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果蔬采摘机器人在智能无人农场内,可自主完成多个环节的智能化作业流程;无人驾驶割草机器人则在田间全自动作业;蓝莓园上空,无人机腾空而起,凭借搭载的精准喷洒系统高效完成植保作业……
川商传媒记者 苏竹青报道
天上飞,田里跑。
AI果蔬采摘机器人在智能无人农场内,可自主完成多个环节的智能化作业流程;无人驾驶割草机器人则在田间全自动作业;蓝莓园上空,无人机腾空而起,凭借搭载的精准喷洒系统高效完成植保作业……
这是四川当前以智慧农业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场景范式。
智慧农业是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着力点。9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推动国产智能农机研发应用,发展农业农村低空数字经济。
《方案》提出了主要目标,到2028年,全省智慧农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农业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广泛应用,粮油种植、设施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突破,农业生产信息化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管理服务数字化能力有效提升,为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机器人“上岗”
9月4—7日,在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上,多个农业机器人亮相。
在成都极对数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履带式割草机器人的“酷炫”造型引起了观众的围观。据介绍,该机器人是无人驾驶,遥控操作。该公司技术总监陈志强对川商传媒记者介绍,这款机器人1小时可完成8亩地的割草任务,相较于传统人工或普通割草机,效率提升3-5倍。他表示,这款机器人能配套无人机使用,“无人机航拍地块建立地图,割草机根据地图生成导航路径,最终进行全自动作业。”
会展现场,中农科控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研发的AI果蔬采摘机器人正进行采摘演示,目前已实现平均每12秒完成一套完整采摘动作。总经理胡顺建对川商传媒记者表示,该机器人能适应智能设施温室和果园多种环境,实现无人自主导航行走。在采摘方面,通过AI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果蔬采摘位置和成熟度等信息获取及处理,并通过合理的路径规划,完成抓取、采摘和放篮等多种任务。果蔬采摘机器人还能与巡检机器人、植保机器人、运输机器人协同工作,实现智能无人农场内多个环节的智能化作业流程。
《方案》指出,推动国产智能农机研发应用。提升“天府良机”装备科研、制造、服务能力,加强川南、川东北丘陵山区小型智能农机装备大规模推广应用。集成北斗定位、无人驾驶等技术,推动“AI+农机”模式应用。
对此,成都极对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志强表示“四川省现在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相关政策不仅明确支持高端智能农机的研发推广,更聚焦丘陵山区小型智能装备的大规模应用——这与我们深耕割草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战略不谋而合。我们将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持续加大研发创新,以实际行动助力四川丘陵山区农业迈向智能化、现代化的新阶段。”
农用无人机显身手
《方案》指出,大力推广农用无人机在山地、丘陵地区开展“农资上山、农产品下山”吊运作业,打造农业低空运输场景。
据了解,近年来,农业无人机已成熟应用于农业生产耕、种、管环节,在作物管理中大幅提升机械化率。而随着低空经济政策的落地以及农用无人飞机在吊运作业上的应用,农业无人机也在最后“收”的环节大显身手。吊运作业成为继喷洒、播撒后的新兴潜力市场,其核心价值在于替代山地丘陵地区的人工与畜力运输,提升效率并降低风险。
在甘孜州雅江县,一位村民将挑选好的新鲜松茸装入无人机运输箱;仅15分钟后,这批松茸便降落在雅江县松茸产业园区的集散点。这是今年8月,四川省低空经济公司、雅江县经信商务合作局与雅江松茸协会的携手创新实践。据了解,此前雅江县松茸下山的运输方式较为传统,先靠人工背运出山,再转由摩托车转运至集散点,全程耗时近10小时;而采用无人机直送的模式,不仅压缩了运输时间,提升了运输效率,更缩短了松茸在途时间,有效锁住新鲜度,保障了松茸品质;同时还规避了人工背运时的安全风险,为松茸运输提供了更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在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宝城村,当地特产高山梨果园距山下600米,以往需用农用三轮车经3000多米崎岖的山路运下山,耗时四五十分钟。北川禹创智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监詹竞童介绍,如今改用重载无人机点对点吊运高山梨下山,时间仅需10分钟。除了效率大幅提升之外,还避免了传统农用机动车山路运输的颠簸磕碰,水果品相更好,助力果农增收。
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川商传媒表示,下一步,省低空经济公司将与合作伙伴聚焦高附加值农副产品,以低空运输为载体,充分整合上下游优质供应链资源,打造更快更新鲜的“低空严选”品牌,促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除了上述物流运输的应用场景以外,从发展趋势来看,农业无人机在种植管理中的应用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例如通过无人机搭载的先进传感器和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实时、精准地获取果园的各项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从而实现对苹果生长的精细化管理。
近日大疆农业发布的《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2024/2025)》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农业无人机年作业量突破26亿亩次,带动近50万人从事飞防服务行业,形成约130亿元的飞防市场规模。可以展望,农业无人机正以 “新质生产力”的姿态,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共同描绘四川农业的新蓝图。
补短板强弱项谋发展
困难与机遇并存。四川省智慧农业科技协会秘书长宫伟锋对川商传媒表示,四川作为农业大省,智慧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在政策扶持、技术运用和试点示范等方面成果显著。在技术应用上,无人机在多地春耕中承担病虫害防治、播种等任务,植保效率大幅提升;智能农机如自动驾驶拖拉机、插秧机广泛应用,提升作业精度;数字化育苗推动传统育苗向现代化“工厂模式”转型。在试点示范方面,全省建成多个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多地打造智慧农场、园区,树立了智慧农业发展的标杆。
然而,四川智慧农业发展也存在短板。宫伟锋介绍,从自然条件看,四川丘陵山地多,耕地分布零星,近60%的耕地连片面积小于5亩,耕地细碎化导致丘区农机装备“下田难”问题突出。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全省统一信息平台,数据分散;资金投入上,数字农业建设运维成本高,多数区域未建立稳定财政投入机制;技术研发层面,农业信息化专业研究机构及企业数量较少,缺少农业产业融合的信息化平台;此外,相关人才结构不合理,既懂农业又懂信息化的高端人才匮乏。
此外,川商传媒记者还注意到,当前国内农机行业持续调整,还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发展困境。吉峰科技(股票代码:300022)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传统农机需求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和赊销等竞争手段压缩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
针对这些情况,宫伟锋建议,相关企业可以从多维度发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与科研院校合作,突破关键技术,如研发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智能农机;在产品服务方面,开发多样化产品,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和售后技术支持;市场拓展层面,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知名度。此外,建议相关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完整产业链,参与行业协会,推动标准制定,并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四川智慧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来源:川商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