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果洛的高原腹地,风雪常年不歇。就在黄河源头扎陵湖畔的一处陡坎下,一块不起眼的岩石,竟藏着一段被风沙掩埋了两千多年的秘密——“尕日塘秦刻石”。这块海拔4306米的摩崖石刻,如今成了考古界的一颗“惊雷”,不仅炸开了人们对秦朝疆域的传统认知,更把秦始皇求仙的触角
青海果洛的高原腹地,风雪常年不歇。就在黄河源头扎陵湖畔的一处陡坎下,一块不起眼的岩石,竟藏着一段被风沙掩埋了两千多年的秘密——“尕日塘秦刻石”。这块海拔4306米的摩崖石刻,如今成了考古界的一颗“惊雷”,不仅炸开了人们对秦朝疆域的传统认知,更把秦始皇求仙的触角,直接引向了青藏高原的腹心。
谁能想到,那个东巡海上、射杀巨鱼以求长生的秦始皇,竟也派人踏上了高原的冻土?而这一切,竟被刻在了一块石头上,静静等了两千多年。
2020年,青海师大的侯光良教授团队在三江源科考时发现了此处时刻。起初,谁也没太当回事——字迹风化严重,风格又古朴,业内初步判断是“明清仿古石刻”,没准是哪个道士或文人附庸风雅的产物。
转机出现在2023年7月。社科院考古所的仝涛研究员蹲在石头前,眯眼盯着其中两个字:“己卯”。这两个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时间的锁。他猛然意识到:这不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的纪年吗?一个被遗忘的官方使团,或许就在这天,踏上了这片冰原。
2025年6月,仝涛在《光明日报》发文,石破天惊地提出:这很可能是秦代遗存。消息一出,学界哗然。国家文物局火速组建联合团队,两次奔赴现场,动用了高精度信息增强、矿物元素分析、风化次生矿物检测等“黑科技”。结果令人震惊:刻痕内部的矿物风化程度,与两千多年的自然侵蚀完全吻合;“昆陯”二字的阜旁结构,正是秦篆典型写法,汉代以后几乎绝迹;而“卅七”年而非“廿六”,也通过光谱技术排除了误读可能。
更关键的是,“五大夫”这个爵位是商鞅变法的产物,且“五”与“夫”合文书写——这种上古特有的“合文”习惯,在秦汉之后基本消失。这些细节,像拼图一样,严丝合缝地指向了一个结论:这不是仿古,而是真迹。
石刻全文37字,字字如刀凿进历史:“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士采樂昆陯……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
翻译过来就是:秦始皇派五大夫翳,带着一队方士,前往昆仑山采药,于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抵达此地,再前行约二百五十里,便是终点。
这短短几行,把《史记》里那个痴迷长生的秦始皇,从东海之滨直接拉到了黄河源头。我们一直知道他派徐福东渡,却从不知道,他的求仙版图竟也向西延伸到了青藏高原。
要知道,公元前210年,正是秦始皇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已统一六国,却仍未放弃对“不死药”的执念。而这次西行,或许是他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求仙行动。有意思的是,石刻用的是“三月”,而非秦统一后推行的“十月岁首”历法。这说明,这支使团可能来自旧制地区,或因高原偏远,信息滞后,仍沿用旧历——一个微小的细节,却暴露了帝国边疆治理的真实图景。
他们为何选择冬季出发?专家推测,黄河上游湿地夏季泥泞难行,唯有寒冬结冰,车马才能履冰而过。这支队伍,很可能是在冰天雪地中,一步步驶向传说中的“昆仑”。
传统史观一直认为,秦朝的疆域止步于陇西,青藏高原是“化外之地”。可这块石头,硬生生把秦的影响力推到了青海腹地。
它首次以实物证据,证实了秦与青藏高原的直接联系。而这条路线,正是后来“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雏形。别小看这条道——它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文化、民族、信仰的交汇线。秦使团的到来,意味着中原王朝的官方力量,第一次系统性地进入高原核心区域。
更耐人寻味的是“书同文”的影响。石刻用的是标准秦篆,而非当地文字。这说明,即便在如此偏远之地,秦的官方书写体系仍在推行。这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一次带有政治象征意义的文化宣示。
有趣的是,秦文化本身也深受羌戎影响。兵马俑士兵的胡须、服饰,都带有明显的西北民族特征。而这次派往昆仑的“方士”,很可能本身就是融合了中原与高原巫术传统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秦始皇的“技术官僚”,也是文化交融的桥梁。
你可能会问:一块石头,值得动用1200人轮班守护吗?
答案是:值。
这块石刻,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它不仅是文字学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第一现场”。它的价值,不亚于在沙漠里发现了一枚秦代虎符。
更棘手的是它的环境:海拔4306米,年均气温零下,极端低温可达-48℃,无水无电无信号,连氧气都稀薄。风吹、雪蚀、冻融循环,每一刻都在侵蚀这块脆弱的石头。再加上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红线,任何大规模施工都受限。
于是,玛多县政府硬是组织公安、文旅、文物干部,从6月9日起24小时轮守。国家文物局也紧急拨款98.85万元,用于建围栏、搭看护房、解决水电。1200人轮岗,不是“作秀”,而是高原文物保护的现实——人,是唯一能应对突发风险的“活体防护”。
这块石头,只是一个开始。国家文物局已制定2026—2028年考古计划,准备对扎陵湖、鄂陵湖区域进行全面调查。周边150公里内已发现75处从旧石器到近现代的遗存,包括石棺葬、古城、祭祀遗址——这里,或许曾是古代高原的“文明走廊”。
未来的考古,不会是“挖宝式”的突击,而是多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地质学家看环境变迁,人类学家看族群迁徙,文献学者对照古籍,甚至气候模型也会被用来还原当年的“采药路线”。
至于文旅开发?别指望“打卡式”旅游。三江源是生态禁区,任何开发都必须让位于保护。但可以想象,未来或许会建一个“远距离观景平台”,配上AR导览,让游客在不打扰环境的前提下,遥望这块改写历史的石头。
“尕日塘秦刻石”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它有多古老,而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中国”的想象边界。
我们总以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中原,边疆是后来“纳入”的。可这块石头告诉我们:早在秦代,中原王朝的使团就已经深入高原,寻找神话中的昆仑。这不是征服,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认亲”——把远方的山川,纳入自己的信仰版图。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华文明的底色: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是多元的、流动的、不断向外探索的。1200人守护的,不只是石头,更是这种“多元一体”的历史自觉。
或许,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是画地为牢,而是敢于在风雪中,刻下自己的名字。
海拔4306米现“秦始皇密令”获官方“身份认定”古文字学家刘钊:秦人寻仙采药足迹确至青藏高原 网易
补史之缺、意义重大青海玛多县扎陵湖乡发现珍贵“秦刻石” 央视网(cctv.com)
Luminescence dating of prehistoric hearths in Northeast Qinghai Lake and its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
青藏高原确认发现中国海拔最高秦代刻石 新华网
PALEOGRAPHIC EVIDENCE OF QIN RELIGIOUS PRACTICE FROM LIYE AND ZHOUJIATAI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百度百科
【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8〕64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尕日塘秦刻石”认定:环湖考古与原址保护同步推进 央广网
来源:得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