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化身“万恶之源”,以后还能好好吃水果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7 11:21 1

摘要:但近年来,关于果糖危害的研究越来越多,各种针对果糖的“指控”也层出不穷,“催肥”、“伤肝”、“致癌”......果糖俨然从“香饽饽”成为了“万恶之源”。 考虑到水果是果糖最主要的天然来源之一,很多人开始对吃水果产生了担忧: 水果越来越甜,难道是时候“戒水果”了

你也许没见过果糖,但你一定吃过它。 作为最甜的天然糖类,果糖不仅存在于水果和蜂蜜当中,也作为果葡糖浆的一部分被广泛添加到饮料、甜品、包装食品和调味品中。

《街角洋果子店 》剧照

但近年来,关于果糖危害的研究越来越多,各种针对果糖的“指控”也层出不穷,“催肥”、“伤肝”、“致癌”......果糖俨然从“香饽饽”成为了“万恶之源”。 考虑到水果是果糖最主要的天然来源之一,很多人开始对吃水果产生了担忧: 水果越来越甜,难道是时候“戒水果”了?

然而,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表明,80%的中国人处于水果摄入不足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问题并不在于吃太多水果,而在于没吃够。

To eat or not to eat, that is the question。

对于“爱果人士”来说,坏消息是,那些对于果糖的“指控”,至少有部分是靠谱的。 这主要是因为果糖在人体内有着独特的代谢途径。 简单来说,果糖的代谢并不依赖胰岛素,大部分 ( 约70 %) 都在肝脏完成。 相较于其他糖类,果糖在人体内缺乏有效的代谢调控机制,更容易“刹不住车”。

《承欢记 》剧照

果糖大量进入身体,会严重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 在摄入过剩的情况下,肝脏会快速将果糖转化为脂肪,造成内脏脂肪堆积和血脂升高。“变胖”只是这一过程可能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影响。长期来看,同样是过量摄入,与同等热量的葡萄糖相比,果糖还更有可能让人患上非酒精性脂肪肝。

更为隐蔽的是,体内过量的脂肪可能让身体长期处于慢性发炎的状态,干扰胰岛素信号,让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迟钝”。 这种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的症状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预警信号,因为这意味着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此外,果糖还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尿酸的糖类。 这是因为果糖在代谢过程中会迅速消耗负责供能的ATP (三磷酸腺苷) ,并启动一连串生理过程,最终产生尿酸。这样一来,果糖也成了痛风的“帮凶”之一。由此来看,在某些方面,果糖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杀伤力”。

但要说在其他方面果糖是不是就比别的糖类更有害,我们还不能轻易下定论。 比如,2021年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就在汇总了25项以人类为对象的研究后发现,在热量相等的情况下,用果糖代替其他糖,似乎并不会让那些预示着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键指标 (如血脂、血压等) 显著升高。

《小森林 》剧照

一些研究确实发现了过量果糖与某些癌症 (如胰腺癌) 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阿尔兹海默症) 的关联,但要排除混杂因素,乃至论证因果关系,我们仍需要更多大规模的跟踪研究以及随机对照试验来给出“实锤”。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研究结论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大量摄入果糖。 但无论哪一种糖类,吃太多都对身体不好。摄入量合理的情况下,我们并没有必要把果糖单独拎出来当作什么“妖魔鬼怪”。

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水果都已经这么甜了,吃水果容易导致糖分摄入过量吗?首先,尽管“水果变甜”并不是一种错觉,但这并不一定是因为含糖量有所增加。 “糖酸比”同样影响我们对甜度的感知,当我们感觉到一种水果变得更加香甜,可能是因为其中的酸味物质变少了,糖分的增加或许并没有味蕾感知的那么夸张。

就算是水果含糖量确有提高,我们要单靠吃水果吃到糖分超标也并不那么容易。要知道,水果之所以叫“水果”可是有原因的。在新鲜水果中,水分才是最主要的成分。苹果中的含水量可以达到80%左右,而西瓜的含水量更可高达90%以上。

《甄嬛传 》剧照

除此之外,水果还是优质的膳食纤维来源。 无论是水还是膳食纤维,都有助于增加饱腹感,这让我们其实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吃掉大量的水果。而且与直接摄入相比,我们在吃水果时的细嚼慢咽,以及细胞壁的“阻拦”,都延缓了糖分进入到血液的速度,起到了缓冲保护的作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我们每天吃200克-350克的水果,大约是两个中等大小苹果的量。如果你每天吃水果的量不超过这个推荐值,你并不需要过于担心——何况连200克也无法达标恐怕才是更常见的情况。 与过量摄糖的潜在危害相比,水果在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方面的好处,完全可以说让“多吃水果”成为了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实际上,对于水果 (以及蔬菜、牛奶) 等天然食物中本来就存在的“内源性糖”,WHO (世界卫生组织) 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均没有对每日摄入量进行严格限制。 要想“控糖”,与其纠结“水果该不该吃”,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摄入了多少更容易被身体吸收的“游离糖”。 它也被称为“添加糖”,但不只是甜品、饮料以及其他的加工食品里有添加它,听起来很健康的天然果汁里也有它。对于游离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每日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不要超过25克。

游离糖会遭受这样的“区别对待”,可以说一点也不冤。谁叫它除了可能破坏我们的身体健康,却没有带来除了能量之外的营养价值呢。但要少让游离糖进入身体,也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它巧妙地藏身于各种最具诱惑力的食物当中。饮料和果汁尤其值得当心,它们“不占肚子”,但一口下去可能就是好几十克糖。

《司藤 》剧照

这些“隐形”的糖,看似不起眼,却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糖分管理彻底崩盘,带来更致命的危险。

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当心的,是不要过量摄入各种形式的“糖” (包括对身体影响尚不完全明确的代糖) ,而不只是水果里的果糖。 担心自己吃水果时管不住嘴,也可以也可以吃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比如西瓜、各种莓果和柑橘属水果等。每天正常吃一些水果补充营养,远远达不到需要焦虑的程度。 如果你本来就又是奶茶又是小蛋糕的,就更没必要先拿水果“开刀”了。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