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溶解性有机质(DOM)与金属离子(Me)的结合作用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所形成的DOM-Me复合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迁移转化行为、环境持久性与生态毒性,已成为新兴关注污染物。本文系统综述了DOM-Me复合物的分离检测技术、多尺度作用机制(分子-介观-宏观
溶解性有机质(DOM)与金属离子(Me)的结合作用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所形成的DOM-Me复合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迁移转化行为、环境持久性与生态毒性,已成为新兴关注污染物。本文系统综述了DOM-Me复合物的分离检测技术、多尺度作用机制(分子-介观-宏观)及环境效应,重点探讨了功能基团特异性结合、分子量分级效应、环境因子动态调控与生态毒性双重角色,并对结合模型进行评述与展望,旨在为深入理解DOM介导的金属地球化学行为与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一、DOM-Me复合物:从分子到环境的多尺度交互
DOM是天然有机质(NOM)中具有高反应活性的组分,其分子量介于100–2000 Da之间,富含羧基(-COOH)、酚羟基(-OH)、氨基(-NH₂)等多元功能基团。这些基团在不同pH条件下发生质子化/去质子化,通过配位交换、阳离子桥接、疏水作用及静电引力与金属离子形成单齿至多齿配位复合物,显著影响金属的水解形态、生物有效性与迁移能力。
DOM-Me复合物的环境行为受多尺度机制调控:
分子尺度:功能基团类型、金属电负性与离子半径;
介观尺度:pH、离子强度、共存阴离子等环境因子扰动;
宏观尺度:DOM介导的毒性调控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分离与表征技术进展
2.1 分离方法
物理分离:
平衡透析(Equilibrium Dialysis):基于分子量截留(100 Da–100 kDa)实现DOM-Me与游离金属的扩散平衡,适用于μM级痕量金属结合容量测定,但存在平衡时间长(24–72 h)、胶体干扰等问题。
超滤离心(Ultrafiltration Centrifugation):利用离心力替代液压,效率提升50%,可区分溶解态(1 kDa)金属。
尺寸排阻色谱(SEC):按流体力学体积分级,分辨率虽有限(ΔMW >10%),但避免电荷/极性干扰。
不对称流场流分离(AF4):可分离1–300 nm复合物,适用于Zn、Cu、Ni等过渡金属。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原位分离游离与结合态金属,适用于动态结合态分析(如Zn²⁺、Ni²⁺)。
化学分离:
固相萃取(SPE):基于吸附(疏水作用)或离子交换(竞争性配体置换)分离复合物,但pH依赖性较强(最优pH 3–5),需空白校正非特异性吸附。
2.2 表征技术
原位光谱:
荧光淬灭滴定与EEM-PARAFAC:定性表征二元结合机制,区分类腐殖质(C1)、类富里酸(C2)与类蛋白(C3)组分贡献,但仅覆盖20–40%荧光DOM。
紫外可见光谱:通过SUVA₂₅₄、E2/E3比值等参数关联DOM芳香性与金属结合亲和力。
圆二色光谱(CD):监测金属诱导的蛋白质构象重排(α-螺旋/β-折叠转变)。
等温滴定量热(ITC):通过焓变(ΔH)定量非荧光多糖-DOM体系结合 stoichiometry(n)与吉布斯自由能(ΔG)。
异位表征:
FTIR、XPS、NMR、EPR等提供功能基团结构变化、配位形态、氧化态与配位环境的多维度信息。
拉曼光谱通过分子振动模式变化揭示配位机制。
2.3 联用技术
SEC-ICP-MS、CE-ICP-MS等联用技术实现分子量/电荷密度分辨的金属分布分析,软电离技术(ESI、MALDI)提升检测灵敏度2–3个数量级。
三、分子尺度:功能基团特异性与分子量效应
3.1 功能基团结合
羧基与酚羟基:主导配位位点,pH >5时去质子化形成内层络合物(如Cu²⁺、Fe³⁺),酚羟基在pH >8时优先与Pb²⁺、Cr³⁺形成单齿配位。
氨基:pH依赖性显著,碱性条件下形成强场配合物(如Mo⁶⁺、Co²⁺)。
巯基:对软酸金属(Hg²⁺、Ag⁺、As³⁺)具有高亲和力,还原环境中含量提升3–5倍,促进甲基汞形成。
3.2 分子量分级效应
高分子量DOM(HMW, >10 kDa):以芳香性腐殖质为主,多齿配位但位点可及性低。
低分子量DOM(LMW,
金属结合能力因金属异质:Cu²⁺偏好HMW-DOM(Qₘₐₓ=2.65 μmol/mgC),而As³⁺/⁵⁺、W等多与LMW-DOM结合。
四、介观尺度:环境因子的动态调控
4.1 pH与离子强度
pH调控功能基团解离度与DOM构象,碱性条件(pH>7)促进羧基去质子化(-COO⁻含量>85%),增强金属内层配位。
离子强度(IS)升高(0.001 M→0.1 M)压缩双电层,zeta电位从-16 mV升至-3 mV,抑制静电结合。
4.2 氧化还原与硫化学
还原环境中硫掺入提升巯基含量,DOM-Hg²⁺复合物稳定性增强,甲基汞产率提高2–3倍。
氧化条件下DOM裂解生成低分子羧酸,增强Fe³⁺、Zn²⁺外层配位,但巯基氧化(-SH→-SO₃H)完全抑制Hg²⁺配位。
4.3 共存阴离子
PO₄³⁻与CO₃²⁻竞争配位,降低DOM-Cu结合容量30–70%;
CO₃²⁻通过CaCO₃共沉淀释放DOM结合位点;
Cl⁻(>0.1 M)通过Hg²⁺-Cl配位抑制DOM驱动的Hg²⁺还原。
4.4 金属性质与DOM特性
软酸金属(Hg²⁺、Cd²⁺)优先与软碱配体(-SH、-NH₂)结合,硬酸金属(Al³⁺、Fe³⁺)倾向与-COO⁻、-O⁻结合。
DOM芳香性(SUVA₂₅₄>4 L·mg⁻¹·m⁻¹)、疏水性、功能基团密度共同调控金属结合 selectivity 与强度。
五、宏观尺度:环境效应与毒性调控
5.1 保护性效应
螯合屏蔽:降低游离离子生物有效性,如Cu²⁺对Acartia tonsa的LC50提高2–5倍;
竞争吸附:DOM羧基与根表竞争,降低水稻对Cd²⁺吸收30–50%;
氧化还原调控:DOM促进Cr⁶⁺还原为Cr³⁺,As³⁺氧化为As⁵⁺;
有机涂层保护:DOM在藻细胞壁形成涂层,将As³⁺的EC50从8.32 μM提升至22.39 μM。
5.2 危害性效应
增强生物膜渗透:疏水DOM-Pb复合物通过三元表面配位促进Chlorella kesslerii对Pb吸收2.8倍;
促进生物积累:疏水DOM携带脂溶性甲基汞穿透生物膜;
分子量矛盾效应:>1 kDa DOM抑制Cu生物有效性,
迁移与二次释放风险:DOM-Cu复合物促进迁移但可能二次释放。
六、结合模型与未来展望
当前模型包括:
离散位点模型(如WHAM):适用于多金属竞争模拟,但忽略DOM分子结构异质性;
连续分布模型(如NICA-Donnan):描述结合能连续分布,但参数众多(>10),依赖电位滴定数据;
荧光模型(如Stern-Volmer):快速评估蛋白结合,但对非荧光组分与多齿配体不敏感;
生物配体模型(BLM):直接关联金属形态与生物毒性,但忽略DOM结合形态动态变化。
未来研究方向:
发展微电场驱动分离技术,提升痕量复合物分离效率与检测限;
定量表征功能基团参数与金属性质,构建非线性耦合模型;
研究多组分体系(DOM-有机污染物-金属)的竞争/协同机制;
整合分子动力学与水文模型,构建跨介质迁移预测模型;
结合FT-ICR-MS与机器学习(如随机森林、深度学习),开发高精度预测平台。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科学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