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导游讲解文博“假俗乱”,让历史文化变了味儿。文章称,随着旅游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的游览,文博讲解需求随之水涨船高。但不少读者反映部分导游的讲解渲染封建迷信、随意歪曲历史、传播低俗内容,让历史文化在错误解读中变了味儿。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易 水
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导游讲解文博“假俗乱”,让历史文化变了味儿。文章称,随着旅游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的游览,文博讲解需求随之水涨船高。但不少读者反映部分导游的讲解渲染封建迷信、随意歪曲历史、传播低俗内容,让历史文化在错误解读中变了味儿。
人们眼中口若悬河、舌灿莲花的导游群体,如何“讲”好历史文化,是个一直需要重视的问题。
要求导游的讲解准确客观是没问题的,也是必要的。一段时间以来,确实有些导游的讲解存在随意歪曲历史、传播低俗内容等不良现象。
对于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景点,导游的讲解需要遵循史实,不能胡编乱造、信口开河。博物馆或考古遗址的讲解,还需要引用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这种科学性,其实也是导游专业素养的直接体现。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导游群体“刀刃向内”,尊重史实、敬畏文物,找出自身差距,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为游客提供高水平的讲解服务。
但是,如果导游照本宣科,把“标准”的导游词或者书本内容背一遍给游客听,游客肯定没有兴趣听。这就要求导游在讲解过程中考虑游客的感受,不能采取“我说你听”的课堂式教学模式。当然,即便在课堂,这种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学生也是很反感的。
当游客身处景区、场馆之中,他们期待的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复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因此,在游憩休闲氛围中,导游的讲解既要准确客观,又要生动有趣。这是当前每位导游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一些场景中,如在杭州西湖讲“白蛇传”、在黄山讲“仙人指路”,这时游客往往更愿意听一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这些传说虽非史实,却承载了民间文化的集体记忆,也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神话传说、民俗所散发的独特魅力,不能盲目贬低为封建迷信、低俗内容。
尤其当智能解说设备以24小时待机的姿态“进驻”景区,当短视频平台用30秒的视觉效果轰炸重构游客的认知方式,传统导游的“话语权”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技术具备信息传递的基础功能,导游可能更需要用共情力、创造力与即兴发挥,构建机器无法复制的“在场感”。
事实上,在中国旅游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优秀的导游擅长将历史人物“人性化”“立体化”,历史故事“细节化”“场景化”,讲解更是极具个人风格。正是这种个性化叙事的魅力,注重互动与共情,成就了一批优秀的高级导游、特级导游。也因此在追求准确客观的同时,也要给予导游的讲解以一定的个人发挥空间。
可以说,导游的讲解,是一场人文、科学、艺术与娱乐的共舞,需要在尊重史实和科学的基础上,以鲜活的方式点燃游客的好奇心,这样才能让历史真正“活”起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