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一开学啊,朋友圈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幼儿园入园记”直播现场。
九月一开学啊,朋友圈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幼儿园入园记”直播现场。
看着那一个个摇摇晃晃的小背影,身后是老母亲们又是激动又不舍的复杂眼神,说实话,我心里也跟着咯噔一下。
娃上幼儿园,操心的事儿太多了。怕他不吃饭,怕他被欺负,怕他想妈妈……
但你知道最让我头疼的是什么吗?
不是准备书包文具,也不是调整作息,而是——怎么跟老师聊天!
真的,每次点开老师的微信头像,那个对话框里的光标,简直就是我的心电图,打了删,删了打,最后憋出一句:
“老师,在吗?”
空气瞬间凝固。
或者等到下午接娃,抓着老师问一句:“老师,我家娃今天怎么样啊?”
老师一脸职业假笑,回你一句:“挺好的呀,很棒。”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挺好”到底好在哪儿?是吃了两碗饭,还是交了个新朋友?你啥也不知道。
我跟你讲,别小看这几句简单的对话。
你跟老师沟通的方式,很可能决定了你家娃未来三年在幼儿园的“江湖地位”。
是老师愿意多看一眼、多抱一下的“重点关心对象”,还是那个只存在于花名册里的“普通同学”?差别大了去了。
今天多米妈就来扒一扒,那些高情商家长,是怎么跟老师聊天的。牢记“三说三不说”,想要老师多关心娃,又不嫌你事儿多,其实很简单。
/
先说,哪3句话,说了就加分
1. 别问“怎么样”,要问“具体事”这绝对是90%的家长都会踩的第一个坑。
“怎么样?”这个问题,太大了!太虚了!
老师一天要带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娃,她的大脑不是监控录像,不可能记住你家娃一整天的所有细节。
你这么一问,她只能给你一个最安全、最官方的回答:“挺好的。”
后来我学聪明了。
我换了个问法:
“王老师,今天做手工剪纸,我家多多能跟上吗?他小手肌肉不太好,我有点担心。”
“李老师,今天午睡他哭了吗?大概几点睡着的呀?”
你看,问题越具体,老师就越好回答。
老师可能会说:“多多今天特别棒!虽然剪得慢,但特别专注,还主动问旁边的小朋友借了胶水呢!”
或者:“刚开始有点哼唧,我抱了抱他,给他讲了个故事,不到十分钟就睡着了,一觉睡到起床,很厉害!”
这不比一句干巴巴的“挺好的”信息量大多了?
你问得越具体,老师的回答才越有价值。你对孩子的关心,才算落到了实处。
说白了,这就跟我们去看病一样,你总不能跟医生说“我不舒服”,你得说“我头疼,一阵一阵的,特别是左边”,对吧?
2. 别只抛问题,要带着“办法”去我家多米刚上幼儿园时,中午死活不睡觉。
每天下午回来都蔫蔫的,吃着晚饭头一点一点的,看着真心疼。
一开始我也特别着急,直接在微信上问老师:“老师,我家娃不午睡怎么办啊?”
老师能说啥?只能说:“我们多鼓励鼓励他,会多拍拍他的。”
这事儿就跟石沉大海一样,没下文了。
后来我冷静下来想,光把问题扔给老师,让她怎么办?她又不是神仙。
于是我换了个方式,我跟老师说:
“王老师,多多在家午睡都要抱着他的小恐龙玩偶,我明天给他带到幼儿园,午睡的时候能不能麻烦您让他抱着试试?”
“如果他实在不肯睡,也不用强迫他,能不能让他坐在小床上安静地翻翻绘本?别影响到其他小朋友就行。”
你猜怎么着?
老师马上回复:“没问题!你这个办法好,考虑得真周到!”
你看,你主动去想办法,老师会觉得你是在跟她并肩作战,是在“合作”,而不是把她当成一个解决你所有育儿难题的“客服”。
老师也是人, 你体谅她,她自然更愿意帮你。
带上解决方案去沟通,是成年人社交的基本礼貌,在亲师关系里,更是高情商的表现。
3. 别光提要求,要常说“谢谢”我以前也觉得,没事儿别老去烦老师。
结果就是,开学三个月,我跟老师一句话没说过。直到有一次娃在幼儿园跟小朋友闹了点不愉快,我才第一次给老师打电话,自己都觉得特别突兀。
现在我学乖了,我把跟老师的感谢“日常化”。
比如,我会在朋友圈看到老师发的孩子们活动的照片,找到我家娃,然后截图发给老师:
“王老师,谢谢您拍的照片,看到他笑得这么开心我们就放心啦!您辛苦了!”
或者,娃回家哼了首新学的儿歌,我也会跟老师说一句:
“孩子回来一直唱您教的《小星星》,手舞足蹈的可开心了,谢谢老师教得这么用心!”
你信不信,老师的回复里都带着笑意。
幼儿园老师的工作,真的很琐碎,很累。哄睡、喂饭、教唱歌、处理各种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她们特别需要被理解和认可。
你平时多表达感谢,多“存点人情”,在你真的有事需要麻烦老师的时候,沟通起来会顺畅一百倍。
千万别觉得这是拍马屁. 这是真诚换真诚.
/
再说,哪3句话,一说就踩雷
4.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小红花,我们家没有?”啊……这句话简直就是“灾难现场”。
我亲耳听过一个奶奶在幼儿园门口这么质问老师,老师当时的表情,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一座三室一厅。
亲爱的,幼儿园不是职场,小红花也不是KPI。
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不一样,有的娃慢热,有的娃胆小,有的娃就是不喜欢在集体面前表现。
用一朵小红花去衡量孩子的“好”与“坏”,不仅会让孩子压力山大,也会让老师非常为难。
不如换个说法:
“老师,您觉得我家娃最近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呀?我们回家也好有方向地鼓励他。”
相信我,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滔滔不绝地跟你说出孩子的闪光点。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让他去战胜别人。
5. “这孩子在家就听你的话,老师你多费心管管!”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在恭维老师有权威,但实际上,是在明晃晃地“甩锅”。
潜台词就是:我们在家管不了,这个教育的烂摊子,就全交给您了。
太不负责任了!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永远是两只脚走路,缺了哪一只,孩子都走不稳。
你可以这么说:
“老师,我们最近在家里也在帮他建立自己吃饭的规矩,如果他在幼儿园这方面有进步,麻烦您一定告诉我们,我们好在家强化一下,跟您保持步调一致!”
这样一说,老师会觉得你是一个愿意主动配合、积极负责的家长,自然也更愿意在你家娃身上多花点心思。
6. “网上说XX方法更好,你们怎么不那样教?”这句的杀伤力,不亚于跟你的主治医生说:“百度上说我这个病吃XX药更好……”
这是在赤裸裸地质疑老师的专业性。
每一所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体系,老师们也都经过专业的培训。我们可以不认同,但首先要尊重。
如果你真的有疑问,可以委婉地请教:
“老师,我想了解一下咱们园的教学理念,我们平时在家可以怎么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呢?”
还有,孩子在幼儿园磕了碰了,真的在所难免。别一上来就兴师问罪:“你们是不是没看好?”
换成:“我家娃比较淘气,麻烦老师平时帮我多留意一下他的安全,谢谢您啦!”
效果天差地别。
信任,是所有良好沟通的基石。
多米妈有话说
说真的,自从当了妈,我也看过一些幼儿园的负面新闻,也曾为此焦虑不安,甚至把老师想象成“敌人”。
但当我真正开始和老师们接触,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真心爱孩子的。
她们会记得你家娃不爱吃胡萝卜,会知道他最喜欢的绘本是哪一本,会在他想家的时候抱抱他,会因为他的一点点小进步而真心为你高兴。
家园之间,其实更像战友。
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那个我们共同爱着的小孩,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所以,别把老师当客服,也别把老师当神仙。
把她当成一个跟你一样,关心着你家娃的普通人,一个战友。
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猜疑;多一点配合,少一点指责。
你会发现,沟通,真的没那么难。
#家园沟通 #幼儿园 #情商 #育儿技巧 #新手妈妈
来源:多米妈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