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9月19日,“滑向米兰-2025年北京国际滑联花样滑冰资格赛”即将开战。为迎接这一国际滑联重要赛事,组委会已进入最后的冲刺筹备阶段,并在赛前最后一个周末完成了冰童培训和制冰的最终交付工作。
北京时间9月19日,“滑向米兰-2025年北京国际滑联花样滑冰资格赛”即将开战。为迎接这一国际滑联重要赛事,组委会已进入最后的冲刺筹备阶段,并在赛前最后一个周末完成了冰童培训和制冰的最终交付工作。
25名冰童经专业培训为呈现花样滑冰文化增色
9月13日下午,“滑向米兰-2025年北京国际滑联花样滑冰资格赛”冰童培训活动在北京浩泰冰上运动中心花样滑冰场地举行。本次活动旨在为9月19日至21日在国家体育馆进行的该赛事培训冰童。 培训内容包括向前滑行、转弯滑行、加速急停能力及与教练沟通能力等环节。活动现场真实模拟比赛环境:几名高水平花样滑冰选手模拟正式选手依次在冰面进行表演,每个表演结束后,工作人员模拟现场观众将毛绒玩具从四面八方扔向冰面,随后冰童滑行上场,快速清理冰面上的毛绒玩具,整个流程迅速有序。最终择优录取了25名青少年选手成为冰童。 活动负责人吴桐介绍,参与培训的孩子们均有多年的花样滑冰经验,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2岁,冰龄从2年到8年不等。在技术水平方面,需达到国家花样滑冰等级测试3级方可参与本次培训。 参与活动的孙雨瑶表示,她对花样滑冰的学习有着自己的坚持:“6年的花样滑冰经历虽然很辛苦,有时也很累,但通过努力获得的金牌是属于自己的荣誉,一切都是值得的。” 方再恩是此次活动中唯一的男选手,一身黑色亮面比赛服搭配金色配饰,让他成为冰上的“最帅的仔”。他的偶像是中国男子单人滑选手金博洋。尽管本次资格赛中看不到偶像的身影,他仍希望中国队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色,成功获得米兰冬奥会入场券,并在冬奥会赛场上大放异彩。 陈砳涵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参加活动的,她刚达到等级测试3级。参加前她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她说:“毕竟现场有很多8级、9级的选手也来了,但爸爸鼓励我可以试试。我想这是一次近距离为中国队加油和观看高水平比赛的机会。”
冰童在花样滑冰比赛中承担特殊职责,是展现花样滑冰比赛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比赛中,当选手完成表演后,现场观众会向冰面投掷毛绒玩具以表达对选手的喜爱。冰童需按分工区域和滑行线路及时捡起这些玩具,统一收集起来交给选手,确保下一名选手能在整洁的冰面上迅速投入比赛。冰童的角色类似于其他项目中的“球童”,既可近距离观看顶级选手比赛,也能开拓视野,从小接受培养。 通过这次选拔,小冰童们特别期待能参与“滑向米兰”赛事,为中国选手及其他国家选手加油助威。
制冰工作即将完成交付
本次花样滑冰资格赛是国家体育馆继北京冬奥会和2023-2024赛季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后第三次举办国际级冰上体育赛事。国家体育馆对此高度重视,前期已与北京竞赛中心就制冰参数和技术要求进行了充分沟通,确保冰面质量完全符合赛事标准。制冰工作严格遵循国际滑联(ISU)规范:冰漆采用灰色系,冰面厚度控制在5.5厘米至6厘米,冰面温度维持在-4℃左右。目前制冰工作正处于冰面增厚阶段,计划于9月15日基本满足比赛技术条件,9月17日正式交付使用。 本次国家体育馆组建的制冰团队全部由中国制冰师构成。该团队曾为北京冬奥会、2023-2024赛季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提供制冰保障服务,具备丰富的制冰技术经验和场馆协作经验,已与场馆运营方、赛事组委会充分磨合,本次制冰工作的提质增效成效更为显著。 当前天气条件对制冰所需环境参数构成一定挑战,温湿度状况不利于制冰作业开展。为降低环境因素对冰质的影响,国家体育馆在制冰前已完成三项关键准备工作:一是对整套制冰系统进行维护保养与开机调试;二是对竞赛场地全域(含看台区域)实施全面清洁,确保达到“一尘不染”的标准;三是保障除湿系统与空调制冷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为制冰作业创造稳定适宜的环境。
北京冬奥会后,国家体育馆已承接多项大型体育赛事,并对场馆设备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可满足多样化冰上、陆上室内赛事需求,实现双奥场馆可持续利用。例如,在原有冰漆板墙基础上定制两套矮板墙,可同时满足花样滑冰赛事运行与电视转播需求。除制冰工作外,场馆还对赛场布局、形象景观及观赛设施进行优化升级,通过新增环屏进一步营造赛事氛围,既为赛事方提供更丰富的场馆设施选择,营造专业赛场氛围,也为观众提供多元的观赛体验。
“滑向米兰-2025年北京国际滑联花样滑冰资格赛”由国际滑冰联盟主办,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与北京市体育局联合承办,将于2025年9月19日至21日在“双奥场馆”——“冰之帆”国家体育馆举办。来自全球的100余名花样滑冰精英运动员将齐聚一堂,在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冰上舞蹈四个项目中展开激烈角逐,争夺17个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的参赛名额。
来源:北京体育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