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和“如来”,究竟是不是同一人? 高僧一语道破真相!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10:28 1

摘要:民国十七年深秋,南京城被连绵的冷雨裹了半个月。秦淮河的画舫少了往日的喧闹,夫子庙的油纸伞下,行人皆步履匆匆。暨南大学历史系学生沈敬之背着半旧的帆布包,踩着青石板路上的积水,往栖霞山的方向去。他此行并非游山,而是为解开一个萦绕心头许久的疑问 —— 释迦牟尼与 “

民国十七年深秋,南京城被连绵的冷雨裹了半个月。秦淮河的画舫少了往日的喧闹,夫子庙的油纸伞下,行人皆步履匆匆。暨南大学历史系学生沈敬之背着半旧的帆布包,踩着青石板路上的积水,往栖霞山的方向去。他此行并非游山,而是为解开一个萦绕心头许久的疑问 —— 释迦牟尼与 “如来”,究竟是不是同一人?

沈敬之出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祖父曾是前清举人,家中藏有不少古籍。他自小跟着祖父读经史,却对佛经里的 “释迦牟尼” 与 “如来” 两个称谓格外困惑。课本里说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可寺庙的匾额上总写着 “如来宝殿”,僧人念诵的典籍里也常将二者并提。前几日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一本民国三年版的《佛教源流考》,书中只含糊提了句 “如来为佛之尊称”,并未细说二者关系。教中国哲学史的陈教授建议他:“栖霞寺的慧明长老曾在天竺研习佛法十余年,或许能为你解惑。”​

赶到栖霞寺时,暮色已漫过山间的枫树林。红墙黛瓦的寺庙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山门前的两尊石狮子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温润。沈敬之收起伞,轻轻叩响了朱漆山门。片刻后,一个穿着灰色僧袍的小沙弥探出头来,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着他:“施主可是来礼佛的?今日天色晚了,寺里已要闭门。”​

“小师傅您好,我叫沈敬之,是暨南大学的学生,特来向慧明长老请教佛法问题。” 沈敬之从帆布包里掏出陈教授写的便签,双手递了过去。小沙弥接过便签,转身跑进寺内,没多久便引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和尚出来。老和尚身披褐色袈裟,面容清癯,眼神却格外明亮,正是慧明长老。​

“沈施主远道而来,快随老衲进殿避雨。” 慧明长老的声音温和,带着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沈敬之跟着长老穿过天王殿,殿内的弥勒佛笑容依旧,两侧的四大金刚神情威严。绕过香炉,来到后院的禅房,小沙弥端上一杯热茶,袅袅的水汽驱散了些许寒意。​

“施主方才说,想知道释迦牟尼与如来是否为同一人?” 慧明长老呷了口茶,缓缓开口。沈敬之点点头,将自己的困惑和在书中看到的内容一一说明。长老听完,没有立刻作答,而是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书籍,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说:“施主且看,书中里有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里的‘如来’,并非指某一位佛,而是对所有觉悟者的称谓。”​

沈敬之凑近一看,书页上的字迹是手写的小楷,笔画工整。他疑惑地问:“长老的意思是,如来是一种称号,就像‘先生’‘老师’这样的称呼?那释迦牟尼呢?”​

“正是如此。” 慧明长老坐回椅子上,目光望向窗外的雨帘,仿佛在回忆过往,“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年轻时目睹人间生老病死的苦难,便舍弃王位,出家修行。经过多年的苦行与思索,终于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为了佛陀。‘释迦牟尼’这个名字,是他成道后,弟子们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名称,‘牟尼’意为‘觉悟者’。”​

“那也就是说,释迦牟尼是具体的人,而如来是对他这样觉悟者的称呼?” 沈敬之恍然大悟,随即又生出新的疑问,“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把释迦牟尼和如来当成同一人呢?”​

慧明长老微微一笑,解释道:“这就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有关了。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与本土的文化不断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僧人用玄学的概念来解释佛法,‘如来’的含义也逐渐被简化。

到了隋唐,佛教各宗派兴起,为了让更多百姓理解佛法,高僧们在讲经时,常常直接将‘如来’代指释迦牟尼。久而久之,民间便形成了‘如来就是释迦牟尼’的认知。”​沈敬之听得入了迷,又问:“长老曾在天竺研习佛法,那里的僧人也会这样称呼吗?”​

“天竺的佛教传承更为古老,僧人对‘如来’和‘释迦牟尼’的区分更为清晰。” 慧明长老回忆起在天竺的岁月,眼神中满是怀念,“老衲年轻时,曾在那烂陀寺修行。寺里的长老讲经时,会明确说明‘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除了如来,还有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种称号,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佛的功德与特质。

说着,慧明长老从书架上又取下几本书,还有几本用梵文写的经书。他指着书中的一段说:“施主看这里,书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曾对弟子说:‘我今已成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里就明确将‘如来’作为他的称号之一,而非另一个人。”​

沈敬之接过经书,仔细研读起来。虽然有些古文晦涩难懂,但结合长老的讲解,他渐渐理清了思路。他抬头看向慧明长老,由衷地说:“多谢长老指点,我之前一直误以为二者是不同的人,现在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区别。”​

“施主不必客气。” 慧明长老摆摆手,“研习学问,本就需要多问、多想、多考证。民国以来,西学东渐,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疑问,这并非坏事。关键是要以理性的态度去探究,而非盲目否定或迷信。”​

此时,小沙弥进来禀报,说晚饭已经备好。慧明长老邀请沈敬之一同用斋,禅房的餐桌上摆着几样素菜,有青菜、豆腐、菌菇,虽简单却十分可口。吃饭时,沈敬之又问起佛教在民国时期的发展情况。慧明长老叹了口气,说:“近年来,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很多寺庙也遭到破坏。不过,仍有不少有志之士在努力弘扬佛教。”​

晚饭后,雨渐渐停了。慧明长老陪着沈敬之在寺内散步,月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银杏树上,落下斑驳的影子。沈敬之看着殿宇上的 “如来宝殿” 匾额,又想起长老的讲解,心中豁然开朗。他忽然明白,人们将释迦牟尼与如来等同,或许不仅是因为认知上的简化,更包含着对觉悟者的崇敬与信仰。​

“长老,我还有一个疑问。” 沈敬之停下脚步,认真地问,“既然如来是对所有觉悟者的称呼,那除了释迦牟尼佛,还有其他的如来吗?”​

慧明长老点点头,说:“当然有。佛教认为,宇宙间有无数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对应的佛陀在弘扬佛法。比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他们也都可以被称为如来。夜色渐深,沈敬之意识到自己该下山了。他向慧明长老深深鞠了一躬,说:“今日得长老指点,受益匪浅。我回去后,一定会将所学分享给同学们。”​

慧明长老欣慰地笑了,说:“施主有这份心,老衲十分欣慰。希望你以后能继续保持这份求知欲,无论是对佛法,还是对其他学问,都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探究。”​沈敬之背着帆布包,踏上了下山的路。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仿佛为他指引着方向。他回头望了一眼栖霞寺,殿宇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庄严。他知道,这次栖霞寺之行,不仅解开了他关于释迦牟尼与如来的疑问,更让他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回到南京城后,沈敬之把自己在栖霞寺的见闻整理成文章,发表在学校的校刊上。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兴趣,还有一些同学专门找到他,询问更多关于佛教的故事。沈敬之也时常会再去栖霞寺拜访慧明长老,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

后来,沈敬之毕业留校任教,专门从事中国宗教史的研究。他始终记得慧明长老的教导,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否定。他常常对学生们说:“探究学问,就像剥洋葱,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看到本质。例如释迦牟尼与如来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涉及到佛教的基本理念和传播历程。只有深入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城陷入战火。沈敬之被迫离开南京,辗转到了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沈敬之回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栖霞寺寻找慧明长老。然而,他却得知,在抗日战争期间,慧明长老为了保护寺庙里的僧人和平民,被日军残忍杀害。沈敬之站在慧明长老的墓前,泪水夺眶而出。

沈敬之跪在坟前,指尖抚过冰冷的墓碑,那上面刻着“慧明和尚之墓”几个字,笔迹朴拙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秋风卷起枯叶,打着旋儿掠过荒草,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是当年寺中晨钟暮鼓的余音。他想起临行前那个清晨,慧明长老在寺门前合十送别,袈裟在风中轻扬,只道一句:“尘世如潮,君自珍重。”彼时烽火未起,书声琅琅,谁料一别竟成永诀。

如今,栖霞寺依然矗立在栖霞山上。每年都有许多人来到这里,或礼佛,或参观。而沈敬之当年写下的文章,也被收录进了许多关于中国宗教史的书籍中,成为后人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来源:小橘子谈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