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网络上吵成一锅粥,西贝、罗永浩,谁也没让着谁,吃瓜群众还以为罗老师又要“大战300回合”,没想到他自己突然宣布不追究贾国龙了,只剩下一脸懵的网友们:“老罗你这是咋的了?忘记砸冰箱的狠劲儿了吗?”
“罗永浩突然‘收手’这事,细品有点不对劲吧?”
这两天网络上吵成一锅粥,西贝、罗永浩,谁也没让着谁,吃瓜群众还以为罗老师又要“大战300回合”,没想到他自己突然宣布不追究贾国龙了,只剩下一脸懵的网友们:“老罗你这是咋的了?忘记砸冰箱的狠劲儿了吗?”
不用说,舆论场一夜之间风云突变。
说老罗认怂?不对;说他怜悯?也不是;到底里头藏了什么玄机,咱得一层层刨开看。
要说这西贝,最近是花样作妖没停。
先是搞发动机:自己喊朋友站队,拍门店照打鸡血,“非遗”这块招牌都快拍成抖音段子了。
合伙人才跟着上阵,火速把罗永浩和“海底捞撒尿男孩”捆绑输出,给罗老师扣上“恶心事”“煽动舆论”的大顶帽——明摆着就想带节奏。
贾国龙先生动作也不慢,一边高调喊口号“要做透明餐饮”,一边操作上就开始糊窗户、后厨不让拍,跟自家三年前亲口承认用预制菜的采访视频唱对台戏。
怕是连自己的前口风都打脸打得响。
这波操作,嗯,“谜语人++”,让人忍不住想:不需要别人来锤,自己人自己捶,很快。
原本眼瞅着罗老师这锤子高高举起、火力全开,线下网民、线上各路吃瓜群众,一致看好他能一把搞定西贝。
但,就在大家等着看大戏高潮时,罗永浩突然一条微博画风一转:“这事儿,告到这儿就算了。我不想真把这家我喜欢过的餐厅锤没了,也不想害那么多员工失业。”
画风突变,用网友的话说,“这操作,老罗有点反常。”
有人猜,罗永浩背后顶不住压力。也有人说,这就是大局观上线,权衡群众利益。还有人更直接:老罗这是出于一份温柔。
站咱个人视角看,这局根上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输赢”,也不是网上那种“双赢论”“输家通吃”。
毕竟,说到底,谁天生愿意和自己喜欢过、甚至帮着宣传过的餐饮企业打生打死?而且一旦官司到了极致,别说企业品牌崩盘,背后的近两万员工和家庭,都可能遭池鱼之殃。
罗永浩这时候退下火线,讲真,是理智,更是人情。
不过,他也没就此撤退到“吃瓜路人甲”的阵地。他公开表示,以后还要继续协助聘请律师帮“消费者维权”,还得督查十月份西贝“整改成果”。
这一波走位,说实话,“气质拿捏”住了。
谁说刺头一定得一路刚到底、头破血流?该出手时才出手,懂得收刀放锤,那才是有力量又有分寸感。
想想看,为什么风向都是在挺罗永浩?
答案其实不难猜。
最简单,因为他“站的地方”对了——直接站在了消费者的“阵地”上。
他和西贝不是单纯“主播和商家互怼”,而是替无数吃瓜群众发声。
这里头其实有历史因果。老罗这人,大家都知道,出了名的“认死理的较真、顶牛怼天怼地”。
住小区暖气不达标,他带着几个“刺头”天天纠缠物业开发商;旺顺阁的服务员套路点鱼头、还阴阳怪气消费歧视,老罗直接用微博把人摆上网,最后让企业老板亲自道歉、“履地三叩首”。
甚至连“西门子冰箱门”事件,11年前就能爆上微博热搜,谁玩过“砸冰箱”那一套?消费者搞维权一般最多打个电话、发个投诉,罗永浩愣是拎着大铁锤、搬着三台冰箱,直接砸到西门子门口,说是要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这操作,要说不燃,绝对是假的。
其实,这也点出一个大逻辑:社会进步,不在于多数人“忍一忍”,而在于总有不怕麻烦、哪怕脏了手、得了罪,也要据理力争的“铁头娃”“杠精”“专业维权刺客”。
有的人觉得罗永浩“太能折腾了”,“干嘛每回都要搞成大新闻?”但别忘了,如果没有这些“不怕死的带头大哥”,商家慢慢就会把市场想象成幼儿园,“忽悠完一波接一波”,“欺软怕硬”成本越来越低。
刺头们“不赚便宜、光争口气”,对老百姓好处大得多。有事他们吆喝一嗓子,咱哪怕在屏幕背后吃瓜,都能多点安全感。没人当头鸟,“割韭菜”的剧情怕不是天天上演。
说白了,企业一开始是怎么回应?死扛到底,打死不承认;舆论再推推,开始打感情牌,讲品牌历史、扯员工饭碗。
这套路太熟悉了。
你看看,从旺顺阁的高价鱼头,到某披萨店50块一份干烂菜叶沙拉,哪一回不是“最开始死扛、后来不啃声”,等罗永浩微博一挂、热点一炒,企业层层向下,最后不得不道歉、反思——但往往只给“出头鸟”一句软话,对普通顾客要么滑头应付,要么零回应。
惯常路数。
你问问咱生活里有几个会为了一个鱼头、一个沙拉,把这点亏都扇到全国网络上,还自己非要较个真?
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硬刺”:投诉难、赔偿难、时间难、解释难,“一百块不费那劲,忍了”。无数的市场,就是在这种“大家都不吱声”“忍一忍就过去”的默许下,飞速变形。
谁说这不是“久病成良医”?正因为有像罗永浩那样的——好玩可以、给脸就行、但不怕闹事儿,不怕大企业背后赖账,才打破了那种“吃哑巴亏”的死循环嘛。
说实话,老罗这些事,“不是一次两次”——哪怕背后总被骂“博流量”“为挣钱”“蹭热点”,但看结果,错的永远是那些试图硬拗的企业。
你说现在罗永浩“退一步”,是不是风格变了?
倒也不是,铁头娃的上限,其实还是人情和大局。许多网友的反应也够真实:“本来还想看你把贾国龙怼下线,可想想真要一个品牌死在话题车轮下,几万人的饭碗随时要掉,唉,也挺复杂的。”
大公司真的轰然倒地,最受伤是两万多个拿工资养家的普通人;许多企业出事,最先溃败的不是老板、不是高管,而是一线员工、工厂师傅、门店阿姨。
罗永浩不再追诉贾国龙,但话外音分明就是说:“西贝,你要再乱来,那还得有后续。”
维权没完结,人物情节转到下半场——继续盯整改、帮消费者请律师。说他赢在大气层,确实不假。
要说刺头、铁头,是不可再生资源,这话真没唬人。
李伟老师有句话:别把勇敢的人当傻子,别见风使舵,又用他们的收获享受自己的平凡岁月。
历史总是这样:吃亏的是“不出头”的,最早站出来“折腾”的往往在第一波“枪口上”。等真正享受结果的时候,“骑墙派”第一时间出来夸岁月静好。
别人拼命的时候你揶揄、讥讽,等到了温暖的好日子,照样一副理所当然,“不必闹,事情都能变好”的样子。
可是,如果没人“闹”,谁又给你争取好?
所以啊,不必都成“罗永浩”,但别在别人的努力里做“冷眼旁观”。嘴硬的人可贵,理智的人更难得。咱不能总盼着有人前仆后继,为的却是自己的“岁月静好”殷实安稳。
这事到头,罗永浩选择暂时收手,是人情,也是理智,是一种分寸感,夹杂着江湖气和责任感。
你说以后会不会再有刺头?肯定会,不过像罗老师这么较真的,确实不多见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站哪一边?罗永浩这样的“刺头”到底值得支持,还是觉得他扛事太多?欢迎留言,掏心窝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