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人的村子,咋引来200多位创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7 08:01 1

摘要:“咔嚓——”一声轻响,拍立得“吐”出一张相纸。00后姑娘叶露嫔利索地将刚拍好的照片递给两位游客。她的“皮皮杂货铺”开在浙江义乌的李祖村,铺子不大,却挤满了挑选手工艺品、拍照打卡的年轻人。

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

“咔嚓——”一声轻响,拍立得“吐”出一张相纸。00后姑娘叶露嫔利索地将刚拍好的照片递给两位游客。她的“皮皮杂货铺”开在浙江义乌的李祖村,铺子不大,却挤满了挑选手工艺品、拍照打卡的年轻人。

谁又能想到,这个如今被称作“国际创客村”的地方,之前被当地人无奈地称为“水牛角村”——一个“看不到希望的穷村子”。

在李祖村一间杂货铺,年轻人正在打卡拍照。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漫步今天的李祖村,绿荫掩映间,“赤道村咖”“西班牙火腿”“张大酥”等各式小店林立,处处透着青春与创意。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在这里开店、生活、追寻梦想。

目前,这个面积仅1.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6人的小村,已集聚271名创客,孕育出73种新业态,带动村民年收入达到6万多。2024年,全村销售总额突破6000万元,游客超百万人次。

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村青年委员方志坚还记得从前的光景:小作坊零乱散布,垃圾乱丢,污水横流;村口的楼德塘——他儿时摸鱼抓虾的“快乐天地”,变成了蚊蝇滋生的“臭水塘”。“那时候,年轻人大多外出做点小生意,村里只剩老人守着。”方志坚说。

转机源自“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从2003年起,李祖村以整治村口“臭水塘”为突破口,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清理环境、修缮房屋、铺设道路,小村面貌焕然一新。

李祖村村口,竖立着梨宝宝艺术装置。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85后金靖就是在一次次来访中被李祖村“圈粉”的。“十几年前我第一次来时,村干部说未来要发展旅游,我觉得有点好笑。没承想,再过几年,村里大变样。”如今,她已是李祖村的乡村运营主理人。

2020年,金靖正式驻村创业。她带领团队挖掘梳理村庄文化,提炼出“梨”与“礼”两大主题,创出“有礼的祖儿”乡村品牌。在她的电脑里,前后存了5600多稿设计图。

村口,胖墩墩的梨宝宝形象惹人喜爱。村中,“李祖慢时光,安放热爱与梦想”“祖儿带你逛花园”等潮标牌让人应接不暇。随处可见的怀旧风墙绘迎接着打卡游人。

00后叶露嫔介绍她售卖的小物件。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叶露嫔就是被这种氛围吸引留下的。她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一度在市区找店面,最终被高昂租金“劝退”。而在李祖村,她得到三年免租的支持,开起了“皮皮杂货铺”。她从各地手工艺人那里搜罗来陶瓷玩具、编织包、鱼皮耳环、羊毛毡娃娃等上千种别致小物件,定价亲民,风格独特。开店仅三个月,她就回了本,如今年营收已达数十万元。

李祖村并不止步于开几家店。随着村庄品牌的逐步建立,李祖村围绕节点策划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梨”文化节、国际乡村音乐节、国风游园会……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方天宁展示她手工制作的合香珠手串。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人气的上升,也让一些本村年轻人选择回流。

90后方天宁在北京工作多年。闲暇时,她会做一些手工合香珠串,发布视频,日积月累竟成了个小有名气的网红博主。她的珠串在网上要卖到两三百一串。2017年春节回乡,她发现村里已大不一样:智慧医疗站、图书馆、快递点一应俱全,咖啡店也开了好几家。她果断留下,投入30万元将奶奶的老房改造成“佩弦香堂”,专营手工合香制品。如今,她的客人既有线下游客,也有线上粉丝。依托义乌高效的物流,她的香串轻轻松松发往全国。

85后朱佳莉在自家农场里修剪植物。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像方天宁这样回村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朱佳莉辞去外贸工作,开设“生机花园农场”,搞起采摘和研学;楼沙漠霜开了间“沙漠的染坊”,将传统民间印染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甚至还有外国年轻人也来到李祖,当起了国际创客:义乌女婿、西班牙小伙赫苏斯·加西亚依靠“义新欧”,把当地火腿带到义乌,和妻子、妻姐在李祖开起了“老何西班牙火腿”店……

就连63岁的“李氏梨膏糖”创始人李期银也主动拥抱变化。他不仅开发了梨膏棒棒糖、无糖秋梨膏等新产品,还通过村里组织的培训学会了直播带货。如今常能看到他对着镜头拉二胡、唱婺剧,风趣地介绍产品。今年“五一”,他的梨膏糖日销售额突破万元。

00后胡涛正在制作咖啡。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今年,作为浙江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之一,李祖村发布“招贤令”,推出20个工种51个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村庄。5月份入职村咖做咖啡师的胡涛说:“村里有创业导师教我们运营社交媒体,有疑问可随时请教。我希望将来也能成为‘新乡人’。”

李祖村的变迁是浙江省培育农村创客的一个缩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累计推出了3000个“大自然工位”,配备桌椅、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吸引了一批“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落脚生根;

——杭州建德,累计推出10万亩农业“标准地”,让种植户能够“拎包开种”,这一改革探索吸引了许多农创客落户当地,找到了施展空间;

——丽水龙泉,创新推出青年友好卡、友好门店、清泉夜校、亲青恋、青创沙龙等特色服务,让青年返乡后留得住、干得好;

…………

自2021年浙江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以来,全省已累计培育农创客9.4万名。这股农村“新势力”,正活跃在乡野之间,用热情、创意、技术唤醒沉睡的村庄,成为浙江做大乡村“金山银山”的重要动力源。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