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别被“AI味”毁掉原创能力

摘要:ChatGPT发布两周年之际,更多反思正在展开。拥抱技术工具已成为趋势,许多人在疯狂学习并使用人工智能,在最大程度上提效。在教学实践中,AI技术已逐步融入多个环节,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不少研究人员、高校学生开始习惯用各类大模型来协助他们完成论文润色、编写分

ChatGPT发布两周年之际,更多反思正在展开。拥抱技术工具已成为趋势,许多人在疯狂学习并使用人工智能,在最大程度上提效。在教学实践中,AI技术已逐步融入多个环节,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不少研究人员、高校学生开始习惯用各类大模型来协助他们完成论文润色、编写分析数据代码和制图。

据澎湃科技报道,每到考试周、期末季,很多同学都会不同程度地借助AI完成作业,大家私下里也会互相拼GPT的会员,俗称“为科技付费”。但问题是,就像整容脸具备一定辨识度,自然美始终深入人心,老师们甚至能辨别出,学生们使用的是哪一家的大模型。“文心一言相当于文科生生成的内容,通义千问更像是理科生”。

习惯于求助AI,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懒惰的魔盒。当下许多职场人也开始用AI写报告、写策划方案,但有一天离开AI,人们会不会茫然于该如何办公?在报道中,老师提及,过去在GPT刚诞生的时候,学生可能只是借助AI来润色,但现在脱离了AI,学生已经快失去了原创写作的能力。在国内的高校中,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写作能力欠缺已经成为一种通病。有老师直言“AI让学生的作品失去了生命力,学生失去了对作品的原创能力”。这样的文章“AI味”十足,文笔乍一看很优美,很流畅,但没什么观点,车轱辘话来回说。

面对可能出现的学术能力的倒退,目前国内多所高校正在探索如何平衡AI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试图规范AI技术的应用边界。11月28日,复旦大学出台《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其中对人工智能(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规范,明确提出“六个禁止”,严重违规者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这成为国内首个高校针对AI提出的“禁令”。

我们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用AI,这是一个问题。界限仍然相当模糊,也缺少有效的检测工具。华东师范大学在今年8月,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中提及,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时应明确标注,且直接生成内容不超过全文的20%。可以形成共识的是,AI工具能够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但绝不能成为影响论文的关键创新点,更不能替代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或直接充当“枪手”。

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创意。不妨以纪录片创作为例。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以AI技术在纪录片领域的应用来看,对传统操作方式带来很大冲击,在AI的帮助下,不仅可以节省成本,提升效率,给整个行业带来比较好的利润增长,技术可以还原一些无法实现的场景,给传统文化传播插上想象的翅膀。

但是对于人工智能也有创作者持技术悲观主义态度,认为AI 能替代的只是制作者,而不是有创业能力,有思考有想象力的人。技术门槛降低之后,海量视频出现。2024年12月7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就发布了《关于AI“魔改”视频管理的提示》,明确提出对当前泛滥的AI“魔改”视频现象进行治理,《甄嬛传》被改编为“枪战片”,《红楼梦》被篡改为“武打戏”,对这些冲击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魔改”视频说不。随意生成的清一色日系动漫,这些比较低端的AI视频也引发纪录片从业者的警觉,期待真正引领国人审美的AI创作出现。不是简单的现实替代,而是超越想象力的画面。

简单依赖人工智能,就有可能为其所困,导致emo。工具似乎谁都学得会,但你很难把它用好。GPT的魅力其实就在于不断追问,直到得出你所要的方案。全世界的知识人工智能都会,最终考验的是一个人是否具备基于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驾驭AI,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提升认知,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提升我们提问的能力。尽管本科生阶段的学生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能力,但科学的与AI共存或许会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富有洞察力的人们用AI辅助学习,在不断追问中寻求解释共同成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来源:紫牛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