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司法局:“法治引擎”赋能营商环境 多维施策护航企业发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7 15:05 1

摘要:探索实施“柔性”监管执法,新增“电子检查证”事后评价功能,量身定制企业“法治体检报告”……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司法局聚焦企业关切,以法治力量精准破题,在规范执法、深化普法、优化法律服务等关键领域协同发力,为企业发展厚植沃土,让法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强支撑。

津滨海讯(记者 董欣)探索实施“柔性”监管执法,新增“电子检查证”事后评价功能,量身定制企业“法治体检报告”……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司法局聚焦企业关切,以法治力量精准破题,在规范执法、深化普法、优化法律服务等关键领域协同发力,为企业发展厚植沃土,让法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强支撑。

“柔性监管”重塑执法温度 涉企监管效能跃升

“这次免于处罚,给了我们改正的机会,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执法部门柔性执法的温度。今后我们要组织工作人员多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在经营中不断提高尊法守法意识。”某网络店铺负责人表示。

2024年12月,滨海新区市场监管局接案件线索,称当事人在拼多多平台网络店铺“某珠宝旗舰店”涉嫌违法宣传。当事人发布使用“全网最低价”广告用语,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按照以往,此类违法行为应受到罚款等相关处罚。

“鉴于当事人积极配合调查,如实陈述违法事实、提供相关材料;涉案产品只销售了2件,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下架涉案产品,属于初次违法并已自行改正。其情节符合《滨海新区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等相关规定,我局决定对当事人不予行政处罚。”执法人员表示。在免于行政处罚的同时,执法人员加强对当事人的法治教育,要求当事人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合法经营。

如何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滨海新区司法局积极探索柔性监管,优化营商环境。印发《滨海新区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一般违法行为从轻行政处罚清单、初创企业行政指导清单》,首批涵盖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住房建设、生态环境五个领域,包含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72项、一般违法行为从轻行政处罚清单359项、初创企业行政指导清单66项。引导各行政执法机关加强对企业指导,更多采用柔性执法方式,杜绝以罚代管。三张清单印发实施以来,不予行政处罚351件,从轻减轻处罚189件。“柔性执法”的实施,在法定权限内给予企业纠错空间,为企业注入发展信心,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在扎实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中,滨海新区司法局打出“组合拳”:第一时间组建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与年度计划,搭建行动框架;推出“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监督企业联系点”机制,聘任16名监督员、设立13家联系点,织密社会监督网络;同步开通线上征集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问题线索公告,征集问题线索,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1200余份,精准定位执法痛点。

“现在检查的次数少了,一次检查可以把综合性的问题都告知我们,非常节省时间,也提高了效率。并且检查之后我们还可以即时在线反馈,让我们感受到检查的规范和透明。”滨海新区实施的“电子检查证”以及检查后评价功能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

滨海新区司法局联合各执法部门主动下沉,深入68家企业开展“面对面”调研,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同步推进数字化监管升级,在“电子检查证”中嵌入检查评价功能,引导企业即时在线反馈,构建“检查-反馈-改进”闭环管理机制,显著提升监管透明度与服务亲和力。

“典”亮法治灯塔 筑牢企业风险防线

企业稳健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在今年的“民法典宣传月”期间,滨海新区司法局将“民法典进企业”作为重点任务,全区各单位结合实际策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活动。活动聚焦企业经营痛点难点,围绕诚信体系建设、合规意识养成、法律风险预控及权益依法维护等关键环节,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输送实用法律“养分”,助力企业在市场风浪中筑牢法治盾牌。

“这次的‘企业服务日’活动,让我们了解到许多的法律知识,比如防范经济犯罪、合规用工以及劳动争议调解等,这种普法形式特别实用,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经营中更好地防范法律风险,提升依法经营水平,希望以后多来我们企业。”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今年的“民法典宣传月”期间,新区工商联通过普法宣传、普法问需等活动,将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送到企业身边,实现“零距离”精准普法,帮助企业提高诚信守法经营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像这样的活动,今年滨海新区陆续开展了120余场。

律企协同精准服务 法治动能激活发展潜能

“以前我们公司的合同签得比较简单,出了问题扯皮不断,这样损失的不只是钱,还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来律师帮助我们完善和细化了合同条款,新的合同条款清晰、责任明确,特别是违约金条款,让客户不再随意拖延。这次‘法治体检’真是帮了我们大忙!”某制造类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某制造类公司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因条款模糊导致多次发生交货纠纷,企业面临重大经济损失。在一次法治体检中,天津张盈(滨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发现,企业在合同签订中存在着合同缺乏明确的交付标准、付款条件过于宽松等问题,及时协助企业修订和优化合同。整改后,企业在新一轮合作中成功规避供应商延迟交货风险,挽回了潜在损失。

针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法治资源短板,滨海新区司法局联动多方资源破题:联合区工商联、法学会、律工委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座谈会,深入研讨法治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同步启动“律企同行·法护营商”专项行动,组织专业律师团“一对一”为百余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深挖经营症结并出具100余份精准诊断意见书,累计协助化解民商事纠纷600余起,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约1亿元。

此外,滨海新区还将法律服务延伸至园区企业,新区司法局联合区律工委推出“滨城律师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街镇园区系列)”。律师事务所主动深入中小企业协会和产业园区,挖掘企业共性与个性需求,定制“菜单式”法律产品,并通过专题讲座、现场咨询、问题会诊等形式提供精准法治服务。目前,已在寨上街道工业园区、新北街道园区、大港科技产业园区开展三场定制化服务活动,吸引百余家园区企业参与。

创新非诉化解商事纠纷 精准回应企业需求

“这个案件的成功调解不仅为我们解决了货款拖欠问题,还通过分期方案兼顾了其供应链稳定需求,避免了因诉讼导致的订单流失风险。”“分期还款方式为我们减轻了即时还款的压力,为企业争得发展的‘黄金时间’。”

在一起涉外合同纠纷中,通过天津滨海新区公信调解中心工作人员的细心调解,双方当事人均对此次调解表示满意,双方认为,采用“调解+司法确认”模式省时省力省钱,未来将继续选择此类高效、低成本的方式解决潜在争议。

“从外资企业权益保护角度看,调解以‘成本最小化’为核心优势,有效避免供应链中断、订单流失等风险,同时通过分期方案兼顾被告经营需求,为双方后续合作保留空间;另一方面,从司法效能提升角度看,‘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实现纠纷化解与权利保障的无缝衔接,彰显中国司法对国际商事主体的服务效能,为外资企业纠纷化解提供了标准化范式。”天津公信调解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起案件也是滨海新区创新非诉化解商事纠纷的生动实践。

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承载地和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引擎,聚集了大量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企业,商事活动密集、纠纷数量大、专业性强。企业对专业、快速化解纠纷的需求十分迫切,但传统的人民调解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商事纠纷调解的发展情况。滨海新区司法局积极引入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商事调解组织,运用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的方式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为商事主体高效便捷解决纠纷提供新路径,以实际行动回应企业需求。

为强化商事调解组织出具协议书的司法保障,区司法局创新推出“商事调解+赋强公证”非诉解纷模式,形成完善的涉企业纠纷化解体系,在商事主体意思自治的前提下,弱化对立对抗、促进合作共赢,最大限度避免对企业信用的不良影响。

据了解,滨海新区司法局积极培育了11家商事调解组织,其中涉商事金融领域10家,涉物业纠纷1家,涵盖融资租赁、金融消费、商业保理、建设工程、知识产权等领域,推动滨海新区公信调解中心打造“全国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商事调解组织)”天津示范窗口。近年来,各商事调解组织共受理商事纠纷案件3万余件,涵盖融资租赁、不良资产处置、商业保理和建设工程等重要商事纠纷类型,惠及企业3万余家,调解成功金额超60亿元。

规范执法传递温度,创新普法播种信仰,聚合专业力量疏通法治堵点,非诉化解提高商事纠纷解决质效……滨海新区司法局构建起“执法监督、精准普法、专业服务”一体化的治理体系。这套“组合拳”不仅提升了市场主体的法治获得感,更推动滨海新区形成更具竞争力和公平性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如今,法治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与最稳固基石。

来源:津滨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