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散养土鸡别瞎喂!7个“土办法”记牢,鸡健康产蛋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19:24 1

摘要:秋分将至,北风渐起,田野间的野草开始结籽,活跃的虫儿也日渐稀少。对于散养土鸡的养殖户来说,这看似天高气爽的季节,实则暗藏“危机”。昼夜温差拉大,天然食物减少,鸡群极易掉膘、生病,甚至遭遇兽害侵袭。搞不好,辛苦大半年,眼看要出栏的鸡,或者指望多产蛋的母鸡,都可能

秋分将至,北风渐起,田野间的野草开始结籽,活跃的虫儿也日渐稀少。对于散养土鸡的养殖户来说,这看似天高气爽的季节,实则暗藏“危机”。昼夜温差拉大,天然食物减少,鸡群极易掉膘、生病,甚至遭遇兽害侵袭。搞不好,辛苦大半年,眼看要出栏的鸡,或者指望多产蛋的母鸡,都可能折损效益。

“养鸡八年,年年秋分前后都是最关键的‘保膘期’!”经验丰富的老养殖户马成深有感触,“这时候管理跟不上,鸡一掉膘,抵抗力就弱,病害跟着来,冬天更难熬,出栏重量轻、蛋量少,损失可不小!”

马成总结了自己多年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7个“土办法”,强调秋季养鸡重在细节,“别瞎喂”是核心,但绝不仅仅是喂的问题。做好这七点,鸡群壮实少生病,产蛋量稳中有升,年底才能卖个好价钱。

立秋后,特别是北方地区,夜间温度骤降至15℃以下是常事。鸡群容易因寒冷扎堆挤在角落,轻则影响休息和采食,重则发生踩踏压死,或者因受凉诱发呼吸道疾病、拉稀(如白痢)。

老马经验: “我每年8月底就给鸡舍‘穿三层’!”

屋顶盖秸秆: 在鸡舍屋顶直接铺设20厘米以上厚度的干稻草。这比单纯的彩钢瓦顶棚保温效果好得多,实测能提高鸡舍内温度约5℃,还能有效遮挡绵绵秋雨。

门口挂棉帘: 用旧棉被缝制门帘。傍晚5点左右气温下降前放下帘子,阻挡寒风灌入;早上9点气温回升后掀开,保证通风和鸡群进出。注意帘子底部留点缝隙通风。

地面铺稻壳: 在鸡舍地面铺设一层干燥的稻壳(或木屑、刨花),厚度以踩上去松软为宜。鸡晚上趴在上面能有效隔绝地寒,睡得安稳,减少“炸群”(夜间惊飞)。关键点: 每3天左右更换一次新稻壳,保持干燥卫生。马成说:“去年图省事没铺,结果冻伤了12只鸡,拉白痢治了好久,今年早早就铺好,一只没病!”

秋季自然环境中食物(草籽、虫子)锐减,单靠鸡自己刨食远远不能满足能量和营养需求,尤其是长膘和产蛋的需要。但“瞎喂”——不分时间、不分种类地大量投喂,不仅浪费饲料,还会让鸡变懒,不去觅食,体质反而下降。

老马诀窍: “早晚两顿补饲,中午不喂!”

早上撒玉米(少量): 清晨7点前投喂一次,以玉米粒为主,量要控制(约每只鸡2两)。目的是让鸡垫垫肚子,产生“半饥饿感”,促使它们在白天更积极地进入林地、草丛中主动寻找虫子、草籽等天然食物,增加运动量,保持野性活力。

傍晚加豆粕(高蛋白): 下午5点后,鸡陆续归巢,这是关键的长膘和补营养时间。在基础饲料中掺入20%左右的豆粕(优质植物蛋白来源),并撒一把切碎的新鲜南瓜藤、青菜叶或其他青绿饲料。高蛋白+维生素的组合,能有效促进增重和羽毛丰满。

备应急粮: 遇到连续阴雨天,鸡无法外出觅食时,提前用麸皮或米糠泡水,装在盆或槽中,放置在避雨的棚下。鸡饿了会自己去吃,避免因外出淋雨受凉。

重要提醒: 饲料不要直接堆在地上!用竹筐、料桶或吊挂式料槽盛放,既防止老鼠偷吃造成浪费和污染,也保持饲料干燥卫生,减少病从口入的风险。

9月份(白露节气前后)是鸡蛔虫、绦虫和球虫病的高发期。潮湿的环境、鸡群密度稍大或卫生稍差,都可能诱发。球虫病尤其危险,会引起血便、消瘦甚至死亡。

老马教训与应对: “去年有批鸡拉血便,兽医说是球虫没防好,损失了300多块!今年我学乖了,白露前10天就动手!”

空腹喂南瓜子(天然驱虫): 选一个早上不喂饲料,每10只鸡撒半斤生南瓜子(最好用锤子稍微砸碎,方便鸡啄食)。鸡空腹吃下南瓜子,其中的葫芦巴碱等成分能麻痹和驱除肠道线虫。喂食南瓜子后,间隔3小时以上再喂常规饲料。

饮水中加药(科学防治): 在鸡群饮水中,按说明书剂量加入氯硝柳胺、地克珠利等广谱驱虫药(具体用药请咨询兽医或按药品说明),连续饮用2天。间隔15天后,再用另一种成分的驱虫药(如含磺胺类成分的球虫药)进行一次,轮换用药,避免寄生虫产生抗药性,同时杀灭虫卵。

关键后续: 驱虫期间及之后的鸡粪要及时彻底清理!将粪便堆积在远离鸡舍的区域进行发酵处理(利用生物热杀灭虫卵),发酵好的粪便是好肥料。绝对不能让鸡接触到或啄食到新鲜粪便,这是寄生虫传播的重要途径!

秋分过后,自然光照时间明显缩短。光照是影响母鸡产蛋的重要环境因素。光照不足,会抑制卵巢活动,导致产蛋率大幅下降。

老马实测有效: “我在鸡舍装了两个60瓦的灯泡,吊在离地面1.8米左右的高度(避免鸡碰到),效果立竿见影!”

开灯时间: 每天在早晨天亮前2小时(如5点)和傍晚天黑后2小时(如7点)各开灯补充光照2小时。这样能保证每天总光照时间(自然光+人工光)达到14-16小时,稳定刺激母鸡产蛋。马成分享:“上个月产蛋率直接从50%提到了70%!”

营造舒适产蛋环境:

产蛋箱铺松针: 收集晒干的松针,铺在产蛋箱里,厚度约5厘米。松针柔软、有特殊气味,既能保持鸡蛋清洁不沾泥,又能吸引母鸡乐意进箱产蛋。

勤捡蛋: 每天中午11点左右和下午2点左右各捡一次蛋。及时捡蛋可以避免鸡蛋被后续进窝的鸡踩破,也能防止母鸡长时间待在窝里产生“抱窝”(孵化)欲望而停止产蛋。

秋冬季野外食物减少,黄鼠狼、老鼠甚至狐狸、野猫等都会变得更加活跃,散养鸡场是它们眼中的“免费餐厅”。

老马的血泪教训: “去年被黄鼠狼一夜偷了8只鸡,心疼坏了!今年下决心做好防护,效果真不错。”

外围拉电网(物理隔离): 在鸡群活动区域的外围边界,离地约30厘米高度,拉设一圈脉冲式电网(选择安全电压和脉冲间隔的专用围栏,避免电死鸡)。夜晚通电,黄鼠狼等野兽触碰后会被短暂电击吓退。

鸡舍门口放捕鼠笼(清除内鬼): 老鼠不仅偷吃饲料,传播疾病,有时还会咬伤小鸡。在鸡舍进出口附近放置捕鼠笼,用香味浓烈的诱饵(如油炸花生米) 吸引老鼠。马成说:“三天就抓了5只大老鼠!”

养土狗看护(生物警戒): 养1-2只本土看家狗,晚上拴在鸡舍附近。狗的警惕性高,听觉嗅觉灵敏,稍有异常动静就会吠叫,对野兽有很强的威慑作用,堪称最可靠的“活警报”。

长时间在同一片林地或草地放养,鸡群会过度刨食啄食,导致地面“寸草不生”,植被破坏,土壤板结,失去生态放养的意义,也减少了后续的食物来源。

老马的循环之道: “我把林地分成4块,轮着用!”

定期轮换: 将鸡群可活动的林地或草地划分为4个区域(或更多),每个区域放养约20天左右就转移到下一个区域。

修复与播种: 对刚刚空出来的区域,及时撒播耐践踏、生长快的草种(如黑麦草)。利用轮休期让草皮恢复生长,等下一批鸡轮转回来时,又有充足的青草可供采食。

消毒小技巧: 在鸡群轮换到新场地之前,可以用稀释的生石灰水泼洒一遍地面。生石灰既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其钙质残留鸡还喜欢啄食,有助于补钙。

这条虽未在原文明确列为第七点,但贯穿于各个“土办法”中,是健康养殖的基础。

及时清理粪便: 尤其是驱虫后和鸡舍内,勤打扫,保持干燥。

饮水清洁: 每天清洗水槽,更换清洁饮水。

定期消毒: 轮换场地时、发生疫情后或定期对鸡舍、用具进行消毒。

观察鸡群状态: 每天留意鸡的精神、采食、粪便是否正常,早发现早处理。

“秋季管鸡就像照顾小孩,细心点准没错!”马成最后总结道,“别光盯着喂料,保暖、喂好、驱虫、防兽这几大项环环相扣。把这7个‘土办法’记牢做实,你的鸡群才能健健康康,膘肥体壮,蛋也多,平安过秋冬,年底出栏绝对能多赚一笔!”

这些源于实践的土办法,成本不高,操作性强,关键是效果实实在在。新老养殖户们,赶紧对照检查一下,秋分将至,别让疏忽影响了咱一年的收成!觉得有用,别忘了分享给身边养鸡的朋友

来源:蕃茄加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