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看,这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果皮透着光,咬一口脆甜多汁,现在下单下午就能打包发货!”9月13日一大早,在礼县祁山镇千亩苹果种植基地里,“新农人”张亚良架起手机支架,镜头里满是红彤彤的苹果,他一边随手拿起一个苹果展示,一边熟练地与直播间里的网友互动。
“大家看,这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果皮透着光,咬一口脆甜多汁,现在下单下午就能打包发货!”9月13日一大早,在礼县祁山镇千亩苹果种植基地里,“新农人”张亚良架起手机支架,镜头里满是红彤彤的苹果,他一边随手拿起一个苹果展示,一边熟练地与直播间里的网友互动。
屏幕上,“看着就新鲜”“拍两箱送爸妈”的评论不断滚动,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从三年前返乡试水电商的“门外汉”,到如今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兴农带头人”,今年52岁的张亚良用一部手机、一根网线,在乡村沃土上走出了一条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早些年,张亚良为谋生计,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各地打工,先后做过建筑工、面点工等诸多工作。十多年的辛勤奔波,换来的却是微薄收入。
他家自父辈起,便致力于苹果种植,如今已拥有二十余亩苹果园和3亩香蕉梨园。然而,每年苹果和梨下树后,销售难题便接踵而至。只能等待客商前来收购,可收购价格却不尽人意,恰逢自媒体发展的风口,于是,在礼县电商中心的引领下,他决定投身抖音开启创业之路。
2022年秋,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亚良刷短视频时看到,有农户通过直播把家乡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别人能做到,咱们为啥不行?咱们的苹果口感好、生态种植,肯定能得到消费者认可!”
这个想法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同年冬天,张亚良便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了家,让儿子帮忙拍视频、开直播。虽说事先已做了充分的心理建设,可一面对镜头,他还是紧张得不行,说话磕磕巴巴,根本没法完整表达,手心也一个劲儿地冒汗。直播间里只有寥寥几个观众,其中大多还是熟人。
从零起步的日子充满挑战。没有直播经验,他就每天抱着手机看同行直播,把好的话术、互动方式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不懂视频剪辑,就从网上找免费教程,对着素材练到深夜;为了对接物流,他跑遍了县城里的十几家快递公司,软磨硬泡谈下了优惠的合作价。
最初,他的直播间只有寥寥几个观众,大多是亲戚朋友来“捧场”,首批上架的500斤苹果,足足卖了半个月才清空库存。
“那段时间确实有点挫败,但一想到乡亲们的苹果还挂在树上,就不想放弃。”张亚良没有气馁,而是沉下心分析问题,网友看不到真实的种植环境,对产品品质缺乏信任。
找到症结后,他调整策略,把直播间“搬”进了果园:春天直播果树开花授粉,夏天展示套袋管理,秋天带着网友一起采摘,让大家直观看到农产品从生长到收获的全过程。
同时,他推出“现摘现发”服务,承诺从采摘到发货不超过48小时,还根据消费者需求,设计了家庭分享装、节日礼盒装等不同规格的包装,满足多样化购买需求。
真诚是最能打动人心,当有观众问道:“这苹果甜不甜呀?会不会有坏果呢?”张亚良随手拿起一个苹果擦了擦,“咔嚓”咬了一大口,嘴里含糊地说道:“你们听听这脆劲儿,甜得很呐!要是收到有坏果,我包赔!”这般朴实的话语,搭配真实的场景,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信任他。
礼县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结出的苹果又大又甜。这一优势也让张亚良直播间的订单量从起初的几单、几十单,发展到后来一场直播就能卖出上千单。紧接着,他顺势开设了抖音店铺,进一步拓宽了苹果的销售渠道。
如今,张亚良已拥有近3万粉丝。从抖音、快手直播、短视频拍摄到网店销售,他已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网红”。最好的时候,他一天就能售出1000箱香蕉梨,创收2万多元。他说着一口礼普话每天直播数小时,直到半夜十二点才下播。做直播的三年时间里,他在抖音、快手、视频号三个平台累计销售二十万单,在他的引领下,当地越来越多果农也纷纷将电商视为一种“新农具” 。
“接下来,我计划先把家里闲置的老仓库简单收拾下,改成能直播的地方,然后喊着乡亲们一起学,教他们咋在镜头前卖农特产品。”谈及未来,张亚良的规划清晰而坚定。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张亚良用电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也用实干与担当,诠释了新时代乡村人才的价值——不仅要自己闯出一条路,更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奔向好日子。
新陇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艳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