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消息称:以水稻闻名全球的日本人快吃不上米了,这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但事实是,日本米价涨完,韩国涨,我们不禁要担心了,难道全球米价都要“涨”?
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消息称:以水稻闻名全球的日本人快吃不上米了,这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但事实是,日本米价涨完,韩国涨,我们不禁要担心了,难道全球米价都要“涨”?
(一)全球大米价格下行,为何日韩疯涨?
数据显示,韩国大米零售价格在过去一年内,除2024年7月到9月,短暂下行至每公斤2559韩元,约合13.2元人民币,之后就一路上涨,到今年7月底,达到最高值2984韩元,约合15.3元人民币。而过去一年,中国的大米零售价每公斤仅在在6.5到6.6人元民币上下。
韩国大米价格高吧?但比起日本就小巫见大巫了。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日本大米价格从2024年9月,每5公斤2978日元开始飞涨到2025年5月最高值4285日元,相当于从每公斤约29元人民币,一路狂奔到了每公斤约42元人民币。
今年6月,随着日本政府多次释放政府储备米,大米价格有所回落,但到7月底到8月初又再次上涨。单看这一年内的米价涨幅已经达到了44%,而如果与前一年同期相比,最严重时涨幅超过100%。这样看来,日本大米的价格涨幅确实是有点疯狂了。
2025年8月8日,《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由于创纪录的丰收以及印度解除出口禁令,导致市场供应激增,全球大米价格跌至八年来的最低点。
也就是说,全球范围来看,大米是创纪录的丰收和价格下行,但是日韩为何会出现天壤之别的情形呢?
先看韩国,有文章指出,韩国大米此次供应偏紧的主要原因是极端天气造成的。 2024年,韩国极端高温意外持续至九月,被韩国气象厅定义为“两百年一遇”,极端天气事件致使虫害在整个生长季持续肆虐,韩国境内农作物产量造成了显著损害,预计单产下降2%。
还有分析指出,韩国米价上涨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韩国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一方面因为韩国整体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减少,而另外一方面则因为韩国政府推行的“水稻种植面积调整制度”。
2024年底,韩国农业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发表声明,称人均大米消费量从2018年的61公斤大幅下降到2023年的56.4公斤,为了应对需求下降,稳定大米价格,韩国政府通过提供补贴和奖励等措施,逐步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将2025的目标定在了:减少8万公顷。
但韩国国内的媒体报道,却反映出民众对这一决策始终存在不同意见。
赞成者是担心米贱伤农,反对者则是担心粮食安全。2025年三月,在韩国国会激烈讨论是不是该实行面积调整政策的时候,日本农民运动组织的相关人士也用视频方式参与进来,现身说法称:“日本的稻米危机应该成为韩国的教训。”
(二)游客吃米太多导致日本米价上涨?日本米价疯长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日本米价上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日本农林水产省曾表示:“外国游客太多,吃了太多米”,是大米供应紧张的部分原因,这个“部分”又究竟是“多大部分”呢?
2024年8月,在日本刚刚出现大米供应短缺的时候,日本就出现“游客吃太多米”的说法。日本媒体《每日新潮》就此咨询了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官员。根据当时的官方数据,2024年访日外国游客预计人数为3212万人,是上一年的2.3倍,平均在日本停留的晚数也从前一年的8.8晚增加到了10.1晚。这意味着入境游客的大米消费量从前一年的1.9万吨增加了3.1万吨,达到5.1万吨,增长率约为63%。文章写道:看似怪诞的理论,或许并非完全错误。不过,农林省的这位官员解释:“就702万吨的总消费量百分比而言,我们认为这不会对整体供需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数字放在这里,游客吃的大米仅占日本大米消费总量的0.7%,想影响日本米价,有点难度。那么,以盛产优质稻米著称的日本,怎么会出现米荒呢?真正占比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各界将这次米价上涨称为“令和米乱”,并对原因作出了分析。日生基础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部的研究员小前田大介发表的分析文章中给出了几个原因:气候变化、劳动力短缺、政府政策。
我们先来看气候变化,根据专家的说法,气候变化其实是普遍存在的,日本并不具有特殊性。
刘庆彬(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 横滨国立大学前特任教授):“气候问题并不仅仅在去年和今年出现。因为地球温室效应,整个地球都在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这势必影响到东亚的这个稻米种植。我们国家可能更有纵深,对于日韩来说,它们面临的气候和种植条件其实是一样的。”
再来看劳动力短缺。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总务省202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达到29.3%,具体到农业劳动者,情况就更加严重。
2024年10月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日本自主经营的“核心农业从业者”的数量正在逐年下降,2023年与2000年相比,不足一半。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从2000年的50%增长到2023年的70%,农业从业者平均年龄达到68.7岁。
刘庆彬:“作为一个在日本30年的旅日学者,我清楚地意识到,日本经济之所以恢复不了,背后的原因就是人口的结构。日本学界有人说‘从今以后,不靠量靠质’。但是没有量,哪来的质?对我们来说,最大的警示是人口结构的警示。日本有些政治家还是比较明智的,比如说野田圣子。她就说,日本的人口安全都不存在了,你还谈什么粮食安全?”
我们再来看第三点原因:长期实行的大米减产政策。日本的水稻种植面积削减政策从1971年就已经开始实施,这也是日本农民运动组织的成员所说的“韩国要从日本吸取经验教训”的重点。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矛盾的一点,日本的这项削减水稻种植的政策,其实在2018年就不再实行了,但为什么米荒却在政策寿终正寝的6年后出现了呢?
日本《读卖新闻》评论称, 即便“减反政策”已被废除, 但政府还是会继续预测大米的需求, 并根据需求制定各地大米的生产标准。
同时,日本农协的影响力很大,有数据表明, 农协在日本全国拥有1026万会员, 几乎覆盖所有在册农民, 常规业务包括农产品购销、农业经营指导、农资供应、信用保险等, 在日本拥有巨大的“政治捆绑”能力。
刘庆彬:“明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流通时代了,但是传统的日本农协还是控制着大米流通,而它并没有从当年的模拟技术时代跨越到数字技术时代。这次政府发现问题之后,开始投入储备米,而这个储备米刚开始采取的是一种竞拍政策。而农协作为稻米流通的最大的负责人或者说是参与者,它也去参与竞拍,甚至是利用它的自有资金,收购了大量这种稻米。即便它是想着平抑价格,但从结果上来说,它去参与竞拍,恰恰是炒高了价格。日本稻米价格涨4倍,背后跟农协去参与竞拍有着直接原因。”
2025年3月以来,日本政府分四次累计投放了总计41万吨储备米,这也是日本自1995年建立储备米制度以来,首次为确保大米流通量动用储备米,农协收购了其中95%,于是日本魔幻般地出现了“政府放粮、农协囤粮”的局面。
随后,日本农林水产大臣走马换将,试图解决问题。这个时候,特朗普站了出来。
(三)特朗普出手,日本作何反应?
特朗普也是非常“关心”日本米价走势的,看着日本米价一涨再涨,农林水产大臣走马换将,储备米都动用了还焦头烂额,他亲自为日本开出了一幅药方:从美国进口。
6月30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中发帖文称:“大家应该明白一些国家在与美国的关系中被‘惯怀’了,我非常尊重日本,但他们不接受我们的米,尽管他们面临严重的稻米短缺。”
众所周知,加州大米的竞争力着实不错,但为什么日本缺大米,却迟迟不愿意打开进口的口径呢?
此前的调查中我们看到,日本大米是在保护政策下进行的种植,所以价格上完全没有优势。为了避免进口大米冲击日本市场,伤害日本农民的利益,日本政府就给进口大米征收400%的关税。其中,对美国大米征收700%的关税。
再来看美国,美国每年大米产量逼近1000万吨,但美国人可不是以米饭为主食的,所以基本都出口海外了。价格也非常低,如果在没有关税的情况下进入日本,价格不到日本米价的六分之一。
接下来,在美日多轮贸易谈判中,大米都成了一个重要内容。当地时间7月2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美国与日本达成贸易协议,原定25%的对等关税税率将下调至15%,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并放开大米等农产品市场。
7月23日,美国白宫表示,日本将立即增加75%的美国大米进口量,并大幅扩大进口配额。
同一天,时任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直播记者会上称,将在日本现行的大米“最低准入制度”下,增加从美国进口大米的比例,并称此举不会牺牲日本农业。
刘庆彬:“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当然从金额来讲其实并不大。但我们从长远发展来看,就是说一旦你让我进去之后,一旦你口感上适应了,你自然而然就会减少种植面积,然后增加我的配额。所以,如果美国不考虑今年一年,而考虑到今后十年、二十年的金额就是巨大的。特朗普的的确确是个好商人,他一是要这个象征,二也要谋这个实力。”
民以食为天,作为以米为主食的国家,大米的安全和价格自然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日韩米价上涨有着错综发杂的原因,有同性的,也有个性的。相比而言,日本的情况要更为复杂和严重,作为高度发达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民吃米成问题,且持续到现在仍然没有缓解,确实令人难以接受。
刘庆彬:“水电你可以说是因为俄乌,但唯独大米是你自己种的,你还保护了这么多年,结果出现了这么一个恶性通胀,那就告诉你,岁月静好不存在,小确幸没有,恶性通胀来了。警示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日本目前的排外主义倾向都跟米价有关。虽然日本学界早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等强国,但是还有人留着经济大国梦,唯独这次被米价彻底击破了,真的是击破了。”
来源:凤凰卫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