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特别报道:南京,常看常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7 17:56 1

摘要:9月17日起,《人民日报》推出“现代化人民城市这样建”特别报道,探访各地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的生动实践。首期报道《建设更多富有活力的创新之城》,聚焦《南京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老厂房“长”

9月17日起,《人民日报》推出“现代化人民城市这样建”特别报道,探访各地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的生动实践。首期报道《建设更多富有活力的创新之城》,聚焦《南京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老厂房“长”出新业态》

《人民日报》 2025年09月17日 第18版

全文如下

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专注攻关,各种“硬科技”令人目不暇接;办公楼内,“上下楼”即是“上下游”,产业协同联动畅通无阻……走进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硅巷的中材国际大厦产业园区,一幅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老旧工业厂房,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水泥装备生产加工。整个厂区占地达50亩,可年产值不足2000万元,不仅产值低,还影响城市发展,是典型的低效用地。

在离南京南站只有几分钟车程、寸土寸金的百家湖硅巷,这并非孤例。江宁开发区国土规划建设局副局长赵红俊介绍,硅巷所在的百家湖片区占地面积约2.3平方公里,曾是江宁开发区先行开发建设的启动区,但随着近30年的城市化进程、产业迭代,一度成为低效用地的集中地。

如何把这些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江宁分局城市更新科科长王平说,从2016年起,江宁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统一规划、市场主导”为指导方针,强化规划引领,绘出改造提升“一张图”,并推出空间统筹、审批提效等一系列“政策包”,吸引市场力量参与进来,对百家湖这类城市功能区域,以及禄口街道这种工业片区进行整体转型升级。

中材国际大厦产业园区负责人庞之栋说,在政府规划的引导下,2019年,公司开始“工转研”的转型之路,拆除旧厂房,搬走老产线,并先后投入5亿多元,在原址建起了4幢高标准的研发楼。短短几年时间,曾经破旧的老厂区上就崛起了一座创新园区,就连知名外企也慕名而来,在这里建了一个拥有约500名员工的研发中心。

老厂房逐渐退场,新业态不断“长出来”。如今,在百家湖硅巷,聚集了中汽创智、叠拓信息技术、国昌中心等一批总部及功能性机构和同方知网、中安智能等与数字经济、信息服务相关的企业2000余家,当地正推动南京南站与硅巷融合发展。江宁区街道中小工业集中区转型发展案例,入选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年度“亩均论英雄”改革典型。

“变化最大的受益者是这里的老百姓。”家住附近的居民刘金萍说,百家湖硅巷不仅产业在转型升级,周边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转变。“过去,这一带除了工厂,配套很少,马路上大货车来来往往,厂房里机器声轰轰隆隆。”

如今,行走在百家湖硅巷街头,俨然身处一个现代化的街区。“你看,这里不仅有智慧的公交车、会发光的斑马线,还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既有着市中心一样的繁华,也有着新城区的便利。”茶余饭后,刘金萍喜欢在附近走一走,喝杯咖啡,听听音乐,感觉日子越过越惬意。

南京市坚持人民城市理念

积极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探寻城市更新的模式与路径

激活资源、增进民生福祉的案例

不断涌现

01——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颐和路曾是南京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近代住宅集聚区。经过百年风雨洗礼,街区亟待修缮更新。

走进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第十一片区,这里共有文保建筑、历史风貌建筑7幢,历时3年多的修缮让这里风貌如故,与古为新。第十一片区先后引入了国际顶级婚纱品牌Vera Wang江苏首店、星巴克非遗概念店南京首店等10多家店面,用“文化”“艺术”与“时尚”等多种元素为这片古朴的历史建筑群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02——长江十二城沉浸式文旅街区

“这是一个能‘讲故事’的街区。”项目运营方、深度智谷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勇介绍,长江十二城沉浸式文旅街区为全国首个长江文化主题沉浸式街区,秉承“街区即景区、场景即风景”理念,集聚长江沿线12个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美食美景和城市人文,打造文、商、体、旅、展五大业态融合的新场域。

目前,街区已引入VR体验、文创、服饰、餐饮、运动等业态,也结合南京本地文化,将饱含时代记忆的“长江南北货商店”搬回长江路。目前,待上架商品正在选品中,初步设计为南京各区货品为主体,加入长江沿线其他城市的特色物产、文创非遗产品,今年9月已正式开店迎客。

03——锦创数字产业园

在长江路平行以北,是承载着一代南京人的电子记忆的珠江路。坐落在珠江路与龙蟠中路路口,由东鼎大厦改造而成的锦创数字产业园,书写了低效楼宇更新的又一“解法”。

过去,东鼎大厦外观破败、业态分散,改造后,载体全面出新,业态也提档升级。园区主楼打造为数字直播、流量经济产业园,引入数字直播、数字文创领域头部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

在园区裙楼的南京锦创书城,14万余册藏书堆砌出“知识城堡”,近年来陆续引入“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探秘山海经”“奇遇三星堆”等现象级文化IP展,全年吸引客流超80万人。在8月2日举行的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实体书店创新大会上,南京锦创书城(珠江路店)获得“年度最美书店”称号。

04——瑞金里REPARK

在瑞金路上,红砖灰瓦的厂房内搬进了咖啡轻食、茶饮烘焙等新“住客”。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沿线曾集聚了南京友谊服装厂等国营老厂,而今保留原有建筑特色,提升焕新老厂区,打造为集医疗服务、科创办公、酒店公寓、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瑞金里REPARK”,生活与产业在此交织共生。

05——新工·印记非遗产业园

从老印刷厂到非遗产业园,从封闭厂房到开放空间。承载着七十多年工业记忆的南京人民印刷厂正破茧重生,蜕变为新工·印记非遗产业园。

据了解,南京人民印刷厂的前身可追溯至1953年,作为南京最早的“老字号”印刷企业之一,曾承载着城市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1958年,该厂与南京五四印刷厂合并,组建为国有综合性印刷企业。历经时代变迁,印刷厂现已迁至江宁滨江开发区。

项目采用“经济适用、功能置换”的更新策略,打破原有封闭的厂房结构,重塑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提升街道界面活力。

在南京

老厂房“长”出新业态

老街区变“潮流打卡地”

低效楼宇变身“最美书店”

……

当存量资源通过更新重启

南京城“常看常新”的魅力

将被更多人看见

来源:投资南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