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法院,1951年,一个被判死刑的"国民党特务"突然高喊:"陈赓将军能为我作证!"全场哗然。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南京法院,1951年,一个被判死刑的"国民党特务"突然高喊:"陈赓将军能为我作证!"全场哗然。
这个人叫杨登瀛,真实身份不一般。
杨登瀛原名鲍君甫,家境不错,1917年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
在早稻田,鲍君甫遇到了改变他思想的人——河上肇。
这位日本著名学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鲍君甫成了他的学生。
教授的课堂上,《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深深印在这个中国青年的心里。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远在东京的鲍君甫坐不住了,他要回国投身革命洪流。
回到上海后,鲍君甫参加学生运动,组织工人罢工。
这个留学归来的青年很快展现出组织才能。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28年,杨剑虹这个青帮人物因为贪污案自杀,国民党在上海的特务机构顿时群龙无首。
陈立夫和张道藩急需一个既有能力又可靠的人来主持上海工作。
鲍君甫进入陈立夫的视野。
留学经历、组织能力、立场(表面上的),这些条件让鲍君甫成为完美人选。
张道藩还和鲍君甫有私交,这层关系为他背书。
1928年10月,蒋介石任命鲍君甫,为中央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特派员。
从此,鲍君甫改名杨登瀛,成为国民党在上海的特务头子。
这个职位直属陈立夫,独立于军警系统,权力极大。
杨登瀛上任后,立即与租界巡捕房、上海警备司令部、市党委建立密切联系,编织出一张覆盖上海的特务网。
国民党高层对这个新任特派员很满意。
表面上,杨登瀛是急先锋,实际上,他心里装着的是河上肇教授的马克思主义。
这个矛盾的身份让他痛苦,也为后来的转变埋下伏笔。
杨登瀛住在法租界,出入高档场所,过着特务头子的奢华生活,内心深处,他在等待机会。
1928年春天,上海的地下斗争进入白热化。一个叫陈养山的共产党员引起了杨登瀛的注意。
陈养山原本在浙江搞武装起义,失败后辗转到上海,被编入中央特科。
这个人和杨登瀛有旧识,五卅运动时两人就认识。更巧的是,陈养山此时正躲在杨登瀛家里。
国民党要缉拿的共产党员住在特派员家中,这个讽刺的场面让人啼笑皆非。
陈养山每天观察杨登瀛的言行,发现这个表面上的反共头子内心深处同情共产党。
陈养山试探性地和杨登瀛谈论政治。杨登瀛的回应让他吃惊——这个人对共产主义理念有深刻理解,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感失望。
陈养山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
陈养山将情况报告给中央特科。周恩来听后眼前一亮:如果能将杨登瀛争取过来,党组织就能在国民党特务机关内部安插一枚重要棋子。
周恩来决定:发展杨登瀛为中共工作。
这个任务交给了陈赓。1928年5月,陈赓化名王庸,在霞飞路一家咖啡馆与杨登瀛秘密会面。这次谈话改变了杨登瀛的人生轨迹。
陈赓的态度很直接。他告诉杨登瀛,共产党了解他的处境,理解他的苦衷。
如果愿意,可以为党工作,继续保持国民党特派员的身份,成为一名双重间谍。
杨登瀛内心挣扎激烈。接受意味着生死边缘的冒险,拒绝意味着违背内心信念。
经过深思熟虑,杨登瀛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为共产党工作。
陈赓表示非常理解,支持他继续跟着杨剑虹干下去,希望他能尽快与租界巡捕房、警备司令部、市党委建立更亲密的联系,并且每月可以提供300块大洋作为经费。
党组织的支持让杨登瀛感到温暖。
为了配合杨登瀛的工作,共产党还为他配备了保镖、秘书和一辆私人轿车,他获得的情报也由秘书处理后直接与陈赓联系。
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工作效率,也确保了安全。
中央特科在四川北路设立了"杨登瀛办事处"。这个公开的办公场所成为地下工作的重要据点。
杨登瀛正式开始了双重间谍的惊险生涯。
杨登瀛的双重身份给他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白天,他是国民党的反共急先锋;夜晚,他向共产党提供机密情报。
这种分裂的生活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
为了取信国民党,中央特科故意给杨登瀛一些无关紧要的情报,让他立功受奖。
这种配合演出既维护了杨登瀛的身份,也迷惑了国民党高层。
1929年8月24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事件。彭湃、杨殷等党的重要领导人在开会时被捕。
消息传来,党中央震惊。周恩来指示陈赓,通过内线查明真相。
陈赓立即联系杨登瀛。
杨登瀛经过一番打听,查明原来是白鑫变节投敌。
白鑫是黄埔一期学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曾在彭湃领导的海陆丰政权工作,1929年调入上海中央军委当彭湃的秘书。
白鑫的叛变让党组织损失惨重。
杨登瀛提供的情报帮助党组织及时识别了这个叛徒,避免了更大损失。
这次事件证明了杨登瀛情报工作的价值。
杨登瀛的情报网络覆盖上海各个要害部门。
租界巡捕房的行动计划,警备司令部的搜捕方案,国民党市委的人事安排,这些机密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央特科。
1930年,杨登瀛及时将搜捕计划通报给陈赓,使党组织能够提前转移,许多党员因此逃过一劫。
杨登瀛从不直接与普通党员接触,所有联系都通过陈赓这条单线。
这样既保证了安全,也避免了暴露。
即使是中央特科内部,知道杨登瀛身份的人也很少。
为了维护双重身份,杨登瀛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他要参加反共会议,要制定搜捕计划,要在公开场合发表反共言论。
这些都让他内心痛苦。
1931年,顾顺章叛变事件爆发。
这个中央特科负责人的叛变,给地下组织造成毁灭性打击。
杨登瀛因顾顺章出卖被捕,这使中共中央在此后很长时间内,难以掌握国民党的核心机密。
杨登瀛被捕后,国民党对他进行了严厉审讯。
作为双重间谍,他面临着生死考验。
幸运的是,杨登瀛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没有出卖任何同志。
1932年,杨登瀛在张道藩斡旋下获释,此后的岁月里,他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解放前夕,杨登瀛已经是个穷困潦倒的老人。
他改名换姓,在南京街头摆摊卖货,过着最底层的生活。
没人知道,这个普通的小贩曾经是叱咤上海滩的特务头子,更没人知道他曾为共产党立下汗马功劳。
1951年,有人举报这个卖货的老头气质不凡,怀疑是隐藏的特务。
领头的人走到他跟前一亮证件就问:"你就是鲍君甫?"
老头不明所以地点了点头,谁知道就是这一下,他就立即被对方抓了回去。
杨登瀛的身份被确认,他的特务履历很快被查清。
审讯中,杨登瀛面临死刑判决。
一直到审判长念出"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几个字的时候,他才有了反应,老人挣扎着大喊:"我不是特务!我救过共产党!陈赓能作证!"
杨登瀛对审判法官讲,自己是共产党员,他只和陈赓大将单独联系,只有陈赓可以证明他的身份。
这个声明让所有人震惊。一个国民党特务头子,竟然声称自己是共产党员?
南京法院院长鞠华知道此事后,感觉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秉承着对此事负责的态度,赶快就给远在云南的陈赓写信求证。
这封信关系到一个老人的生死。
陈赓当时在朝鲜战场。
收到南京法院的来信后,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陷入了回忆。
二十多年过去了,霞飞路咖啡馆的那次会面,杨登瀛提供的宝贵情报,这些往事涌上心头。
陈赓立即回信证明杨登瀛的身份。
他在信中详细说明了杨登瀛在隐蔽战线上的贡献,证实了他的共产党员身份。
这封信挽救了杨登瀛的生命。
杨登瀛获释后,继续过着平静的生活。
党组织给他提供了生活保障,让他能够安度晚年。
1969年,这个传奇的双重间谍在北京去世,享年68岁。
杨登瀛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往往比小说更精彩。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在黑暗中坚持信念,在危险中守护理想?
他们的名字可能不为人知,但他们的贡献永远值得铭记。
参考信息:
杨登瀛:周总理临终前牵挂的特殊人物,他有什么传奇经历?·网易订阅·2024年11月5日
比谍战剧更精彩,党史上的"红色特工"如何挽救危局?·腾讯新闻·2020年9月2日
誓言无声——我党隐蔽战线百年斗争秘闻·华声在线专题
人民周刊·人民网·2016年11月28日
来源:小喵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