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以上不要过度体检,多名院士提倡:非必要别做这4项健康筛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08:59 1

摘要:一听“别体检”,不少人眉毛一挑:这年头不是都提倡“早查早治”嘛?可真相是,65岁往上,体检过了头,反而怕惹祸上身!最近几位德高望重的医学院士公开发声:有些检查看似关心,实则添乱,非但没益处,还可能吓出病来!

一听“别体检”,不少人眉毛一挑:这年头不是都提倡“早查早治”嘛?可真相是,65岁往上,体检过了头,反而怕惹祸上身!最近几位德高望重的医学院士公开发声:有些检查看似关心,实则添乱,非但没益处,还可能吓出病来!

今天咱不卖关子,带你扒一扒到底是哪四项体检项目,年纪大了真该绕着走。

在北京的王大爷,73岁,身体一直硬朗,平时就爱听广播、遛鸟。去年儿子非拉他做了个“全身CT大套餐”,查出肺部有个小结节,吓得一家人饭都吃不下。

结果折腾了大半年,活检、随访、复查不断,最后专家一句话:“良性钙化灶,没事。”钱花了两万,王大爷白白多了几斤烦恼。类似的事儿不是个例,是真实在很多老年人身上反复上演的“误查闹剧”。

首先要警惕的就是“低剂量肺部CT筛查”。这项检查原本是给高危人群设计的,比如长期吸烟者。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健康老人也被劝说去做。

问题是,老年人肺部本就容易出现良性结节,一旦查出来,就像家里发现了一颗“不明地雷”,不排,又怕它炸,排了又折腾。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60岁以上体检人群中,超过三成会查出肺结节,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假警报。

另一个被点名的项目是“肿瘤标志物筛查”。听起来高大上,实则水分不少。比如常见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这些指标,在没有症状的老人身上参考意义极低,升高了不一定是癌,正常了也不代表没事。就像测天气看窗户起雾,雾气大未必下雨,阳光好也可能突然来场雷阵雨。

再说“胃肠镜检查”。不少人一听“查胃查肠能防癌”,立马心动。可65岁往上,这类检查的风险跟蹦极差不多——肠穿孔、出血、麻醉意外说来就来。临床上碰到过79岁的刘老太,做肠镜查个“便秘原因”,结果肠子一穿孔,当天就进了手术室。医生直摇头:真没必要做这类高风险检查。

还有一项被频繁误用的,是“全身PET-CT”。价格贵得离谱,动辄上万,老年人一听能“全身扫一遍”,就跟买了保险似的安心。但这玩意儿灵敏得过了头,常常把本来没事的细胞信号放大成“疑似癌变”,把人吓得半夜睡不着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临床统计显示,做PET-CT查出异常信号的老年人中,超过六成都属“假阳性”。

体检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按需分配”。就像穿衣服,天冷加衣,天热脱衣,而不是一年到头裹着羽绒服不撒手。

65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机能已不再年轻,有些疾病进展缓慢,甚至一辈子也不会发作。这时候过度筛查,就像用放大镜看指甲缝,非但看不到全貌,还容易误伤自己。

更扎心的是,有研究指出,过度体检不仅拉高了老年人的焦虑指数,还可能诱发“医源性伤害”——原本没病,被治出了病。比如长期随访造成的心理压力,带来的睡眠障碍、血压升高,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副产品”。

不是体检不重要,而是体检要讲究“对症下药”。年纪大了,最该查的反而是那些跟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项目,比如血糖、血压、骨密度、眼底检查等,简单、实用、有效,才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黄金搭配”。

有句话说得妙:与其天天担心有没有病,不如活在每一个有滋有味的当下。真正的健康,不是查出来的,而是睡得香、吃得下、走得动、心里敞亮。别再把体检当成“灵魂拷问”,适度筛查,才是真正的科学养生。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国家癌症中心《我国肺结节筛查现状分析》

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人健康筛查指南(2023年版)》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观察报告(2022)

4. 《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第103卷第8期

来源:侯大夫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