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对我父母这辈人来说,它要再不是经典,就没什么是经典

360影视 2024-12-22 21:24 4

摘要:对我父母这辈人来说,《流浪者》是永远的印度电影名片。40多年了,母亲还能记得里边有名的片段;年近80的老父亲,平时的记性并不好,但谈起《流浪者》,仍然能记得里边的插曲,当音乐唱起时,还会跟着哼唱——它要再不是经典,就没什么是经典了。

对我父母这辈人来说,《流浪者》是永远的印度电影名片。40多年了,母亲还能记得里边有名的片段;年近80的老父亲,平时的记性并不好,但谈起《流浪者》,仍然能记得里边的插曲,当音乐唱起时,还会跟着哼唱——它要再不是经典,就没什么是经典了。

不仅仅是父母这辈人十分中意这部电影,小小的我也从没忘记这片,那别具一格的旋律一听,就知道是《拉兹之歌》——唱腔熟悉无比,音乐的力量真是神奇!

我对电影这么熟悉,却在一开始没看过电影,怕是有人会惊奇——八十年代,我是用听录音剪辑的方式达到看电影的目的——这片子的说教味和戏剧性,也真当是当年大爷大妈们的口味。再加上年幼时我翻过无数遍小人书——电影剪辑版的,印象之深刻,不亚于看电影,我觉得,不说它是最好的吧,也是最早的一部印度经典电影!

一开始我是看不懂剧情的,只看个热闹。

拉兹的父亲,拉贡纳特法官,这个原本代表着公平、正义的象征,他的著名理论: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就一定是贼。其中的阶级观念十分深刻,出生论的邪恶也由此可见!

开篇就绑架拉兹母亲的扎卡,一看就知道是坏蛋。扎卡的祖父、父亲都是强盗,拉贡纳特就认定其是强盗——他对扎卡的误判,是整个故事的起源。

这种极端的以出生背景给人下定论的逻辑,在现代看来是相当荒谬的,但对于当时的印度来说,却是一条公布于众的“真理”。这一切源于在印度传承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影片对出生论的批判手法,非常具有印度特色。

接下来就进入一个令人悲伤又愤慨的故事里,拉贡纳特究竟有没有良心呢?如果法官有良心,能把自己怀孕的妻子赶出家门吗?

流落贫民窟,陷于社会底层的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鼓励儿子,长大了要当法官。其情其景,思之令人落泪。

富有的丽达和贫穷的拉兹从小就成为了好朋友,长大后,更是发展为恋人。无论在何时,丽达都像一个纯洁的天使,代表着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本该快乐的一对青梅竹马,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里。小拉兹用鲜花为好朋友祝贺生日,说等以后有了钱,再买像样的礼物——心酸又心疼的一幕。

拉兹和父亲近在咫尺却彼此不认,双方都呈现出僵硬的拒绝姿态。

拉贡纳特,这位上流社会颇有名望的大法官,到这个时候了,还在坚定地拥护他的信念——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就一定是贼。

受到打击的拉兹,因为父亲角色的缺失,被人欺负,然后又导致失学,被坏人扎卡带入歧途。

拉兹命运的转折点,是在他母亲为了养家,积劳成疾后,失去劳动能力的那一刻,这个转变是惊心动魄的——回家来,高烧的母亲糊涂了,本来没做饭,却对回家的拉兹说饭做好了。当懂事的拉兹骗妈妈说饭很好吃,他吃饱了!没想到母亲又说,那给妈妈也拿点饭,妈妈饿了——小拉兹瞬时被难住了。

这个设计真太经典了,每次看到这个地方,都忍不住落泪。

为了挽救母亲,拉兹生平第一次做了小偷。从一个儿童犯,变为一个成人惯偷,贫穷是造成拉兹犯罪的根本原因,而贫穷也恰恰是拉兹所代表的底层人民最突出的特征。从这个层面来说,因为穷,底层人民有着更高概率的犯罪可能。

随着镜头旋转,十年过去,拉兹长大——说实话,成人拉兹没我想象的漂亮与英俊。演员风格明显倾向于卓别林,倒是我一直讨厌的法官爸爸长得很符合现代审美。

对于滑向罪恶深渊的拉兹来说,少年丽达是信念的象征,即便是望着丽达的照片,都能让他感到愧疚万分。

他得将丽达的照片翻过去,才能安心行窃。这份对丽达的思念,无疑就是他仍心存良知的表现。

与丽达的相遇,也最终将拉兹拉回了人生的正轨。与其说,是爱情拯救了拉兹,不如说是丽达所代表的信念,感召了拉兹的回归。

所以,丽达这个人物在片中承担的绝不仅仅是和男主角谈个恋爱,制造浪漫,她和拉兹的这段纯洁爱情,扛起了新时代下,社会对真理的价值诠释。

话说,女主角真是一个天使!幼时的丽达就已经足够可爱,长大的丽达,很有赫本的气质,天使面孔,再加上金子般的心!女主的发型,身形,还有穿的服装,加在一起整个有种希腊女神般的美!

显然,拉贡纳特是传统种姓制度的捍卫者,丽达是新时代人人平等的拥护者。因此,表面上影片歌颂的是一段纯真的爱情,而实质上还是对反种姓制度的高度赞美。

项链事件是一道关键的分水岭。

拉兹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矛盾和纠结。

要是拉兹不那么多良心愧疚也许就好了——偷就偷了呗!野人嘛……

但是拉兹决定重新做人,却再三遭到解雇。

这说明,其实,很多时候“血统论”还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这种观念正是造成拉兹苦难人生的原因。

走投无路的拉兹和他“师傅”进行了生死搏斗。

扎卡从头到尾只是一个配角,却是影片中最大的悲剧人物,拉兹以主角光环最终得到重生,而扎卡将永远以一个恶人的名义死去。

在当时的印度,扎卡的故事,可能更接近一个低种姓人民的人生。

最终,拉兹以谋杀、偷窃罪被带上法庭被告席,当轮到自我辩护的阶段时,他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驳,他说道,自己已经毫无置疑的是个坏人,即便被绞死也不可惜,随后他指着前来围观审判的贫民窟孩子们,慷慨激昂的问道,但是这些孩子该怎么办?因为他们每个人、每一刻都有沦落到自己这个地步的危险。

丽达毅然站出来,担任拉兹辩护。她为自己打了第一场正义的、有社会效应的一场官司。

她在法庭要求法官从良心出发,轻判拉兹,法官回答:法律不承认良心。丽达回道:既然法律不承认良心,那么良心也不承认法律!

这个回答掷地有声。

是的,当法律都不能保障一个群体在社会中得到公平对待,合法谋生,而这个群体无奈犯罪后,法律却要一视同仁地、无差别审判他们,那么这个法律本身就有失公平,而无法得到良心的认可。

丽达的回答,是对拉兹故事内在含义的高度概括,也是为贫民窟所有贱民的正义呐喊。

勇敢的丽达赢了。

最后的救赎就靠法官的良心——当拉贡纳特看着自己的儿子拉兹以偷窃、谋杀的罪名站在被告席上,他所一贯秉持的出生论也不攻自破。这种自食其果的惩罚,明显来自印度宗教文化中的因果报应。

确认身份很简单——儿子有项链,那是证明身份的一个重要物件,但很明显儿子并不想认父亲,是父亲主动认,这体现了人性好的一面——父亲确实有偏见,但不是十足的坏人。然而确认身份不是重点,重点是父亲内心的矛盾和煎熬——拉古纳德扛不住良心的谴责,亲手粉碎了自己定下的坚信不疑的准绳。

故事结局和对白,很给人以希望。但其实,如果在拉兹法庭发言后就 end ,震撼力才超强,只不过1951年需要大团圆,爱恨情仇不能戛然而止,所以结尾削弱了一点,必须多个尾巴,成为典型的戏剧电影。但不要紧,它仍不失为一部批判现实的力作,或者说,它仍然是一部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不朽之作!

“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用来贯彻主题来表现阶级对立是过于简单了些,但是,因为社会制度和阶层难以跨越。出生论以及底层阶级的困苦和同情,使得影片获得了非常大的受众面,包括中国。在当时那个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外部世界的中国来说,《流浪者》这部优秀印度电影的出现,犹如平地一声雷响,成为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回忆。就是今天,再看到这部电影,也特别容易唤起人的怀旧之情,独坐着却内心奔腾,希望找回所有的旧日一般,这个时代已经出不来《流浪者》这种作品了。美好的年代(即使贫穷和落后),人们还有希望和梦想,现在没有了,时代真的进步了,把这两样东西都给整没了!中国人对印度电影的好印象,被永远集体定格在了《流浪者》,它也就此成为了永远的印度电影名片。

来源:在影视的边缘行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