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80多年前的中国,“战歌”是烽火里的号角,是唤醒四万万人、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武器。而今再听这些抗战老歌,为什么我们还是会瞬间破防、热血难凉?穿越时空的旋律里,到底藏着什么让“DNA动了”的力量?
一首歌,能让人单曲循环多少年?“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如诉如泣的歌声,激荡回响80余载,循环播放山河破碎的痛、背井离乡的愤。
在80多年前的中国,“战歌”是烽火里的号角,是唤醒四万万人、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武器。而今再听这些抗战老歌,为什么我们还是会瞬间破防、热血难凉?穿越时空的旋律里,到底藏着什么让“DNA动了”的力量?
“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1938年,丰子恺一路辗转,沿途听闻战歌嘹亮,不禁感慨:“抗战以来,艺术中最勇猛前进的要算音乐……”
山河破碎之际,歌声刺破黑暗,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九一八事变后,27岁的黄自挥笔写下我国第一首以抗日为题材的合唱曲《抗敌歌》,一句“拼将头颅为国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事地下抗日工作的张寒晖,目睹东北同胞流离失所的痛楚情景,将乡愁与悲愤熔铸于一曲《松花江上》。爱国学生在“一二·九”运动周年游行中高唱此曲,悲泣的歌声让奉命前来劝阻的张学良深受触动,承诺“一个礼拜以内,我用行动回答大家!”三日后,西安事变爆发,成为扭转民族命运的关键一步。
随着全民族抗战的深入,更多抗战歌曲喷涌而出,一曲一词似子弹射向敌人的心脏,如烈火点燃民众的斗志。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曾与八路军在前线一起生活战斗的诗人桂涛声,慨而写下《在太行山上》歌词;冼星海在拿到歌词后情难自抑,连夜谱曲,此后这首旋律悠扬激昂的歌曲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无数青年唱着这首歌报名参军,越来越多的战士唱着“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以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铜墙铁壁。
铿锵战歌,也是一代代人最炽热的信仰表达。它们颂英雄,《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出了反“扫荡”中的英勇无畏,将滚烫的故事传扬;它们铸信念,在北京堂上村开展抗日宣传时,年轻的曹火星为找寻到真理而振奋,一气呵成写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在传唱中“成长”,歌名添上一个“新”字,终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流传至今仍焕发出不朽生命力。
抗战14年间,这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成为枪炮之外的“另一种武器”,激励四万万同胞以铁骨铮铮战强敌。歌声不停,必胜的信念就永远燃烧。
二
抗战歌曲就像时光留声机,既记录了个体的悲欢,也刻下了民族的来时路。从抗战歌曲里,我们还能听出什么?为何一代又一代人都会为之动容?
书本上的历史是冷静的文字,而抗战歌曲却是“有声的历史”。它无需说教,即便我们没有亲身经历那段历史,依旧能通过旋律和歌词触摸到民族曾经的苦难、抉择和奋进。这份认同,是今年《开学第一课》上,少年们唱响跨越时空的战歌,与那时的抗战少年郎同屏心跳,弹幕被“看哭了”刷屏;是在一所所学校的军训仪式上,一届届青年学生大声唱着《保卫黄河》,气势雄壮、青春滚烫。一首首战歌,一次次回响,让我们清晰地确认“我们是谁”,记住“我们从哪里来”。
在战歌里,年轻人找到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仪式感、归属感,甚至是一种很“酷”的共情。爆火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画片里,兔子排长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旋律一出,瞬间击穿次元壁。上头的年轻人通过二次创作、混剪BGM,把抗战歌曲变成致敬历史、表达态度的“新语言”。B站上有视频介绍“歌仙”陈歌辛,大家才发现,拜年神曲《恭喜恭喜》是他创作的,居然也是抗日歌曲。那句“恭喜”,恭喜的是劫后余生,是我们还活着。一条高赞评论说,这次是真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但一定听过我的歌”。
也许没人比年轻人更懂“日常破防”,网上曾有“emo时多听红歌”的话题,不少网友直呼:战歌燃起,耳机一戴,正能量扑面而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像利剑刺穿名为“困难”的敌人;“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走出“浪浪山”也没在怕的。这些旋律不矫情、不卖惨,自带硬核治愈力,让人从内耗一秒切换到热血模式。
音乐与情感,从来都是相通的。父辈听到的是亲身经历的感怀与豪情;我们听到的是历史深处的精神和记忆;后辈听到的,是一个民族为何能屹立不倒的答案。它们被循环、混音、转发、致敬,早就在年轻人的耳机里、舞台上、评论区里,完成了一场庄严又热烈的接力。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曲目被唱响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这些红色经典一次次唤醒我们:历史不容遗忘,奋进未有穷期。
这些从战火中诞生的旋律,早已不只是歌曲,更是一种精神Buff。《正义必胜》文艺晚会全网刷屏,年轻人站C位挑大梁,他们开口唱的不是老调重弹,而是一个民族最硬的骨气和最潮的宣言。“文艺晚会好哭”上了热搜,家国一体、命运与共,前奏一响就是全场泪点。在“赣超”赛场上,4万多人合唱《十送红军》,那一刻燃爆全场的何止是歌声?是血脉觉醒,是竞技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双向奔赴。从1932年刘长春孤身“远征”奥运,到如今中国红闪耀世界,体育赛场、经济赛道、文化战场……我们一路奔跑,一路高歌。歌是战歌,也是未来的前奏,是一代代人接棒奔跑的底气与锋芒。
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融进血脉的自觉,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破防”。九三阅兵现场,19岁的孟湛博站在合唱团中,唱起了《保卫黄河》。来自湖北襄阳老河口的他,是该曲词作者光未然的老乡。他坦言知道有这首歌时心情就很激动。那不是普通的演唱,而是一场穿越八十多年的共鸣。被誉为“中国排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在莫斯科唱响《游击队之歌》时,没有剧本,没有编排,只有情感最真实的奔涌。有留学生说:“越出国,越爱国”,也有海外华人说,“我们永远站在爱国的第一线”。爱国情怀,是从一片土地的集体记忆里生长出来的信仰,不仅藏在一段段刻进DNA的旋律里,也流淌在每个普通人的心跳之间。
奋起不是过去式,而是我们骨子里的精神燃料,是随时拉满的战斗状态。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绝不屈服、英勇战斗”,这些旋律燃烧的精神从未退场。正如有人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但很幸运有一个和平的祖国。这份安心、从容,是一代代人没有路便蹚出一条路的接续努力铸就。如今,“卡脖子”的技术封锁、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何尝不是新的“危险”?科研工作者在芯片、航天等“无声战场”上埋头攻坚,就像当年“扛起枪,上战场”的战士。从“嫦娥”探月到“蛟龙”入海,从北斗组网到5G技术突破,他们把“绝不屈服”写成这个时代最燃的BGM。阅兵场上,从《钢铁洪流进行曲》到如今《无人智胜进行曲》,如网友所说:“曲风一换,战力破万。”
总有一些战歌至今让我们热泪盈眶,不是因为我们怀念苦难,而是那不屈的精神仍在敲击着今天的胸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战歌,而奋起是永恒的BGM。
本文播音:佳佳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