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寻找“缩差共富”县域样本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在浙江温州洞头拉开序幕。由省缩小“三大差距”专班与浙江主流媒体组成的调研团首站走进洞头,实地探寻海岛型县域“缩差共富”的实践路径与成果,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洞头共富经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滕一韬
近日,寻找“缩差共富”县域样本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在浙江温州洞头拉开序幕。由省缩小“三大差距”专班与浙江主流媒体组成的调研团首站走进洞头,实地探寻海岛型县域“缩差共富”的实践路径与成果,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洞头共富经验。
活动启动仪式。记者 滕一韬 摄
生态转化织密海岛共富网
“这片以海霞村为核心的片区,可以说是洞头生态优势转化为共富动能的生动缩影。”北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方雅靓站在“大海霞”片区规划展板前介绍道。
据悉,作为洞头缩差共富的标杆区域,“大海霞”片区辐射6个村社、惠及7574名村民,近年来依托党建联建机制整合多方资源,2024年片区村集体总收入达3897万元,经营性收入2956万元,其中大王殿村单村经营性收入突破1648万元。
“大海霞”片区成为洞头缩差共富的标杆区域。记者 滕一韬 摄
方雅靓强调,片区发展始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我们同步推进蓝色海湾整治与产业培育,就像大王殿村依托环东沙港建成‘不夜港’,既修复了渔港生态,又落地了全国首个船体实景演艺秀《向洞头》,年游客量超百万。”
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片区创新推出“四金”增收路径。这其中,“租金”收益就来自生态修复后的闲置资源盘活——仅双垅村通过出租整治后的闲置农房、土地,每年为村民带来约200万元租金收入,而“薪金”岗位中近三成与生态旅游服务相关,去年已有低收入农户通过强村公司实现年劳务增收超1.2万元。“佣金”则鼓励村民参与直播带货、厨娘代厨,有手艺的村民每月能多赚好几千元;“股金”则从强村公司“飞地抱团”收入中提取10%设立共富基金,让每户村民都能分到红利。
而按照洞头区总体规划,“大海霞”片区还将融入42公里最美环岛路“共富全域发展轴”。“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片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35%、人均增收超1.2万元,还要吸引500名青年返乡创业,让‘大海霞’成为‘处处见海霞、人人能致富’的共富样板。”谈及未来,方雅靓眼中满是期待。
青春动能铺就乡村振兴路
“以前说起海岛,年轻人总觉得‘没机会’,现在通过‘青年上岛’行动,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来这里追梦。”在东沙村“青年上岛”服务中心,洞头区人社局就业创业中心负责人王丹笑着说起了海岛的“青春蜕变”。
为了让青年“愿意来、留得住、能致富”,区人社局推出了一整套“政策组合拳”。“40周岁以下青年来岛,可享受7天免费食宿体验,要是决定创业,最高能拿2.4万元创业补贴,租房还能领5年补贴。”而截至2025年8月,政策的东风已撬动上千名青年扎根海岛,孵化出赛尔码头、灯塔咖啡等青创项目30余个。
青年上岛。受访者供图
“这些青年不仅带来了新思维,更激活了海岛闲置资源。”王丹举例说,去年乐清青年大宇先生就是通过这项政策,盘活乌仙头码头资源,打造出“塞尔码头”海创项目,不仅日营业额最高超10万元,还带动周边12名村民就业;85后洞籍青年返乡打造的“满天星”直播电商共富工坊,不仅培训了上千名农村电商人才,还带动渔农文旅产品线上销售超2000万元。
除了政策扶持,全域布局的“海创空间”更是让青年有了“用武之地”。洞头构建了“1+5+N”花园里・海创空间矩阵提供1500余个共享工位,其中东沙村“数字游民”青年公社已吸引200余名新兴青年入驻,形成“工作+生活+休闲”的海岛创业生态。
据统计,去年洞头常住人口增速达2.47%,居全市首位,“越来越多‘上岛青年’变成了‘岛上青年’,为海岛注入了新活力。”
王丹透露,2025年洞头计划再投用60套以上青年人才公寓,并深化“海岛振兴积分”体系,与高校合作开设海洋电商、文旅运营等定制课程,让更多青年能在海岛“大施所能、大展其才”。
渔家厨娘“掌勺”烧出共富味
走进东屏街道东岙顶村“妈妈的味道”共富工坊,一股鲜灵的海味就扑面而来。柜台上,摆满了各类真空包装的鱼丸、虾干、海鲜酱,通过“宿客汇”平台,这些厨娘伴手礼卖到了全国各地,广受欢迎。
“过去的洞头渔家厨娘虽然一直存在,但是缺乏影响力,也没有形成明显的品牌效应。”去年4月,东岙顶村“渔家厨娘”应运而生,陈素李还在村内实体运行了渔家厨娘渔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将渔家的特色产品推向市场。
渔家厨娘特色服务。受访者供图
东岙村的“渔家厨娘”产业,不只是简单的“做饭谋生”,而是把渔家手艺做成了特色服务:游客住民宿时,一个电话就能约厨娘上门,从刚靠岸的梭子蟹到自家晒的虾干,厨娘会用最地道的做法,把“海的味道”端上餐桌;遇上旅行团来,厨娘们还会在工坊里摆起长桌宴,教游客揉鱼丸、包海鲜饺,各项业务给厨娘们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
“不少温州市区的市民听说后,也纷纷通过线上小程序向渔家厨娘下单。除了食材成本,我们就收一个交通费和人工费。”陈素李说,厨娘们在洞头港口采购新鲜的渔获,然后到市民家里代厨,这样的模式目前已经占到了整体订单量的20%。
“以前许多渔嫂都是在外面打零工的,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目前,合作社已发展了厨娘厝边村宴、厨娘小包团、上门代厨、厨娘鱼干“伴手礼”等6项拳头产品,辐射带动村内60多名渔嫂再就业。全区范围内更有1200余名妇女加入洞头区渔家厨娘共富工坊,其中近70%是中低收入群体,月均最高增收超万元。
港产城融合点燃新质生产力
“这里是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一期工程现场,目前正在建设导管架生产厂房和配套码头,预计2025年底基本建成。”在元觉街道风电母港展厅,洞头发改局工作人员祖云飞指着项目沙盘描绘起了这座“海上能源港”的未来蓝图。
据介绍,该项目是以总装集成、核心部件制造、运维服务为核心,集研发试验、认证检测、培训交流、商贸物流七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功能港,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集聚高地、技术创新策源高地、建设运维高地、港产城联动发展高地的“一链四高地”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项目沙盘。记者 滕一韬 摄
以港兴产、以产富民。祖云飞介绍,作为洞头“强城兴村融合”的关键项目,风电母港项目总投资83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成后将具备总装集成、核心部件制造、运维服务三大核心功能,二期计划2027年初步集聚风电全产业链。到2030年,母港将实现每年3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总装保障能力、100万吨基础及系泊系统产能,还能为3000万千瓦装机提供运维服务,“届时这里将成为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不仅能保障浙江2800万千瓦深远海项目开发,还能服务华东乃至全国市场。”
项目的落地,也让周边村民看到了新机遇。祖云飞说,目前已有不少当地村民报名参加风电运维技能培训,“未来母港不仅能带动2000余人就业,还会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港产城’联动发展格局,让海岛群众共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红利,以‘融合’破解区域差距的洞头实践。”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