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青少年扒窃飙升:偷点小东西就犯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7 16:50 1

摘要:新加坡警察局在一份《2025年年中犯罪简报》中提到一个让人意外的数据:10到19岁的青少年因店铺盗窃被捕人数在半年内飙升了41.1%,从192人增到271人。

新加坡警察局在一份《2025年年中犯罪简报》中提到一个让人意外的数据:10到19岁的青少年因店铺盗窃被捕人数在半年内飙升了41.1%,从192人增到271人。

就在我们平常逛商店、买零食的时候,身边也许就有青少年敢“顺手牵羊”。这一下子揭示了新加坡青少年里潜藏的某种危险信号。

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趋势?

有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孩子并不一定是真想当“小偷”。他们大脑的奖赏系统非常敏感,总想追求一点小刺激,以此获得快感和存在感。仿佛做点出格的事,就能在平淡生活里“找乐子”。

Bloom Child Psychology的儿童心理学家Vivien Yang就总结道:“青少年时期,大脑更渴望‘好玩’、‘刺激’,所以偷东西对他们来说,很可能只是寻求快感的一种冒险。”
但比冲动更微妙的,是同伴压力。一些案例表明,孩子为了在朋友圈里“显威风”,让伙伴看得起自己,就跑去商店“刷存在”。

有个男生在校外小店偷几瓶饮料,根本不是给自己喝的,而是想向同学秀一把:看,我敢偷!这让他获得了短暂的“英雄”满足感,代价却是进了警局。

社交媒体如何“助攻”?社交网络在这股风潮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2021年就曾有一个在TikTok上爆红的“挑战赛”,内容是晒出自己从学校偷来的东西。

表面看,这是一种哗众取宠的网络狂欢,实际上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就是一场危险游戏。当他们用点赞和转发互相“加码”时,很多人渐渐失去判断力,还以为偷点东西无关痛痒。结果,两名涉事青少年在舆论与法律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低头认错。

在新加坡,哪怕只是“轻度盗窃”,也可能面临罚款或最长三年的监禁。如果情况恶劣,比如牵扯抢劫,甚至会被判鞭刑或长达十年的监禁。

法律并未因为你是青少年而大幅降低门槛,惩戒力度依然相当。警方和心理专家一致呼吁:家长应时刻留意孩子的社交圈和上网行为,一旦发现苗头不对,要早期干预、及时引导。

面对青少年扒窃问题,一些人希望用强力法律手段来威慑。当然,在杜绝犯罪方面,法律必不可少,但光靠“重典”或者恐吓,也许并不能拔除冒险心理,还可能让孩子更叛逆。

许多社会学者提倡,从学校教育到家庭辅导都得跟上,得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责任,而且意识到“一时兴起”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有些家长可能要忙于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与社交状态。结果孩子跑到网络上或同伴圈子里寻求关注与认可,越“勇敢”越有人点赞。时间一长,就可能越过法律底线,对“偷东西”这件事开始麻木

另一方面,没有自制力的社交媒体,放大了炫耀与模仿的冲动。这时候,成年人若缺少引导和约束,孩子们若看了类似挑战赛,就更容易跟风犯罪。所以,高效结合心理教育与理性监管,似乎才是避免“童年误入歧途”的最优解。

随着扒窃案件频频见报,新加坡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青少年犯罪并不仅是一时冲动,更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关价值观教育,也关乎互联网传播环境。

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大多数人都认同,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得从教育和预防出发,出手越早越好。

对青少年个人而言,很多时候只是一股“小小的逆反心理”,却可能给自己留下案底,甚至影响一辈子。对社会而言,如果缺少心理辅导、公安监管、家庭引导三重合力,这个群体或仍会在边缘地带徘徊,甚至越走越远。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互联网上的哗然与现实世界的后果通常是一体两面:一方面是“热闹”,另一方面是“警钟”。

来源:BOSS外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