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跌下“神坛”:一场从“例外”到“凡人”的祛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7 09:03 1

摘要:她再也不是众人口中那个“神仙姐姐”,而被冠以“花瓶”,“没格局”,“输不起”等负面标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大家对刘亦菲的态度变了。

她再也不是众人口中那个“神仙姐姐”,而被冠以“花瓶”,“没格局”,“输不起”等负面标签。

与之出道早期塑造的公众形象相差甚远。

甚至,一个杂志封面的排位都能引起轩然大波。

众人皆指,一个没有实绩的演员不配占有Vogue金九的C位。

这与刘亦菲出道早年的江湖地位相差甚远。

到底是什么,让刘亦菲一下子跌下了“神坛”?

这一切要从她回归内地剧主战场说起。

2022年,《梦华录》收视和话题度双爆,让刘亦菲重新成为“国民热议”的焦点。

这部剧开播仅两周,豆瓣评分飙到8.6。

但高评分的背后,也带来了争议。

《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元曲《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主角赵盼儿本是底层出身的小姐,但《梦华录》对她们身世经历的改编有着美化倾向。

被认为偏离现实主义,前期质感高、后期剧情松散,有“高开低走”的意思。

不过,这剧整体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给刘亦菲加持不少。

2023开年的《去有风的地方》,让很多00后get到了刘亦菲的演技和颜值。

网友对她演技的评价就是“不像演的”,台词、动作啥的都比较自然。

这更是让刘亦菲彻底打开了内地电视剧市场,并且是奔着拿奖去的。

刘亦菲凭借在该剧中的表演获得获得第14届澳门国际电视节“金莲花”最佳女主角奖,而这也是刘亦菲第三次获金莲花奖。

刘亦菲凭借在电视剧《梦华录》《去有风的地方》中的表现获得2022微博之夜年度品质演员奖,同时还获得新浪微博之夜“微博QUEEN”称号。

真正的口碑崩塌是从2024年的《玫瑰的故事》开始的。

《玫瑰的故事》热度也是非常高,但刘亦菲却因“情绪表演过于浮夸”被质疑演技有限。

过去观众对她的期待是“冷感美学”,但当她回归内娱赛道,她就不可避免地被纳入“85花”比较体系,与赵丽颖、杨幂、孙俪等长期在剧场拼杀的演员放在一起审视。

从那一刻起,刘亦菲的“特殊性”被稀释,她跌下神坛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是例外,而是必须接受主流标准的检验。

尽管有《梦华录》和《去有风的地方》两部高分作品做背书,刘亦菲还是免不了被审视。

今年6月,白玉兰奖提名公布,刘亦菲凭《去有风的地方》入围最佳女主角。

提名晚宴上,她一袭LV高定礼服亮相,自信优雅,还作为代表上台发言。

当晚,她立刻冲上热搜,被赞“事业心强”。

有粉丝甚至透露,她为了白玉兰推掉了LV的海外大秀,可见重视程度之高。

外界普遍解读为:刘亦菲对这次奖项充满信心。

甚至有人称“她已拿下所有前哨奖”,预示大概率封后。

然而,到了颁奖典礼,她缺席了,而且“封后”的也不是她,是孙俪。

立刻有传言称:她原本人已到场,得知没获奖便临时离开。

于是,群嘲汹涌而至——“没格局”“输不起”“没品”。

加之,主办方并未公开说明原因,更助长了流言。

此后,所谓“业内人士”不断放风,添油加醋。

有人为她打抱不平,认为是白玉兰做局,利用她的高人气博热度。

也有人质疑:既然入局,就要遵守规矩。

从“事业心强”到“输不起”,舆论情绪完成了惊人的反转。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不给面子”比“不拿奖”更严重。

刘亦菲缺席白玉兰,被视作“失礼”。

而明星一旦进入奖项竞争,就必须接受秩序约束。。

于是,她的冷感不再被视为“风格”,而是“耍大牌”。

刘亦菲的神坛形象,不仅源自作品,也源自时尚与商业加持。

2015年,刘亦菲拿下迪奥花蜜系列形象大使,成为第一个拥有蓝血代言的85花。

后来广撒网的迪奥走上批发品牌大使的道路,与之分手的刘亦菲转头喜提六大蓝血中最难拿下的LV品牌代言人。

随着这几年频出爆款作品,刘亦菲的时尚资源一路进阶,代言title也越来越高。

2023年,宝格丽更大规模官宣她成为全球代言人。

从此,戴四千万珠宝被宝格丽CEO搀扶着参加各种晚宴,对她来说不过家常便饭。

她是奢侈品代言的常客,几乎稳占各大杂志封面,这也是为何她能占据Vogue金九的C位的主要原因。

她的气质,被时尚圈奉为“高级感”的代名词。

但随着大众消费降级和舆论环境变化,这种“高高在上”的定位越来越容易遭遇反噬。

208W事件就是一个典型节点:当明星的奢侈代言被摆在公众生活的落差面前时,阶层矛盾迅速放大。

刘亦菲的美貌与气质曾经是她的神坛基石。

但当大众情绪转向“要亲民”“要回应”“要真实”,她的冷感和奢侈光环反而成了反效果。

刘亦菲身上的另一道裂缝,是国籍问题。

刘亦菲不是中国国籍,早就不是新闻。甚至她出道时就不是中国国籍。

刘亦菲的母亲再婚嫁了一个美籍华人,为了方便全家移民美国,刘亦菲在10岁时放弃了中国国籍,取得了美国国籍。

一个10岁的孩子,可能连选择国籍的意识都没有。

但是,她的国籍问题一直是网友们讨论的焦点。

甚至,在今年年初,华为宣布刘亦菲为汽车代言人时,还引起了渲染大波。

网友们表示,爱国品牌不应用外国人当代言人。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观众更青睐那些“爱国演员”。

而刘亦菲的国籍问题,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每一次风波,都会有人重新提起她的身份背景。

这其实是“网友更爱国”的表现。

观众对偶像的要求,不再只是好看和神秘,还必须与国家立场高度一致。

刘亦菲的模糊性,在这一点上就成为致命软肋。

这种争议不因她的沉默而消散,反而在一次次舆论事件中累积,成为她跌下神坛的第三根支柱。

这是一个“明星祛魅”的时代。

冷感、疏离、神秘,曾经是明星魅力的一部分。

今天却成了“不专业”“不真诚”的表现。

观众不再仰视偶像,而是要求“在场”“回应”“亲民”。

刘亦菲的跌落,不仅仅是个人命运,也是娱乐生态的缩影。

在我看来,刘亦菲并没有什么可以被指责的点。

我觉得一个东西它在它的时代被喜爱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这部作品本身多好,而是取决于当时环境的“稀缺”。

当时的娱乐圈这种清冷类型的少,那便观众就会喜欢这种类型。

一个明星能否走红,大概率是因为稀缺性和新鲜感。

而时间走过20多年,刘亦菲的新鲜感已经被一代又一代新人填补,随着审美变化,稀缺性也不复存在。

所以,她便丧失了多年以前的“江湖地位”。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