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泾川境内有五条河流,分别是泾河、汭河、黑河、红河、蒲河,对于前面四条河流,大家比较熟悉,对于蒲河就相对比较陌生了。蒲河是荔堡的裙琚,环绕托举起了荔堡镇,从宏观的地理位置来说,荔堡镇是被红河、蒲河、泾河三条河流相切而出的相对独立的塬面。
泾川境内有五条河流,分别是泾河、汭河、黑河、红河、蒲河,对于前面四条河流,大家比较熟悉,对于蒲河就相对比较陌生了。蒲河是荔堡的裙琚,环绕托举起了荔堡镇,从宏观的地理位置来说,荔堡镇是被红河、蒲河、泾河三条河流相切而出的相对独立的塬面。
一条小河日夜呢喃年复一年,十七个村庄从古到今繁衍生息,刘山、原董、庙李、沟圈、问城、地庄、袁口、南关、东关、西关、高马、云吕、南李、小寨、大寨、崖窑、张茂才村村相连,肩背互依,共同撑起了荔堡塬的繁华富庶。
荔堡镇塬大坳平,土地肥沃,经济文化底蕴厚重,街区成“井”字形,境内有荔堡、问城、大寨三大集市,1997年撤乡建镇,荔堡镇“万人大集”闻名陇东。
在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荔堡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努力发展生产,一系列产业如果树种植、牲畜养殖、铁皮加工业、屠宰业、运输业、建筑业等纷纷兴起,人民生活大幅改进,然荔堡人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全镇的优秀企业家、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为学校购电脑、桌椅,为学校修路购设备,带动全镇各村人民捐资兴校,小学覆盖全镇各村,一些大村还开办有教学点,2000年以前,全镇小学和教学点达26处之多,小学生达4200多名。至今,荔堡镇大寨小学、南李小学、沟圈小学、地庄小学、寨子王小学等部分捐资集资修建的校舍依然在见证着那段历史。
2010年前后,荔堡镇的小学比行政村的数量要多,共有18所,分别是中心小学、东关小学、南关小学、袁口小学、地庄小学、寨子王小学、问城小学、沟圈小学、庙李小学、原董小学、刘山小学、南李小学、大寨小学、小寨小学、崖窑小学、云吕小学、高马小学、张茂才小学。这18所小学共有108个教学班2840名学生。
2015年,荔堡镇共有小学15所82个教学班2200名学生。可见在2010到2015五年间,学校数变化不大,但是生育率降低和生源流失的问题已经开始凸显。
然而在2015到2025十年间,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5年,荔堡镇只剩下7所小学,分别是中心小学、袁口小学、问城小学、庙李小学、南李小学、大寨小学、小寨小学。共有49个教学班1086名学生。
从当时的4200多名孩子到如今的1086名学生,从当时的18所小学到如今的7所小学,25年的岁月流转,25年的教育变迁,一些村小在光阴的磨砺中依然坚守乡村教育的阵地,一些村小在岁月的洗礼下淘汰出局。
荔堡镇张茂才小学位于泾川县荔堡镇张茂才村胡同社。它始建于1958 年,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人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教育的种子。学校占地面积8000 多平方米,在当时,那可是一片不小的天地。2009 年,学校还有4 个教学班49 名学生。那时的校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孩子们则睁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认真地听讲;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跳绳、踢毽子、丢沙包,玩得不亦乐乎。
然而,时光的车轮总是无情地向前滚动。到了 2011 年秋,学校里只剩下了8 名学生。最终,这仅剩的8 名学生撤并于大寨小学。
从那以后,张茂才小学便逐渐被人们遗忘,只留下那几间空荡荡的教室,在风雨中孤独地伫立着,仿佛在等待着那些远去的孩子们回来。
如今,再次走进张茂才小学,看到那长满荒草的操场,那依然结实的砖混教室,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那些曾经在这里度过美好童年的孩子们,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他们或许早已忘记了这所曾经给予他们知识和快乐的学校,但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荔堡镇崖窑小学位于泾川县荔堡镇崖窑村崖窑社。它始建于1985 年,是在原村委会、代销店、医疗所旧址上改建的。改扩建、新修校舍面积为 7200 平方米,在当时,这所学校也算是颇具规模。
2008 年,学校有4 个教学班115 名学生。那时候,学校里的活动丰富多彩,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举办文艺汇演,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舞台上尽情地表演;每年的秋季运动会,操场上更是人声鼎沸,孩子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了班级的荣誉而努力。
后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中心校或者城里的学校读书,崖窑小学的学生数量也逐渐减少。由于崖窑小学与大寨小学相距不到 1 公里,到了2013 年秋,学校里只剩下了29 名学生。最终,这所承载着无数孩子梦想的学校,也不得不撤并于大寨小学。
站在崖窑小学的旧址上,仿佛还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和欢笑声,校园中的那口喇叭似乎还在播放着第八套广播体操,那些孩子们的美好时光,就像一部老电影,不断地放映。虽然学校已经消逝,但它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了崖窑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荔堡镇沟圈小学位于泾川县荔堡镇沟圈村村部旁边。它始建于 1969 年8 月,学校的门口有一棵古老的柳树,每到春天,柳树的枝叶会像绿色的手臂一样垂下来,随风摇曳。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花园,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春天,花园里百花盛开,五彩斑斓;夏天,花园里绿树成荫,凉爽宜人;秋天,花园里果实累累,香气扑鼻;冬天,花园里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
2015 年,学校还有4 个教学班58 名学生。可是,时光改变一切,到了 2022 年秋,学校里只剩下了8 名学生。那曾经热闹的校园变得异常清冷,花园里的花草也无人照料,渐渐枯萎。最终,这仅剩的 8 名学生撤并于问城小学。
如今,沟圈小学已经停用多年。但校园中的松柏长青,那棵古老的柳树依然屹立在那里,枝繁叶茂,像是守候,像是等待。
荔堡镇寨子王小学位于泾川县荔堡镇问城村王东社。它始建于 1996 年2 月,学校占地面积2600 平方米。虽然学校的规模不大,但它却是许多孩子的大世界。学校的教室是平房,每间教室都不大,但却布置得温馨而又整洁,教室里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和班级奖状,那是他们努力学习的见证。2015 年,学校有4 个教学班31 名学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寨子王小学也面临着和其他村小一样的命运,到了 2021 年秋,学校里只剩下了8 名学生。最终,这所承载着孩子们梦想的学校,也撤并于问城小学。
站在寨子王小学的门前的荒草旁,看着围墙内郁郁葱葱的树木,心中充满了感慨,那些曾经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如今都已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但无论如何,寨子王小学都是他们梦想的起点,它将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荔堡镇地庄小学位于泾川县荔堡镇地庄村。它始建于 1956 年,学校占地面积3333 平方米。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2015 年,学校有4 个教学班25 名学生。到了2021 年秋,学校里只剩下了3 个教学班的5 名学生。最终,这所学校撤并于袁口小学。
如今,地庄小学已经不复存在,但校园里不经意落地生根的槐树茁壮成长,像是梦境中偶尔闪过的青春片段,葱茏但悲伤。
荔堡镇东关小学位于泾川县荔堡镇东街,始建于1968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5260平方米。2013年,学校有4个教学班,132名学生,那时候的东关小学是热闹非凡的。然而,因荔堡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项目在东关小学实施,该校于2013年6月撤并于荔堡镇中心小学。
曾经的校园被改造成了幼儿园,那些熟悉的教室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所,而东关小学二层教学楼上“团结文明,博学向上”的标语依然在传递着教育的朴素箴言。
荔堡镇云吕小学位于荔堡镇云吕村云家社,始建于1968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3620平方。2020年,学校有2个教学班,3名学生,同年9月,撤并于荔堡镇中心小学。
曾经的校园如今已显得格外冷清,蓝色的铁皮校门已然锈迹斑斑,无人踩踏的小草穿过地面的砖缝春风吹了又生,那一排排挺拔的大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云吕小学的兴衰变迁。
荔堡镇南关小学位于荔堡镇南关村西庄社,始建于1968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2014年,学校有4个教学班,14名学生,到了2024年9月,撤并于荔堡镇中心小学。
曾经的校园里,留下了无数孩子们的足迹,如今却已物是人非,校门口墙壁上撤去宣传标语露出的底色呈现着一个年代的涂抹,但是关于南关小学的一段段珍贵的回忆,定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荔堡镇原董小学位于荔堡镇原董村西洼社,始建于1968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4582平方米。2012年,学校有4个教学班,27名学生,2022年秋,1个教学班3名学生撤并于荔堡镇庙李小学。
曾经的原董小学,是原董村孩子们的骄傲,如今却已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深处。
荔堡镇刘山小学位于荔堡镇刘山村上坪社,始建于1978年,学校占地面积4690平方米。2014年,学校有4个教学班,14名学生,2021年秋,1个教学班2名学生撤并于荔堡镇庙李小学。
曾经的刘山小学,那充满活力的校园如今已变得寂静无声,只有那满园葳蕤常青的松柏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荔堡镇高马小学位于荔堡镇高马村高马社,学校始建于 1970 年 9 月,占地面积 6820 平方米。2019 年,学校有 1 个教学班,3 名学生,最终在 2019 年 9 月撤并于荔堡镇中心小学。
曾经弥漫着书香的校园,如今已改变为高马村村委会,只有最后一块忘记了撤掉的班牌,还在坚守着最后的尊严。
这些消逝的村小,是荔堡塬上的时光印记,也是一种乡村文化的失落。中年以后,当我们在异乡遥望故乡的时候,村小是村庄那盏缺了又圆的明月。
来源:齐居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