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困局:所有“伟大品牌”都终将死于“领袖的傲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05:30 1

摘要:总难忘在西贝就餐的那些瞬间,一张张红白格纹的桌布铺在桌上,像极了家里餐桌;电视里循环播着《舌尖上的中国》:张老爷爷手工空心挂面、黄老汉家的黄馍馍——画面里的烟火气透过荧幕飘出来;结账时,服务员总是带着真诚的笑意问:“菜都合您口味吗?不满意我们全额退款。”没有敷

消费的尽头是,愉悦的幻象。品牌是造梦的摆渡人,一头连接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一头连接着企业和产品的真实体验。

总难忘在西贝就餐的那些瞬间,一张张红白格纹的桌布铺在桌上,像极了家里餐桌;电视里循环播着《舌尖上的中国》:张老爷爷手工空心挂面、黄老汉家的黄馍馍——画面里的烟火气透过荧幕飘出来;结账时,服务员总是带着真诚的笑意问:“菜都合您口味吗?不满意我们全额退款。”没有敷衍的客套,只有实实在在的在意。

这是我记忆中的西贝,总带着一股让人信赖的淳朴劲儿:真诚、朴素、扎实。

“预制菜” 三个字让西贝陷入了全国舆论的风暴眼,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事件的发酵之快、影响之广,令人唏嘘。

回顾此次风波,9 月 10 日下午,罗永浩一句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短短几十个字,却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15 分钟后,该微博热度便急剧飙升,舆论焦点也从单纯的 “是不是预制菜”,迅速蔓延至 “贵不贵、值不值” 等关乎消费者切身感受的核心问题上。

据统计,截至相关报道发布时,罗永浩围绕西贝发布的微博多达 72 条。短短三天,西贝这家餐饮巨头便被无情地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贾国龙在 9 月 11 日晚首次站出来回应,连用三个 “一定” 表明起诉罗永浩的决心。

而舆论的熊熊烈火很快便烧到了线下门店。贾国龙透露,9 月 10 日和 11 日,西贝所有门店的日营业额各减少 100 万元,这无疑是西贝自成立以来遭遇的 “最大外部危机”。

倘若时间能够倒流,回到罗永浩于微博吐槽 “西贝预制菜难吃” 的那一刻,这位内蒙古硬汉贾国龙,面对这道看似棘手,实则是送分的题目时,能否给出 “不合口味,立马退钱,欢迎监督” 这 12 字的标准答案?

贾国龙,西贝餐饮创始人、董事长

贾国龙无疑是位 “将材”—— 他带着西贝从地方风味走出,把莜面、羊肉的香气飘向全国,硬生生在餐饮江湖闯出名号,这份打造品牌的能力有目共睹。可当镜头转向企业舆论危机,这位带着内蒙古人直爽性子的掌舵者,却总少了些 “帅才” 的从容与智慧,那份 “红脖子” 式的执拗,让矛盾一次次激化升级。

为何以往怼天怼地、爱说 “大实话” 的罗永浩,这次怒怼西贝能赢得无数人声援?答案藏在 “民以食为天” 这五个字里。比起他过往对科技产品、行业乱象的吐槽,这次争议戳中的是最朴素的民生需求 —— 人人都要吃饭,人人都懂 “一蔬一饭” 里的性价比:可以贵,但得配得上口感与品质;就算口味普通,价格也该让人觉得 “值”。这种对 “好吃不贵” 的朴素期待,是每个消费者都有的共鸣,罗永浩的发声,恰好替无数有过类似不满却没机会说的人,说出了心里话。

更值得琢磨的是消费市场的基本逻辑:“众口难调” 本是餐饮常态,有人觉得 “不好吃” 太正常不过,这本该是品牌坦然接受的 “personal taste” 差异。可西贝在争议中的姿态,却像是非要拉着人 “数清楚肚子里有几碗粉”—— 一边摆出委屈的姿态,一边又执着于反驳 “不好吃” 的声音,反倒忘了顾全大局。其实消费者要的从不是 “你必须让所有人满意”,而是品牌能正视 “有人不满意” 的可能,用包容的态度接纳差异,用改进的行动回应质疑。

可惜,西贝在这场舆论里,恰恰把精力用错了地方。本该用在倾听反馈、优化产品上的心思,却耗在了争辩 “好不好吃” 上,最终既没留住消费者的信任,也让多年积累的品牌好感度打了折扣 —— 说到底,餐饮的根在民生,品牌的格局,该装得下不同的口味,更该容得下消费者的真实声音。

《华与华方法》品牌第一原理:社会监督原理

熟悉华与华的人都知道,其品牌三大原理中,“社会监督” 被置于重要位置。华与华曾清晰阐述过品牌应对危机的逻辑:出事时要立刻承认错误、接受处罚、负荆请罪,甚至用 “光着膀子到消费者面前一跪,你打我吧” 这样极具画面感的表述,强调直面问题的态度;更提出 “投诉的顾客是最好的顾客”—— 认为接住投诉、解决问题、给予超额赔偿,是将不满顾客转化为终身客户的契机。这些理念曾被奉为品牌公关的 “教科书式” 准则,可在西贝此次争议中,华杉却连发五六条微博 “力挺” 西贝,与过往倡导的危机应对逻辑大相径庭。

这种 “言行不一” 难免让人费解:这究竟是华与华为绑定客户而选择 “引火上身”,还是连提出这套理论的华杉本人,在实际情境中也难抵立场裹挟,没能做到 “知行合一”?要知道,华与华作为专业品牌顾问,其价值本应是在企业陷入迷局时提供清醒的策略,用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洞察,帮品牌守住 “尊重” 的底线 —— 毕竟所有伟大品牌的根基,都离不开对客户需求的敬畏与回应。

可此次,华与华不仅没帮西贝拉回理性轨道,反而与西贝站在同一阵线反驳质疑,彻底偏离了自己所倡导的 “社会监督” 与 “客户至上” 原则。这不禁让人追问:当品牌顾问遗忘了 “尊重消费者” 这一核心前提,其给出的策略,还能称得上专业吗?而这种 “知行落差”,或许比西贝的公关失误更值得行业反思 —— 毕竟理论的价值,从来都该在实践中守住初心,而非在利益或立场中妥协变形。

“情绪认同” 是消费行为的核心纽带 —— 当消费者能从产品中看到自我理想、形象或情感的投射,不仅会触发购买,更会形成持续消费的动力。

对于企业品牌而言,其价值不应停留在制造消费符号的泡沫,而需通过价值观传递,与消费者建立深层共鸣。无论是西贝早期喊出的 “I♥莜”,旨在推广西北地方风味;还是后来聚焦家庭客群的 “家有宝贝,就吃西贝”,本质上都在试图锚定 “对顾客真诚” “对食物敬畏”,这本应是所有餐饮品牌不可动摇的立身之基。消费者对 “预制菜” 的顾虑,本质上也是对 “品质是否达标、期待是否落空” 的在意。

回溯西贝的早期崛起之路,其品牌打法精准踩中了 “情绪认同” 与 “价值赋能” 的关键点。借势《舌尖上的中国》,西贝为黄馍馍、张爷爷空心面等产品注入 “天然、传统、匠心” 的故事内核,让食物不再只是果腹之物,更成为承载地域文化与手工温度的载体。这种赋能不仅大幅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更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背后的文化与情感价值买单。与此同时,贾国龙带领团队攻克了中餐标准化的难题,建立的 “西贝美食程序” 确保了全国门店出品的稳定与高效,这既为品牌快速扩张筑牢了根基,也让 “好吃” 成为西贝深入人心的核心标签 —— 彼时的溢价,因 “价值匹配” 而被消费者接纳。

然而,如今的西贝却逐渐偏离了这条轨道,错把 “定价能力” 当成了 “价值特权”。“一个馒头 21 元”“一碟凉皮 49 元”,这样的定价早已超出大众对 “一顿家常便饭” 的心理预期。其傲慢的根源,在于笃定的相信西贝过往积累的声量,足以让消费者持续接受溢价,却彻底忽略了 “性价比” 这一最朴素的消费真理 —— 餐饮的本质终究是 “为食客提供值得的产品”,而非用品牌光环透支信任。

当消费者开始用“不值”来形容时,一个品牌的根基就已经动摇了。

在企业品牌早期拓荒时,贾国龙带着他内蒙人骨子里的刚硬,让西贝从地方风味一路闯成全国性品牌,不服就干的强硬企业家不懂的舆论场中弱传播的秘密。他亲自下场与罗永浩对线,一遍又一遍委屈的说“你看我肚子里究竟有几碗粉”,执着于在这场传播中和所有人“争个对错”,这份“魅力”一次次贬值,最终变成了企业的“负资产”。

商业世界里有个朴素的真理:任何企业都无法真正 “拥有” 客户。消费者愿意选择你,不过是基于 “价值认同” 的契合,和 “情感信任” 的支撑,才愿意与你短暂同行。而傲慢,就是亲手切断这份连接的利刃 —— 它会让品牌看不见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听不进市场的善意提醒,最终在自我满足中偏离轨道。

任何一个品牌的成功都源于 “讨好” 消费者:认真倾听每一句反馈,用心打磨每一道菜品,让消费者觉得 “被重视”,才慢慢攒下了了企业品牌的口碑。“讨好” 消费者从不是低人一等的妥协,而是最珍贵的经营智慧。

很多品牌做大后,容易陷入 “大品牌” 的认知误区:觉得靠过往的名气就能留住顾客,习惯摆出 “教育者” 的姿态,把消费者的建议当成 “挑剔”,把食客的不满视为 “不懂行”。可忘了最初能从街头小店走到众人皆知,恰恰是因为放下了架子,把 “满足需求” 当成头等大事 —— 是食客说 “菜太咸” 就立刻调整调味,是有人觉得 “分量少” 就认真核算配比,是让每一个走进门店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被尊重。

“讨好” 的本质,从来不是无底线的迎合,而是发自内心的敬畏与重视。它不是停留在广告里的 “顾客至上”,而是端上餐桌的每一口热菜都够味,是服务员递上的每一张纸巾都及时,是面对投诉时第一时间说 “对不起,我们来解决”,而非争论 “你为什么不满意”。

餐饮行业最朴素的真理,莫过于 “根在筷子尖上”。食客的筷子会用 “再来一次” 投票,也会用 “不再光顾” 告别。品牌的生命力,从来不是靠规模、靠口号撑起来的,而是靠一份份对消费者的真诚累积起来的 —— 放下架子,拾起初心,把 “讨好” 食客的用心落到实处,才是品牌长久走下去的根本。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