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词里含有珍珠的诗句有: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辛弃疾的《念奴娇·西湖和人韵》:“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晏殊《诉衷情·海棠珠缀一重重》:“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
宋词里含有珍珠的诗句有: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辛弃疾的《念奴娇·西湖和人韵》:“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晏殊《诉衷情·海棠珠缀一重重》:“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
出土过珍珠的宋代墓葬:(1)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出土了真珠木梳等珍珠文物。(2)苏州瑞光塔地宫:出土的北宋真珠舍利宝幢,装饰有近四万颗珍珠。
宋元笔记小说中有许多关于珍珠的描写,以下是一些例子:(1)《绀珠集》:记载了宋代女性用珍珠制作花钿的情况,“妇人面饰用花子,因上官昭容用以掩其痣,人皆效之”宋代崇尚清新淡雅之美,因此淡雅脱俗的珍珠成为花钿的热门选品。(2)《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时期杭州交易珍珠的火爆场景,长街两侧开设了许多商铺和专门的首饰行,坊间有闲情逸趣的姑娘们还会办闺门串珠比赛。(3)《倘湖樵书初编》:记载了破雾珠的故事,“蛮人至海上采珠宝,常以雾暗为苦,有此珠则雾自开,因以宝货易之,值数千缗”。(4)《夷坚志》:讲述了北阴天王之子与凡间女子的故事,其中涉及珍珠,“明日视之,米中得北珠数颗。”此后雍家人每天都能从米里面找到珍珠,家境也因此变得富裕。(5)《辍耕录》:“文宗潜邸金陵,适兴国寺铸大钟,金方在冶,上至,取嵌珠指环默祝曰:若天命在躬,此当不坏。即投液中,钟成,珠宛然在上。”(6)宋庆历中,广州有蕃商死,珍珠没官,上命取珠,出禁中钱易之,以赐张贵妃,导致京师珠价腾踊。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不少描写了深海采珠的危险性,如:(1)《后汉书·孟尝传》:提到合浦珠池“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虽未直接详述采珠危险,但暗示了官吏过度索取对珠民的压迫,间接反映采珠行业的艰难。
(2)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明确记载合浦珠池的采珠险境:“合浦珠池蚌蛤堆积,能没水探取,或遇大鱼蛟鼍诸海怪,为鬣所触,往往溃腹折肢。人见一缕浮水面,知蜓死矣。”直接描述了珠民(蜓)潜水采珠时可能遭遇海怪袭击,导致死亡的情景。(3)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珠池”条记载:“采珠人以大舶环池,以石悬大篮,令善水者系石而下,深者至五百尺,拾珠置于篮中,气迫则撼绳,舟人挈出之。不幸遇恶鱼,一缕血浮水面,则无复能出者。”详细说明了采珠人需系石深潜,可能遭遇恶鱼而丧命的危险。本书还记载了广西合浦有个地方叫断望池,采珠船比一般的船更宽、更圆,船上载有许多草垫,用于应对航行途中的漩涡。(4)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引《元和郡县志》等史料,提及合浦采珠“海水咸涩,深不可测,采珠者多死焉”,强调了深海环境的恶劣和高死亡率。(5)宋代史浩《童丱须知.其四.梳妆八篇 》:“生灵膏血是缗钱,买得珍珠颗颗圆。痛惜鲛人在深海,风潮沉溺几多船。”(6)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虽为明代著作,但对前代采珠情况有总结,其“珠玉”篇记载:“采珠人没水,必腰系长绳,绳端系铃,舟上人持之。其人沉水,见珠,即摇绳,舟人觉铃响,乃绞绳出之。或遇恶鱼,绳断则葬身鱼腹。”直观展现了采珠时依赖简陋工具、面临恶鱼威胁的险境,也可印证宋元时期采珠的类似状况。这些典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深海采珠的高风险,既包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涉及海洋生物的威胁,体现了珠民生存的艰辛。
中国古代开采珍珠场景图
历朝历代对于珍珠开采的要求各不相同,对采珠人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要经过朝廷的认可才可以进行采珠行为,并且采到的珍珠必须上交,相对应的根据珍珠的品相会对采珠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发放一些粮食,而这些粮食也仅仅只够维持平时的生活。就以合浦珍珠为例,一颗珍珠的成长周期为三年,在大肆开展采珠工作后,都会出现无珠可采的局面。《渑水燕谈录》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主“刘鋹据岭南,置兵八千人,专以采珠为事,目曰‘媚川都’”,开了军事化管理珠池的先例。刘鋹在民间搜刮了大量的珍珠,用来装饰宫殿和船舶,奢华至极。《铁围山丛谈》提到宋代采珠者叫“疍户丁”,通常父子、兄弟结伴,十余人驾驶一艘采珠船入海作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疍户丁不知道珍珠的真实价值,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的珍珠,被奸商以升酒斗粟的低价购走。明朝嘉靖年间,大量的采珠人就因为采不到珍珠纷纷饿死,书中有云:“嘉靖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
北宋庆历二年(1042)檀木堆漆描金嵌珍珠舍利函 温州瑞安慧光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宋庆历二年(1042)檀木堆漆描金嵌珍珠经函 温州瑞安慧光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俯视图
此尊造像出土于宁波天封塔地宫,该地宫时代已到南宋,但此造像的造型与韩国出土的统一新罗时期的金铜佛立像非常相似。背光部分镶嵌珍珠。
1978年,苏州瑞光塔北宋地宫出土了真珠舍利宝幢,该宝幢高达1.22米,上面装饰的珍珠近四万颗,均经过精心挑选与打磨,散发出迷人的光泽。
五代-北宋 堆漆描金嵌珍珠舍利宝幢 苏州瑞光塔出土 苏州博物馆藏
嵌珍珠舍利宝幢细部图
鎏金铜佛立像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 年)
宁波天封塔地宫出土
高 28 厘米,宽 11.5 厘米
宁波博物馆藏
辽人对女真人实行了极为严苛的珍珠采买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额定量进贡:辽朝要求女真人每年定量进贡东珠等名贵物产。到辽天祚帝时期,这种索取变得更加无度,契丹贵族为满足自身贪婪欲望,无休止地向女真各部落索要东珠。(2)强制危险采珠:每年冬春之际辽帝游猎时,会强令女真人冒着酷寒,凿冰入水采蚌取珠,许多女真人为此惨死江中。(3)层层压迫获取:北珠产于松花江下游入海口,采集季节性强,每年九、十月时,当地坚冰厚达一尺多,采珠需凿冰捕蚌,极为困难。辽代契丹人征服了大东北,要求女真人每年春捺钵(契丹语,即春天渔猎季,又叫“春水”)之时,以驯养的一种叫作“海东青”的鹰隼,抓捕北归的天鹅、大雁等飞禽,鹅、雁会下河吃蚌肉,连同里面的珍珠一并吞下,海东青个头不大,但胜在飞行速度,海东青将鸟群驱赶至猎人弓箭射程内,再将其射杀补获。(4)伴生其他压迫:辽人在索取珍珠过程中,还派遣使者到女真各部,这些使者气焰嚣张,号称“天使”,他们不仅无度索要珍珠等特产,还会提出女子陪睡的过分要求,不论女子是否有夫家,甚至女真贵族的亲属也不能幸免。有关辽人对金人实行的珍珠采买政策,上述内容中提及的古代典籍有宋代蔡滫的《铁围山丛谈》、《三朝北盟会编》、《龙沙纪略》、《黑龙江外记》、《黑龙江述略》等。
辽代珍珠宝幢 朝阳北塔出土 朝阳北塔博物馆藏
1988年朝阳北塔进行修缮时,发现了天宫、地宫,出土了上千件文物。其中,天宫中出土的七宝舍利塔,是由银丝串起金银饰品,以及珊瑚、珍珠、玛瑙、玉石、水晶等宝物制成。此外,在七宝舍利塔中的金舍利塔内有一个金盖玛瑙罐,罐内藏有两颗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和5粒鎏金珍珠。
珍珠宝幢细部图
五百罗汉之贝中珍珠图 南宋林庭珪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画中云雾缭绕,古松参天。众罗汉或坐或站,齐聚在水潭边的岩石上,前面两位罗汉神情专注地看着潭面,在巨大的漩涡中忽然有大蚌浮现。大蚌体内出现一颗硕大的红色珍珠,发出三道耀眼的光芒。一位罗汉手持铁棒,欲将大蚌打捞上来。又或许是此蚌自有灵性,准备将那颗红珍珠供奉给罗汉。
珍珠常与神秘的生物或自然现象相关联。如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扬州明珠”:嘉祐年间,扬州地区的壁社湖、新开湖一带,出现了一颗奇异的“明珠”。其外形像个巨蚌,能在水面上快速飞行,外壳张开时,珠光透射出来,光亮如太阳,沿湖岸十多里的树木都能被光照得历历可辨。这个“蚌珠”在当地水域活动了十多年,居民和行人常常能见到它。董含《三冈识略》记载“五龙攫珠”:康熙五年八月十四日,宝山居民见海中一个大二丈许的蚌,中衔一珠如小儿拳,时时吐弄,白光亘天。不久有五龙盘旋其上,风雨晦黑,一白龙奋爪攫珠,被蚌咬住,良久才挣脱,沉入海底,其余四龙各散去,蚌则浮在海面,整夜不沉,珠光照耀如雪。钱泳的《履园丛话》卷十四“珠光”一则,抄录了《三冈识略》中关于康熙五年宝山异事的记载,还提到此蚌至今尚在上海、崇明之间,海上珠光一现,数日内必有风雨,其光紫赤,上烛霄汉,忽开忽合,难以言状。或谓珠光现,两三年内,其地必有涨沙,屡试屡验。
宋代皇后画像中珍珠的呈现,看似与“宋代审美偏素雅”的印象有差异,实则与当时的礼制、身份象征及艺术表现逻辑密切相关,具体原因如下:(1)礼制对“皇后”身份的强化需求:宋代虽整体审美崇尚简约,但皇后作为“国母”,其服饰需通过象征物体现至高地位。珍珠在古代被视为“天地之精”,象征纯洁与尊贵,是礼制规定中皇后冠服的核心装饰元素(如凤冠、袆衣等)。画像作为记录皇后仪轨的载体,必须严格遵循礼制,如实呈现珍珠的使用,以彰显“母仪天下”的等级权威,而非单纯追求华丽。(2)冠饰是珍珠集中的核心区域:宋代皇后画像中,珍珠主要集中在凤冠上。凤冠作为皇后的标志性冠饰,根据《宋史·舆服志》,需装饰“九龙四凤”,龙、凤的头部、羽翼及冠顶的花饰都会镶嵌珍珠,形成视觉焦点。这些珍珠并非随意堆砌,而是按“十二章纹”等礼制符号分布,数量虽比明清少,但在画像中通过艺术放大,会显得较为突出。(3)艺术表现的“象征性简化”:宋代宫廷画像注重“写实与象征结合”,画师会对冠服细节进行提炼——弱化繁复纹样,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如珍珠、宝石)。因此,画像中珍珠的“视觉占比”会被强化,让人感觉数量较多,实则是为了清晰传递“皇后身份”的信息,而非真实数量的完全复刻。综上,宋代皇后画像中的珍珠,本质是礼制规范、身份象征与艺术表现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符合等级制度的要求,也通过视觉符号强化了皇后的尊贵地位。
昭宪太后(902年~961年9月17日),杜氏,定州安喜县(今河北省新乐市杜固镇杜固村)人。北宋时期皇后(追封) ,宋宣祖赵弘殷的妻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之母,赠太师杜爽长女,母为范氏 。十五岁,嫁给赵弘殷,生下五子二女。凭借儿子赵匡胤,受到尊崇,受封南阳太夫人。 治家严毅, 颇通礼法。宋太祖赵匡胤继位,尊为皇太后。 建隆二年(961年),去世,享年六十岁,陪葬于安陵, 追谥昭宪太后。此幅戴龙凤冠,凤钗,鞠衣加帔,大带双绶,玉佩玉环。
北宋宣祖皇帝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杜太后的珍珠饰品
凤冠上的珍珠装饰
珍珠耳坠和项链
北宋真宗皇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钦宗皇后像
本幅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薰殿帝后像之一,为宋钦宗朱皇后的画像。朱琏生于1102年,死于1128年。靖康之变时朱皇后被金人北俘。金人令朱皇后入宫“赐浴”,朱皇后不堪污辱,投水自杀。从画像上看朱皇后算的上艳丽多姿,和史载相符,是宋代皇后中少有的美女。
头部细节
朱皇后珍珠妆
朱皇后冠上的珍珠装饰
冠翅上的珍珠装饰
衣领缀珍珠
袖口缀珍珠
坐垫装饰珍珠
云履鞋头缀珍珠
元代墓葬中有珍珠出土。例如,甘肃漳县汪氏家族墓22号墓出土的金冠顶,正中为一圆珠,底部饰有珍珠纹一周,珍珠纹正中接有三个相连的圆环,并有一个接近方形的开口,内有珍珠一颗。河北石家庄后太保村元代墓葬出土的金饰,包括发钗、戒指、耳环等,镶嵌有绿松石、孔雀石、玻璃、珍珠等。此外,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元代墓葬出土的随葬文物中,也有珍珠、琥珀坠饰等。
元代女性标志性的“罟罟冠”冠上的花饰、流苏会串联多颗珍珠,加上耳饰的珍珠流苏(常为三串,每串数颗),整体数量可达上百颗。皇后的罟罟冠顶部装饰金佛,周围环绕珍珠串,冠身垂挂珍珠流苏,规定流苏数量为十二串,每串珍珠数量约十余颗,总计百颗左右;妃嫔的罟罟冠珍珠数量减半,以体现等级差异。
元世祖皇帝后御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武宗皇帝后御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顺宗皇帝后御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出土珍珠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有:(1)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与两位皇后的陵墓。1956-1958年发掘,共出土文物2648件,其中4顶皇后凤冠尤为引人注目。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镶嵌宝石115块,穿缀珍珠4414颗;孝靖皇后的三龙二凤冠,镶嵌珍珠3426颗。(2)益庄王夫妇墓: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洪门镇长塘村,为益庄王朱厚烨及其元妃王氏、继妃万氏的合葬墓。1958年发掘,出土了一对八珠环,每只耳环的金钩上穿饰有1颗菱角形的绿松石,下方的蝴蝶托和中间的花托上各镶嵌着1颗红宝石,金丝缠绕成的边环上还穿有4颗珍珠,一对耳环共八颗珍珠。(3)荆藩王墓:位于湖北蕲春,1972年发掘。荆恭王墓出土了镶嵌红蓝宝石、珍珠的花头簪、凤穿花顶簪等;都昌王朱祁鑑妃袁氏墓出土了镶嵌红宝石、珍珠的金花树。(4)梁庄王墓:位于湖北钟祥,是明代亲王墓中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古墓之一。墓中出土了大量珍珠,还有许多与珍珠相关的饰品,如文献中记载的金凤簪伴有“口衔珠滴”,虽出土时珍珠已不在,但能证明原有珍珠。
明代冠服制度极为细致,对珍珠数量的规定精确到具体服饰部件,以皇后和皇妃为例:(1)根据《大明会典》,皇后凤冠(如九龙九凤冠)上,龙、凤口中及冠顶装饰的珍珠数量有明确规定,仅定陵出土的孝端皇后凤冠就镶嵌珍珠5000余颗,其中最大的珍珠直径达1厘米,且规定“龙首衔大珠一,小珠九”,凤身、花叶等部位也有固定数量的珍珠。(2)皇后朝服所佩“玉革带”“绶”等,边缘用珍珠缀饰,数量依礼制为“每节缀珠三”,整体约数十颗。(3)皇妃凤冠珍珠数量少于皇后,如“九翟冠”珍珠数量约为皇后的三分之二,且珍珠规格较小。
明代皇后的珍珠凤冠主要有以下几种:(1)九龙九凤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为孝端皇后所有。冠上饰有九条金龙,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冠上共嵌有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多达4414颗。(2)六龙三凤冠:同样出土于明定陵,属于孝端皇后。冠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插饰翠云、翠叶,全冠共有宝石一百二十一块,使用了大量珍珠进行装饰。(3)三龙二凤冠:1958年出土于北京昌平明定陵,是万历孝靖皇后的凤冠。前饰三条金龙口衔珠滴,下饰点翠双凤,冠上有95块宝石、80片翠云、3426颗珍珠,博鬓左右各三扇。
明太祖马皇后像
明成祖皇后像
明仁宗皇后像
明宣宗皇后像
明宣宗嵌宝石珍珠金炉
明英宗孝庄睿皇后像
明英宗孝肃皇后像
明宪宗孝贞纯皇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宪宗孝惠皇后像
明孝宗孝康敬皇后像
明武宗孝静毅皇后像
明世宗孝洁肃皇后
孝恪皇后像
大明穆宗庄皇帝像(隆庆)
冠上双龙戏珠用大颗的珍珠,龙身镶嵌相对小颗的珍珠。
明穆宗孝懿庄皇后
明孝纯皇后像
明孝和皇后像
明孝定皇后像
明孝安皇后像
大明神宗显皇帝像(万历) 皇冠有大颗珍珠
明神宗孝端显皇后
明神宗孝靖皇后像
定陵共出土4顶皇后凤冠,其中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共镶嵌宝石115块,穿缀珍珠4414颗。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共镶嵌128块宝石、5440颗珍珠。孝靖皇后的三龙二凤冠上镶嵌宝石95块,珍珠3426颗。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定陵出土的珍珠具有以下特点:(1)品质优良:粒径较大:部分珍珠珠径达到寸级,在天然珍珠中属于较大尺寸,如万历皇后的镶宝石天然珍珠耳环上的珍珠,展现出皇家用品的奢华。(2)形状规整:多为正圆形,形状规整,符合当时人们对于完美珍珠的审美追求,在自然形成的珍珠中较为难得。(3)色泽温润:色泽以洁白匀净为主,呈现出柔和的光泽,质感温润,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4)工艺精湛,镶嵌精美:被广泛应用于凤冠、首饰等器物上,与宝石、金银等搭配,采用了当时最为精巧的点翠嵌珍珠宝石工艺,通过细致的镶嵌手法,将珍珠固定在器物上,形成精美的图案和装饰。(5)组合设计巧妙:与金龙、翠凤、宝石等相结合,设计出各种寓意吉祥、富有皇家气派的图案,如凤鸟口衔珠串、珍珠围镶宝石形成精致珠花等,使珍珠在器物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添了整体的华丽感和艺术价值。(6)来源广泛:明朝时期,珍珠通常采自沿海地区,定陵出土的珍珠可能来自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沿海海域,这些地区是当时重要的珍珠产地。
万历皇后珍珠点翠凤冠
定陵出土珍珠点翠凤冠(复原)
大明光宗贞皇帝像
大明光宗孝元贞皇后像
大明熹宗像
来源:乐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