车企与消费者的切身权益,为汽车产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