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俯身拾起,原来是早些年来存下来的火车票,再细心翻找,竟找到了一叠。
封面|pexels-ian ©
头图|pexels-polykarpos-tiftikoglou ©
物道君语:
每一张泛黄的旧车票,都是时光的情书。
昨日在家整理旧物,木匣中悄然滑落一张纸片。
俯身拾起,原来是早些年来存下来的火车票,再细心翻找,竟找到了一叠。
有泛红的软纸票,也有湛蓝色的磁卡票,数十张铺展开来,如一条蜿蜒的时光隧道,仿佛将我带回二十年前的那个秋天
看见了那个手握车票,第一次奔赴大城市的青年(年轻时的自己)。
不曾想,这些记录着我个人轨迹的票根,也将与一个时代挥手作别。
近日,一则消息在媒体上掀起波澜:铁路部门规定,9月30日后,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停用,由电子发票取代,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这意味着,陪伴我走过半个世纪的纸质车票,将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收藏夹中的藏品。
这消息,如一首告别的挽歌,唤醒了无数藏于心底的车票记忆。
图|pexels-incze-sandor-zoltan ©
车票,是时间的请柬,是空间的通行证,是人生的坐标点。
从上世纪50年代的硬板票,到90年代的软纸票,再到2007年出现的磁卡票,车票的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每一代车票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大家有见过以前的火车票长什么样子吗?
我国最早的火车票是“硬板票”。
硬板票上的一道红杠代表快车,二道红杠特快,没有杠则是慢车。
图|网络 ©
那些简单的符号,曾经承载着多少人对速度的想象。
1996年诞生的软纸票,从蓝色底纹到红色底纹,再到条形码、二维码的加入,见证着技术的革新。
图|网络 ©
2007年随着动车组上线而问世的磁卡票,则以动感的蓝色图案,宣告中国步入“动车时代”。
图|网络 ©
这些纸片不仅是乘车凭证,更是时光的雕塑者,将流动的时间、发生过的事情凝固成一片可触摸的实体。
每一张车票都精准记录着年、月、日,哪个人从某地到某地的空间位移,车票成为了人生轨迹中的一个坐标。
木心先生曾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那个慢时代里,一张纸质车票也变得珍贵。
在社交媒体上,无数人分享着自己与纸质车票的故事。
其中,一位年轻人晒出180多张车票,说这些是他与异地恋女友两年间来往的见证。
每一张票都是一次奔赴,每一次奔赴都是一场爱的践行。
图|网络 ©
还有网友珍藏着自己从大学时代到现在积攒的四五十张车票,“虽然最近几年没坐火车,但那些已略褪色的票藏着我的青春记忆。”
更有人分享,家里保留着许多两地来往的车票,见证了和爱人的青春与恋爱。虽然已经泛白,字迹模糊,但给孩子们讲述起每张车票背后的故事,仍然觉得意义非凡。
图|飘泊的云 ©
这些车票如同情感的容器,盛放着相聚的欢欣与别离的惆怅。
它不仅仅是一张凭证,更是一份承诺,一次期待,一段故事的开始或结束。
随着“过渡期”即将结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收藏纸质车票的行列,希望留住这份仪式感。
今年五月,广州一火车站撤走了最后一台“红票”打印机,有人及时打印了“最后一张红票”留作纪念,也有人因错过而深感遗憾。
这种对红色票的钟爱,源于其不易褪色的特性和复古的样式,更是源于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与留恋。
图|羊城晚报 ©
在我看来,收藏红票的这份执着,是一种浪漫的坚持。
收集车票,并非简单的囤积。身边一位喜爱收藏旧物的朋友说:
“我收集旧物是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的,我会主动寻找心仪的物品,精心挑选,然后从日常的实用功能中抽离出来,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我会收集各种票,电影票、演唱会门票、火车票......不是简单地往那儿一扔,而是一页页分类、编号、贴好,甚至还会在旁边写上当天的心情和感受。”
图|网络 ©
这种收藏行为,何尝不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情感补偿?
票根封存着珍贵的回忆和情感,随时拿出来看看,便可重温过去,甚至能把这份回忆传给下一代。
自推行电子车票后,我们进站变得更便捷,不需要提前取票,也不再担心丢失车票。
另一方面,据铁路部门,推行电子客票后,每年大约可节约用纸8000吨左右。
车票数字化的洪流,无疑是技术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各种各样的仪式感
那种提前几天就去取票、对出行的期待,
那种将车票紧紧攥在手心的踏实,
那种在票面写下旅程目的的习惯,
那种在售票窗口前排队时的焦灼,
那检票时“咔嚓”一声的清脆响声...
技术进步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情感的温度却是永恒的。
就像我们会怀念:
书信时代对回信的期待,胶卷相机照片冲洗出来那一刻的惊喜感,播放黑胶唱片的仪式感一样,
我们也必将怀念纸质车票带来的那份实实在在的触感与温度。
本质上,收藏是人在秩序与混沌之间寻找意义的一种方式,不是为了留住什么东西,而是为了留住东西背后的某种感觉。
一次旅行、一次出差、一段邂逅、一段对话,可能都过去了,但我们还能以票根的形式把那段回忆留在身边。
当你再次翻出有形的物件时,便会回忆起当时的你,回忆起那天的光线、温度、那天的声音、那天的心情。
图|pexels-ankit-gupta ©
9月的火车站,人们排起长队换纸质票,这一次,不单是为了出行,而是为了告别。
最近看了一篇采访报道的新闻,报道里
一位老人说:要为孙子买一张车票收藏,日后让孙子知道,“爷爷那个年代是这样坐火车的”。
一位年轻人说:购买这“最后一批”纸质车票,是为了给青春画下一个完整的句号。
看看日历,距离纸质车票全面停用还有不到两周,两周后,无数人将踏上旅程,但再也握不到那张实实在在的车票了。
大家月底前,再去换一张纸质车票吧——不是为了报销,而是为了告别、为了纪念、为了那份情感与温度。
纸质火车票,谢谢你曾陪伴我走过近20年的岁月,你承载着我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你是过去一个时代的印记。
再见了,纸质火车票。
图|pexels-ingo ©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