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A股模拟芯片板块迎来一波强劲上涨。圣邦股份、上海贝岭、纳芯微等头部企业股价大幅拉升,圣邦股份和上海贝岭双双涨停,思瑞浦和纳芯微分别上涨9.68%和10.79%。这波行情的背后,是商务部刚刚发布的一项重磅政策:对原产于美国的模拟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
9月15日,A股模拟芯片板块迎来一波强劲上涨。圣邦股份、上海贝岭、纳芯微等头部企业股价大幅拉升,圣邦股份和上海贝岭双双涨停,思瑞浦和纳芯微分别上涨9.68%和10.79%。这波行情的背后,是商务部刚刚发布的一项重磅政策:对原产于美国的模拟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
调查时间横跨2024年全年,回溯期还追溯到2022年,这在市场上被解读为对美国芯片巨头的一记“重锤”。投资者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将对德州仪器(TI)、亚德诺(ADI)等美系芯片大厂形成实质壁垒,从而为国产厂商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不过,业内也提醒,政策利好只是“破局的钥匙”,真正能决定国产芯片能否长远站稳脚跟的,还是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反倾销可能扫清一部分外部障碍,但国产厂商要想真正替代进口,还得靠硬实力说话。
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红利”,多家国产芯片公司迅速回应。圣邦股份表示,反倾销调查对公司研发和业务影响不大,公司产品线覆盖广泛,整体节奏不会轻易改变。上海贝岭则认为,调查有望提升国产芯片在国内的市场占比。思瑞浦也表示,部分美产芯片的低价竞争长期扰乱市场,一旦加征反倾销税,将有助于恢复公平竞争,让国产芯片更有施展空间。
从产品层面看,圣邦股份、贝岭、思瑞浦等头部厂商均已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等核心领域实现大规模布局。圣邦拥有5900多款产品,上海贝岭累计4559款,思瑞浦也已量产3000多款。但与德州仪器10万+的产品线相比,国产厂商在品类丰富度和客户覆盖面上仍有明显差距。
更关键的是,高端模拟芯片的门槛非常高。模拟芯片不像数字芯片那样追求极致制程,而是更注重性能、功耗、带宽和长期稳定性。特别是在汽车和工业控制等关键领域,客户对芯片的可靠性要求极高,产品认证周期甚至可能长达1-2年。即使政策放开,也未必能马上切换供应商。
此外,国产厂商普遍采用Fabless模式(无晶圆厂,仅负责设计和销售),而海外大厂多为IDM模式(设计+制造一体化),这使得对成本、工艺和产能的把控能力差距明显。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单一市场。新能源汽车、AI、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模拟芯片需求持续上升。中研普华预计,到2025年,中国模拟芯片市场将突破3500亿元人民币,而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840亿美元。
不过,目前国产模拟芯片的自给率还不到三分之一。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总需求为35.4亿颗,其中自主产量仅有11.8亿颗,进口高达23.6亿颗。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67.5%来自美国,相当于15.9亿颗。这也意味着,光是美国进口芯片的“腾挪空间”就可能达到25.1亿元。
换句话说,即便国产厂商只拿下其中一部分市场,也能带来不小的增量。但想真正吃下这块蛋糕,需要解决的却远不止产能问题。
一方面,国产厂商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激烈,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高端产品稀缺,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加上认证周期长、客户切换成本高,使得“替代”过程注定不会一蹴而就。
不过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2025年上半年,A股模拟芯片板块整体实现营业收入245.02亿元,同比增长13.16%;归母净利润5.0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80.46%。毛利率回升至35.34%,净利率虽仅1.91%,但也显露出阶段性复苏的迹象。
反倾销调查确实给国产模拟芯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这只是改变格局的第一步。从政策利好到产业崛起,中间隔着技术、产品、客户、供应链等多重门槛。
短期内,国产芯片厂商有望借势扩大市场份额;中期看,谁能补上高端产品和技术的短板,谁就能真正脱颖而出;而长期来看,这场“国产替代战”,打的还是实力,不是情绪。国产模拟芯片的春天,也许正在到来。但想要开花结果,还得靠时间和技术来浇灌。
来源:小何说历史