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发展心理学阿尔黛·索尔特博士曾说过:“哭泣是机体在进行重新构建时所做的努力,它是进行自愈的一个程序。”
这些场景,你有没有觉得眼熟:
公园里小男孩摔了一跤
眼泪还没掉下来
旁边大人大声说:
“男子汉不哭!快站起来!”
一个男孩去别人家玩
随便翻看别人房间里的东西
家长在一旁不以为意地说:
“他还小,不懂事!”
图源《绝世高手之大侠卢小鱼》
这些话,我们听着耳熟
甚至自己也常说
但我们可能从没想过
有些话,说多了
甚至可能“养废”一个男孩
自查一下,下面这六句话
你说过几句?
“男子汉大丈夫,
哭什么哭?”
“别哭了,男子汉要坚强点!”
“亏你还是男孩呢,什么事情都哭哭啼啼的,没出息。”
“丢人死了,再哭我可要生气了!”
家里有男孩的,对这些话应该不陌生。
我们总以为这是在教男孩坚强,其实只是在教他们压抑。
美国发展心理学阿尔黛·索尔特博士曾说过:“哭泣是机体在进行重新构建时所做的努力,它是进行自愈的一个程序。”
哭泣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强行制止,只会让委屈、悲伤在心里不断积压。
《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男孩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与女孩不同,4岁左右体内睾酮水平会翻倍,这让他们精力更旺盛、自控力较弱,也更容易冲动和搞破坏。
而男孩的大脑额叶发育比女孩慢,导致他们情感更脆弱、更需要表达。
他们哭得更大声、更激烈,不是因为他们“娇气”,而是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的。
但在世俗成见下,很多人看到男孩哭就会大声训斥,觉得他这样不阳刚、很丢脸。
著名儿童心理学著作《男孩不该走的路》中指出:“传统文化对男性的刻板观念,阻止了男孩承认本身的情绪,也妨碍了男孩未来的发展。”
总被阻止哭泣的男孩,长大后可能不会哭,但可能会用砸墙、吼人甚至自残来发泄。
“他还小,懂什么?”
当你家男孩闯祸时,你是否脱口而出这句话?
推人、吵闹、破坏秩序……一句“他还小”就成了万能借口。
甚至把男孩带进女厕所、女浴室,也会说一句:“他还小,什么也不懂的。”
但“小”不是理由,你不教,他永远不懂别人的感受、不会为自己负责。
而且有父母撑腰,孩子就有恃无恐了,完全不顾是非对错。
就算我有错,我也不改。
小时候不管,长大了就更不服管教。
美国著名早教育儿指南《可怕的两岁》提出,孩子到了两岁左右时,父母必须要立规矩树权威,否则孩子会越来越难管。
明确界限、让他自己承担后果,才是真正的保护。
“我生你养你,
我想打你就打你!”
男孩子有时候调皮又“硬颈”,父母被气得不行了,就会“以暴制暴”,扬起巴掌就是打。
面对孩子的反抗,就会口出“金句”:“你是我生的,我养大的,我还不能打你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强你弱,所以我可以对你动用暴力。”
孩子面对你的施压,可能变得讨好顺从,可能想办法逃避惩罚,又可能暴躁反抗。
总之,他学到的不是对错,是“谁强谁说了算”。
他看到的是,父母可以随便使用暴力,而且这种做法是合理的。
将来,他也可能用暴力对待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孩子说:“我生你养你,我想打你就打你!”
刑法教授罗翔老师在一期视频里面说:“孩子是上天最好的礼物,只是给家长暂时保管。”
做父母的,真的不要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财产,可以随意打骂。
“别听你爸妈的,
有奶奶爷爷在!”
老人家总是很喜欢“护犊子”,孩子闯祸了就拿长辈当挡箭牌,长辈也很乐意当老鹰抓小鸡里的母鸡,帮孩子挡住父母的炮火。
看似是爱,实则是在拆家庭的台,把父母好不容易建立的规则轻松推倒。
久而久之,孩子学到的是什么?
不是规矩,而是“我上头有人”,我有靠山我最大。
被“护短”久了,孩子容易恃宠而骄,看人下菜。
“男孩子不用做家务,
这是女孩子的事情。”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容易“做嘢打烂嘢”,干脆就不让孩子碰任何家务。
家里有姐姐/妹妹的,甚至还会对男孩灌输一种观念——家务是女孩子做的,你别做。
不让男孩做家务,不是爱,是剥夺。
让男孩失去了学习生活、分担责任的机会,还影响了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长大后,男孩不是“懒”,而是“不会”——不会整理,不会做饭,连一双袜子都不会洗。
再远一点,这种影响还会蔓延到他的亲密关系,让未来伴侣觉得他没用、没担当。
爱他,就不该让他当皇帝,而是让他亲自参与进来,让他有一种小小的责任感:这个家,也需要我出一份力。
“爸爸不在,
你要保护妈妈。”
这句话听起来是鼓励,其实是一顶沉重的高帽。
它让孩子过早扮演“照顾者”,背上了不该背的压力。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亲职化”(Parentification)。
图源SPRINGER NATURE Link
它是一种非常隐蔽的伤害方式——父母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强加给孩子,迫使孩子扮演“家长”的角色,从而牺牲其正常成长所需的情感与发展空间。
如果男孩总是听到妈妈说这句话,他可能会压抑恐惧、强迫自己坚强,甚至形成“男性必须强大”的刻板认知。
现在做出改变
还不算晚
只要我们愿意改变,话语可以重塑关系。
试试这些“新话术”吧:
“你想哭就哭,我陪着你。”
“你这样做会影响别人,我们想想怎么改正。”
“家务是每个人的责任,你也能帮忙。”
“即使犯错,我们也不会动手,一起想办法解决。”
“你在妈妈身边,妈妈觉得很安心。”
这些话不急不吼,却更能让孩子学会情绪、责任与爱。
孩子的成长
也是父母的修行
慢慢来
我们可以一起学
一起改
来源:宝爸宝妈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