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第一口宫保鸡丁,鸡丁弹得像QQ糖,花生软得能当橡皮泥——跟楼下便利店12.8的预制包一个味儿。
“现炒”三个字,现在比前任的“在吗”还让人心里咯噔。
贝味门口海报写得明明白白:现点现炒,拒绝预制。
结果第一口宫保鸡丁,鸡丁弹得像QQ糖,花生软得能当橡皮泥——跟楼下便利店12.8的预制包一个味儿。
小王当场问服务员,小姑娘脸不红心不跳:“我们真没预制,只是统一腌制。
”统一腌制?
听着像给预制菜找了个新艺名。
后厨不让进,说是“商业机密”。
商业机密四个字,在餐饮圈都快成遮羞布了。
隔壁桌大哥小声嘀咕:“上次吃出塑料片,店长也说机密。
”
小王打了12315,接线员态度挺好,流程走完石沉大海。
直到百万粉博主“罗罗”来打卡,一句“这口感太像超市冷冻菜”,贝味连夜私信道歉,第二天海报换成“部分菜品为半成品加工”。
流量一来,道歉比外卖小哥还快。
说到底,不是预制菜原罪,是“骗”。
中国预制菜市场去年干到3000亿,年轻人图方便,真不介意吃,介意的是花现炒的钱吃复热的菜。
现在有些店更鸡贼:检查日现炒,平日预制,摄像头只照灶台不照备料间。
业内人士透露,连“透明厨房”都能玩花样——直播画面延迟三分钟,够把料理包倒进盘子再摆盘。
消费者咋办?
三招实测有用:
1. 看筷子。
现炒青椒土豆丝,筷子一夹能断;预制土豆丝切得跟尺子量过一样,咬不断还发酸。
2. 盯时间。
点完菜秒上,别怀疑,微波炉比你对象都懂你。
3. 要票据。
现在北京、上海试点“菜品溯源码”,扫码能看加工日期,虽然还没全国普及,但敢贴的店至少心虚少一半。
最扎心的是,网红曝光后,贝味把“罗罗套餐”涨价20%,评论区一水儿“打卡同款”。
流量救了监管没救的场,却也把“被骗”变成“自愿”。
有人劝“算了,眼不见为净”。
可今天不较真,明天预制佛跳墙里蹦出整只速冻鲍鱼,也别怪商家把消费者当傻子。
毕竟,沉默的食客,才是料理包的最佳拍档。
来源:聪明的水滴H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