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法庭:罗永浩的流量如何行使福柯式的“私人审判”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6 21:27 1

摘要:福柯在“话语”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认为权力生成话语,话语反过来产生权力。所谓“话语权”就是人可以通过话语来赋予自身权力,谁拥有话语权,谁便能够掌握和控制话语,构建所谓的“真理”,决定社会舆论,使话语又成为服务权力的工具。

罗永浩

《话语的秩序》,作者米歇尔·福柯。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话语既权力“。颠覆了我们传统理解中,知识、语言和社会权力关系的理解。

最近爆发的网络流量博主罗永浩和西贝连锁餐饮的预制菜的争议。为这个理论找到了个值得惊叹的实例。

福柯在“话语”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认为权力生成话语,话语反过来产生权力。所谓“话语权”就是人可以通过话语来赋予自身权力,谁拥有话语权,谁便能够掌握和控制话语,构建所谓的“真理”,决定社会舆论,使话语又成为服务权力的工具。

在福柯看来,真理和知识也并非客观中立的存在。

他质疑道:“没有绝对的真理,所有的真理都渗透着权力的身影”。

那些被认定为“真理”的知识,往往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权力关系塑造的结果。权力通过生产知识和技术来实施对社会和个体的规训。

罗永浩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随后,这一说法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与讨论,“罗永浩吐槽西贝”相关内容登上热搜,西贝随即陷入预制菜舆论风波 。

2025年9月11日下午,罗永浩发文:“诚恳请教一下食品工业或化学工业的专家,有没有什么专业设备和方法能够检测出食物被烹制的时间?或用什么其他方式能检测出食物是不是预制菜?设备多昂贵都没关系,我想买一台或租一台,把用了预制菜后不肯说实话的餐馆横扫一遍。关心这件事的朋友们帮忙转发一下,多谢。”翻阅罗永浩该账号主页,24小时内发布了5条与西贝预制菜相关的博文 。

2025年9月11日19点多,罗永浩在微博转发“贾国龙将起诉罗永浩”的消息时评论称:“好,来吧。如果不是预制菜,那就太牛了。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2025年9月11日晚,针对#西贝将起诉罗永浩# 一事,罗永浩回复称:“嗯,我准备好了。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我相信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另外,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连发数条微博反击。他逐条驳斥了贾国龙说法,同时发布十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罗永浩声称,自己关注的早已不是一场官司的输赢。他回应网友担心西贝会玩“文字游戏”时说:“这倒不怕,如果他们做文字游戏打赢了官司,过程中自然会有真相泄露,那时候公道自在人心。”并表示,无论官司结果如何,他相信整个事件都将“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作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

2025年9月12日,罗永浩发微博,据《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

2025年9月12日晚间,罗永浩开播称,西贝称没有预制菜是100%撒谎,因为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出台 。

(时间发言顺序,和图片资料都是来源百度百科。9·10罗永浩吐槽西贝事件_百度百科)

罗永浩借助其网络影响力,将个人消费体验转化为公共议题。通过掌握流量这一“权力技术”,他成功地对一个商业实体实施了福柯所说的“规训权力”。这种权力技术与暴力相比更加隐蔽、高明,却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约束和惩罚效果。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描述了权力从公开的肉体惩罚向对自我心理感受的私密、无形规训的转变。罗永浩对西贝的“私人审判”不再依靠传统司法机构的权威,而是通过调动公众情绪和网络舆论来实现规训目的。

罗永浩在直播中强调:“并不反对预制菜,只是想借此事件,让预制菜市场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这一表述试图确立一种新的“正常状态”,即餐饮企业应当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加工方式。这正是福柯所描述的规训权力的核心功能:通过对正常状态的社会定义,实现对个体(包括企业)的规训。

罗永浩

福柯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其“真理制度”,即社会接受并使其发挥真正功能的话语机制。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何为“真正烹饪”和“合理消费”的真理制度的争夺战。

西贝试图引用国家相关部门对预制菜的定义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而罗永浩则试图通过诉诸公众常识(如“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不应被视为新鲜蔬菜”)来重构这一真理制度。

罗永浩凭借其巨大的流量优势,将个人消费抱怨转化为公共议题。使自己的观点成为“真理”,而排斥其他可能更为专业或的声音。这实际上构成了福柯所说的另一种“排斥系统”通过设置议题和定义讨论框架,排斥其他话语的表达机会。

作为私人个体,罗永浩行使着类似公共机构的权力,却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传统司法和行政机构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制衡机制,而流量话语权的行使往往缺乏这样的制约,容易演变为“多数人的暴政”或“流量暴政”。

福柯提醒我们,权力无处不在,但并非不可避免。通过认识到权力运作的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质疑和挑战那些看似自然和不言而喻的权力结构。在这个网络流量成为新型权力的时代,保持对话语权运作的批判性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正如福柯所说:“话语不只是斗争或控制的目标,也是权力为之斗争的关键手段”。

罗永浩眼里的西贝人

这里么中年精英的“面子执念”暴露了对宏大叙事的盲目依附:成功必须通过强硬、不败、掌控来证明。

这种叙事具有排他性暴力,它压抑了妥协、道歉、反思等更人性化的可能性。

贾国龙的“嘴硬”实则是被企业家身份叙事所殖民的行为表演,他必须扮演“果断领袖”而非“纠错者”,即使代价是摧毁自己搭建的王国。因为,人越是沉迷于叙事角色,越容易成为叙事的奴隶。

在分析罗永浩等现象时,

来源:哲学教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