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π | 大脑血管的“修路”工程:一文读懂脑动脉支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10:56 1

摘要:说到“心脏支架”,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但提起“脑动脉支架”,不少人可能会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问:“脑血管那么细,也能放支架吗?”

脑动脉支架知多少

华北医疗峰峰总医院

生命

如一串无限不循环的数字

健康则是其中最重要的π值

华北医疗峰峰总医院

倾情打造健康π专栏

旨在传播健康理念

解码健康奥秘

健康不迷路,科普来帮助

关注我,

一起成为健康生活达人!

说到“心脏支架”,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但提起“脑动脉支架”,不少人可能会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问:“脑血管那么细,也能放支架吗?”

实际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动脉支架已经成为处理脑动脉狭窄、动脉瘤等疾病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脑动脉支架的适用人群、手术流程及相关风险,帮助大家更加理性地认识这项技术。

什么是动脉支架?

脑动脉支架是一种微小的金属网状管状装置,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植入狭窄或异常的脑血管中,用于恢复血流或加强血管结构。

它主要适用于以下两类情况:脑动脉狭窄(如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撑开血管,帮助改善供血。

脑动脉瘤——通过支架辅助栓塞,降低破裂和出血风险。

与心脏支架相似,脑动脉支架也分为不同类型:

裸金属支架:主要用于支撑血管。

药物涂层支架:可降低血管再狭窄的概率。

血流导向支架(多用于动脉瘤):通过改变血流促进瘤内血栓形成。

01

脑动脉支架的适应症解析

一、哪些人可能需要脑动脉支架?

脑动脉狭窄患者如果脑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明显狭窄(狭窄程度超过70%),可能引发脑缺血或脑梗死。支架植入有助于恢复血流,通常适用于以下人群: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发生脑梗的患者。

狭窄严重且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晕、肢体无力)的患者。

脑动脉瘤患者,对于不适合开颅手术的动脉瘤,医生可能会建议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在瘤颈位置放置支架,防止弹簧圈移位或使用血流导向支架,帮助动脉瘤逐渐闭塞。

二、脑动脉支架手术前需准备?

影像检查:通过脑血管造影(DSA)、CTA或MRA确定病变位置。

药物准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预防血栓。

三、手术流程(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例)

(1) 全身麻醉后,通常从股动脉(大腿根部)或桡动脉(手腕处)穿刺。

(2)在X光引导下,将微导管送至脑血管病变部位。

(3)通过导管将支架放置在目标位置并释放展开。

(4)术后确认血流通畅后退出导管,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

Ps:手术时长一般约1–3小时,患者术中通常处于清醒状态。

四、手术风险与可能并发症

虽然属于微创手术,但由于脑血管较细且路径复杂,手术仍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包括:

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血管痉挛或血管壁损伤。

血栓引发脑梗(发生概率约1%–5%)。

动脉瘤破裂(发生较少,但后果严重)。

术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支架内再狭窄(约5%–10%的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出血风险(如消化道出血)。

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血管痉挛或血管壁损伤。

血栓引发脑梗(发生概率约1%–5%)。

动脉瘤破裂(发生较少,但后果严重)。

术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支架内再狭窄(约5%–10%的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出血风险(如消化道出血)。

选择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团队,有助于降低相关风险。

五、术后注意事项

坚持服药:术后至少连续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6个月。不可随意停药,以免形成支架内血栓。

定期复查:建议在术后1、3、6个月进行脑血管影像检查(如CTA)。 同时应监测血压、血脂,积极控制动脉硬化发展。

调整生活习惯:戒烟、限制饮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术后一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游泳或举重。

02

Tips

其他治疗选择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放置支架,替代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与降脂药结合,多用于轻度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通过开放手术清除颈动脉斑块。

动脉瘤夹闭术:开颅后直接夹闭动脉瘤颈。

Ps:专科医生会结合患者年龄、病变特点和整体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常见问题解答

1.支架是否可以长期使用?

多数支架可持久使用,但若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未得到控制,其他血管部位仍可能出现新的病变。

2.术后能否进行MRI检查?

目前大多数支架材料兼容核磁检查,术后接受MRI检查是安全的。

3.支架的费用是多少?

支架的费用因类型、品牌、手术复杂度和地区政策等因素而异,部分费用可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具体的经济负担和报销详情,请在治疗前详细咨询您的主治医生和当地医保部门。

脑动脉支架为部分脑血管病患者提供了较有效的治疗途径,但是否适用,需结合病情及风险综合评估。

注意预防始终是关键——积极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是维护脑血管健康的基础。

如果您或家人需考虑此类手术,请务必与专科医生深入沟通,共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