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2025年6月,中科大拥有一支3212人的教学与科研人员队伍,其中教授1181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副教授1149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高层次人才众多,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779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45.3%。并且人才队伍呈
一、学校实力
(一)师资力量:大师云集,引领学术前沿
截至2025年6月,中科大拥有一支3212人的教学与科研人员队伍,其中教授1181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副教授1149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高层次人才众多,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779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45.3%。并且人才队伍呈现年轻化态势,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75%,45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占高层次人才的66.9%。这些优秀的师资,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思维,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引领他们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
(二)科研平台:多元协同,攻克科学难题
中科大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健全,拥有2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71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基本覆盖各个学科方向。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这些科研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合作研究,在前沿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三)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彰显科技实力
在科研成果方面,中科大成绩斐然。根据中信所统计,2023年度学校发表SCI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质量保持优异,以第一署名机构发表SCI论文4870篇,卓越科技论文3242篇。2014 - 2023年10年段学校SCI累计被引用36270篇,累计被引用787495次。牵头或参与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6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2次,入选次数居全国高校前列。自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类国家科技奖励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含专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人次。这些成果涵盖了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中科大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强大实力。
(四)学科排名:优势突出,学科影响力显著
在学科排名方面,中科大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外排名中表现出色。QS世界大学排名中,物理、化学等学科常年位列全球前10。国内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6位,理工类院校中连续五年蝉联榜首 ,校友会2025年中国大学排名第7位。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科学技术史、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获评A+,多个学科处于国内顶尖水平,彰显了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
(五)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培育创新人才
中科大的人才培养体系独具特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学校构建了“科教融合”培养体系,依托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背景,与中科院下属100余家研究所联合培养,学生可跨所选修课程,参与科研项目。2023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高达81.4%,保研率达49.5%,双项指标居全国第三。毕业生就业流向集中在高端制造、信息科技及金融领域,华为、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频繁现身雇主名录,同时也有大批学子进入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深造,毕业生素以扎实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著称,持续为国家输送顶尖人才。此外,中科大的少年班学院创办于1978年,招收15岁以下天才少年,培养出庄小威、骆利群等国际顶尖科学家,2025年招生规模缩减至30人,选拔竞争激烈报录比达500:1 。
二、现任领导
(一)党委书记:舒歌群
舒歌群,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他长期从事内燃机及动力机械的设计、能量高效转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获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一等奖、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曾任天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科技处处长、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等重要职务。2018年5月起,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中科大在党建工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战略引领。他积极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学校的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校长、党委副书记:常进
常进,男,汉族,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空间带电粒子和伽马射线探测技术方法及飞行试验研究,是“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在空间天文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空间天文研究部副主任、台长助理、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主任,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兼),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24年10月起,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他致力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把中科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在科研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三)其他副校长:协同共进,助力学校发展
1. 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作为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潘建伟教授长期致力于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他带领团队实现了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等重要突破,为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担任常务副校长期间,他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学术影响力,积极推动学校在量子信息科学等前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实力。
2. 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连新:
刘连新教授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长期从事肝胆胰外科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他在肝脏肿瘤的精准治疗、肝脏移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他负责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等相关领域的工作,积极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加强附属医院的建设与管理,提升学校在医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医工交叉融合,为学校在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尧:
傅尧教授在化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绿色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新型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他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工作,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学校的化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4. 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枫:
吴枫教授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成果丰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等。他在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成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他负责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加强学科与产业的对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升学校在计算机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5. 党委常委、副校长:邓建松:
邓建松教授在地球物理学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勘探、深部地质结构与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地震波传播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他积极参与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与建设,推动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学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6. 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毓明:
汪毓明教授专注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在空间物理、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担任党委常委、副校长期间,他积极推动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学校在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