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上海,踏入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他正式的医学学习之旅。后来,他转读于上海中医大学,师从谢利恒、曹颖甫等名医,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医学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赞臣,一个在医学实践、教育和研究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中医大师。他的人生,是一部传奇,一段激励着后来者的医路。
张赞臣,字继勋,晚年自号壶叟,1904年出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童年,是在草药的香气和古籍的墨香中度过的。
16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上海,踏入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他正式的医学学习之旅。后来,他转读于上海中医大学,师从谢利恒、曹颖甫等名医,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医学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张赞臣在上海开始了行医生涯。他精通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尤其擅长外科和喉科。他的医术高超,不久便在上海声名鹊起。然而,他并未满足于个人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医学教育和研究领域。
他曾在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执教,与同学杨志一、朱振声等人创办了《医界春秋》杂志,担任主编,该杂志刊行了11年,为中医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9年,民国民政府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这一决定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中医界。张赞臣联合上海中医药界奋起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行动不仅展现了他对维护中医事业的热情和决心,也证明了中医的价值和生命力。
张赞臣晚年致力于中医耳鼻咽喉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为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主编了《中医喉科集成》巨著,并且撰写了《中国历代医学史略》、《中国诊断学纲要》、《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专著10余种及医话、养生、临床总结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中医的学术宝库,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张赞臣在临床治疗中参用现代医学诊断手段,总结临床经验采用现代认识和方法,医道益精。
他首创“舌下经脉诊察法”,创制“金灯山根汤”、“养阴利喉汤”、“前胡玉屏汤”及外用“喉科牛黄散”、“银硼嗽口液”等多种喉科验方。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为中医的现代化做出了示范。
张赞臣在临床治疗中参用现代医学诊断手段,总结临床经验采用现代认识和方法,医道益精。
他首创“舌下经脉诊察法”,创制“金灯山根汤”、“养阴利喉汤”、“前胡玉屏汤”及外用“喉科牛黄散”、“银硼嗽口液”等多种喉科验方。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为中医的现代化做出了示范。
张赞臣的一生,是对中医的矢志坚守和不懈追求。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他认为对咽喉病证的治疗,应既重视局部病灶的表现,又要了解整体状况,宜使用吹药外治与内服药并重。他的这种治疗思想,至今仍对中医喉科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上海滩,张赞臣以其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不仅仅是一位医生,更是一位教育家和改革者。
他深知,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的培养,因此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医学教育中。他的学生,很多后来都成为了中医领域的佼佼者,继续传承和发扬着他的理念和技艺。
张赞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传承。他深知,中医要想在现代社会立足,就必须与时代同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尝试将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融入中医治疗中,使得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科学。
张赞臣的医德同样令人敬仰。他对待患者总是耐心细致,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他常常说:“医者,仁术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医精诚”。他不仅治愈了无数患者的身体疾病,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在张赞臣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医的精髓——坚持和创新。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中医不仅是一种医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来源:有事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