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尼龙66产业大变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7 16:59 1

摘要:更引人注目的是,国内拟建产能已超800万吨,相关总投资达1700亿元。这场由技术突破带动的投资热潮,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尼龙66的竞争态势。

曾长期垄断全球尼龙70%市场的英威达、奥升德、巴斯夫和杜邦四大国际巨头,如今正面临中国企业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格局重塑。

2025年成为全球尼龙66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中国己二腈国产化实现重大突破,推动长期受制于原料关键技术的尼龙66产业加速扩张。

截至2024年底,中国尼龙66总产能已达到127万吨,占全球37%的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

更引人注目的是,国内拟建产能已超800万吨,相关总投资达1700亿元。这场由技术突破带动的投资热潮,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尼龙66的竞争态势。

尼龙66价格近年出现显著波动。

2021年3月曾攀升至4.35万元/吨的高位,主要受原料价格推动;2023年2月回落至2.1万元/吨。

至2024年2月,PA66基准价达22566.67元/吨,较月初上涨8.32%,再度主要由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

最新数据显示,尼龙66切片价格近期呈上扬趋势,一周前平均价格已逼近每吨50000元人民币,周涨幅近5%。

价格变动主要受到全球原料供应紧张与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影响。尤其是核心原料己二腈的价格波动,直接牵动尼龙66的成本变化。

中国尼龙66产业近年来实现高速发展。

截至2024年末,总产能达127万吨。2018至2024年间,中国PA66行业年均增速高达16%,远超大宗化学品,成为化工领域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更令人瞩目的是未来的扩张计划:全国约30家企业正在推进尼龙66项目,拟建总产能超过873万吨。预计到2025年,国内拟建产能将突破800万吨。

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随着山东天辰齐翔等企业成功研发丁二烯法生产工艺,国内己二腈产能从2019年的不足40万吨,跃升至2025年的150万吨。

全球尼龙66市场高度集中,英威达、奥升德、巴斯夫、杜邦四大厂商占据约70%的份额。

北美仍是全球最主要生产地区,占比40%,其次为中国和欧洲。在中国市场,神马股份占据重要地位。

2025年6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宣布国内首套10万吨/年艾斯安装置正式投产,标志着尼龙66关键原材料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国际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巴斯夫于2025年6月13日宣布其位于法国沙兰佩的世界级己二胺(HMD)工厂投产,年产能提升至26万吨;同时,巴斯夫还收购了道默化学在Alsachimie合资企业中49%的股份,实现全资控股,进一步整合尼龙66价值链上游资源。

中国尼龙66产业正迎来一波投资热潮,天辰齐翔、神马股份、浙石化等企业纷纷启动和扩建新项目。

2024年7月,新和成宣布投资百亿元在天津南港工业区建设尼龙新材料项目,包括50万吨/年己二腈-己二胺及40万吨/年尼龙66产能。

同年12月,华鲁恒升公告其尼龙66高端新材料项目中的己二酸装置进入试生产,达产后可新增20万吨/年己二酸产能。

2025年1月,隆华新材全资子公司隆华高材尼龙66一期4万吨/年装置建设完成,逐步投入试生产。该公司还计划在山东淄博投资约73亿元,建设108万吨/年尼龙66项目。

技术突破成为中国尼龙66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

2025年6月,新兴际华集团下属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投资7158万元建成的年产2500吨特种尼龙66长丝中试线正式投产。

该生产线创下多项“第一”:国内首条自主可控的高性能尼龙66纤维示范线,首次实现从原料切片到成品长丝的全流程国产化,并首次采用国产定制化纺丝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核心突破包括熔体均匀分散技术、阶梯控温系统和多级高倍牵伸工艺,使纤维强度提升至传统工艺的1.5倍。装备自主化是重大进展,生产线关键设备全部国产,千吨级特种尼龙66长丝成套纺丝装备国产化使单台成本降低40%,彻底摆脱对进口的依赖。

中国是全球尼龙66消费的核心市场。华安证券研究所预测,中国及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增长主引擎,2024该区域需求占全球50%以上。

预计2025年中国尼龙66需求量约132万吨,2021-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25%;到2030年全国需求将达288万吨,2026-2030年均复合增速17%。据QYResearch统计,2031年全球尼龙66切片市场规模预计达544.3亿元,2025-2031年间年复合增长率1.6%。

全球市场也在持续扩展,2024年全球PA66总产能预计达351万吨,同比增长16%。目前行业竞争激烈,前十大供应商产能占比达80%。

尽管发展迅速,中国尼龙66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截至2024年底,国内总产能127万吨,但表观消费量仅52.4万吨,产能利用率低于60%,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行业专家提醒需警惕投资过剩风险,盲目扩产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产业复苏仍取决于供需再平衡。

技术方面,国际企业加速迭代,如杜邦推出生物基PA610使碳排放降低40%,对国产材料形成代差压力。

市场层面,下游客户对国产材料尚存“信任壁垒”,部分订单仍优先选择进口产品。

因此,中国企业需建立国产高端纤维性能数据库,逐步打破“进口优于国产”的认知局限。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